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833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1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x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市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013年1月22日)

沪府发〔2012〕106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30日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

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

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地形。

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

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

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系。

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

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

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

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

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5平方公里。

  ——资源。

自然资源种类较少、储量亦不丰富,主要依靠外部供应。

绝大部分植被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

金属矿产和陆上能源矿产匮乏,过境水资源及海洋资源丰富。

  第二节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指标,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上海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土地开发条件优越,但土地总量十分有限。

市域内地势平缓,均质性较强,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较广,但土地资源总量十分有限,未来可供新增建设用地十分缺乏。

全市陆域面积6787平方公里,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0.1%,却承载了全国1.7%的人口和4%左右的生产总值。

  ——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来水水质不够稳定。

2010年,全市年地表径流量为30.8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89亿立方米,太湖流域来水量为148亿立方米,长江干流来水量为10440亿立方米。

丰富的过境水弥补了本地水资源的不足,但黄浦江易受上游和沿岸污染影响,水质不够稳定,长江口受盐水入侵和上游污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但环境容量处于超载状态。

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传统污染物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但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型并存的复合型污染逐渐凸现,酸雨频率逐年上升,灰霾污染比较严重,区域性污染趋势明显,全市水体氮磷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但生态空间总量仍然不足。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各类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得到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初步形成,但生态用地占比与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生态空间总量减少的趋势仍比较明显,且分布也不够均衡。

  ——自然灾害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各类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市域内地质条件整体较好,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强震概率较小。

地面沉降总体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及周边地区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局部地面沉降问题仍较突出。

高温热浪和致灾暴雨等极端气象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明显增加。

  第三节主要问题

  市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本市国土空间开发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开发强度较高,中心城呈现蔓延扩张态势。

在过去一个时期,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规模较大,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国际大都市一般水平。

中心城不断向外扩张蔓延的趋势仍比较明显。

  ——生态空间偏少,稳定地产农产品供应压力较大。

生态空间连通性不够,分布不够均衡,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生态用地比重明显偏低,生态空间建设难度较大。

耕地面积有限,保持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和供给的压力较大。

  ——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集约,提高利用效率仍有空间。

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工业区总量较多、布局较散,闲置土地、违法用地现象仍较突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

中心城区人口、经济等要素高度集聚,郊区相对分散,人口和经济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已接近40%,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节发展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对生活空间提出更高需求。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已突破2300万,并仍处于增长阶段,同时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升级,这些都对居住、农产品用地和绿色生态空间等提出了更高需求。

  ——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

按照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要求,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新城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优化完善仍需一定建设空间。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全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城镇建设及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定时期内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能源、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的阶段,会挤压一定的生态空间。

  ——水质型缺水将长期持续,涵养水源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受上游来水质量和咸潮影响,长江口水源的运营、维护面临挑战,黄浦江上游水源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迫切需要在长江口和黄浦江上游恢复并扩大水源涵养空间。

  第二章指导思想、功能分区和规划目标

  有效应对本市国土空间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开发原则、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按照“四个率先”的要求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重点地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城市整体功能优化、区域主体功能突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持以下开发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也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为市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坚持分类指导。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突出主体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明确与各功能区域相适应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促进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本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坚持空间统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把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向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优化调整工业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片林。

  ——坚持区域协调。

着眼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地区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快新城建设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妥善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坚持绿色生态。

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着力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陆海兼顾。

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促进陆域和海洋协调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江海联动,加强海陆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及沿海滩涂等资源。

  第二节功能分区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上海实际,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以及呈片状或点状形式分布于全市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四类功能区域。

在国家将上海整体定位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区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按照发展导向,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见附件1图1)。

  ——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等中心城区及宝山区、闵行区。

该区域集中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繁荣繁华,历史底蕴深厚,服务经济比较发达,但人口密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突出,中心城区苏州河以北地区发展比较滞后,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区域内的统筹协调,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高端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规模,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和生活品质。

  ——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

该区域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在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原南汇区划入后,该区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但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明显,需要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大力推动新一轮区域功能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引领全市转型发展。

  ——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

该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城镇建设成效显现,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与新城功能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城融合有待深化,需要赋予各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引导人口向新城和重点小城镇集中,着力推进以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为特点的新型城市化。

  ——综合生态发展区,即崇明县。

该区域生态环境品质较高,对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常住人口已有一定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中长兴岛又是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都需要一定发展空间。

长江隧桥和崇启大桥通车后,该区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考验,需要按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现代化综合生态岛的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崇明三岛联动,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具有较强生态保育价值和农业生产价值的区域,需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区域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第三节主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总体要求,本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

  ——功能布局更加清晰。

人口与经济布局更加均衡,全市常住人口总量预期为2650万左右,各功能区域的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求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空间结构逐步优化。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9%以内,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陆域生态用地总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以上,生态安全和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得到有效保障。

  ——用地效率明显提高。

建成区人口密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协调,土地利用更趋集约节约,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明显提高。

基本农田不低于328万亩,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更加安全、优质、高效。

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数量、涵养的水量进一步增加。

  ——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各功能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率先形成,全市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8%,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

  第四节战略任务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着力构建城市化格局和基本生态网络格局。

  构建“两轴两带、多层多核”城市化格局。

结合本市空间现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见附件1图2)。

  ——两轴。

优化和提升“城市东西向发展轴”,沿虹桥商务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山公园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地区-人民广场地区-外滩、陆家嘴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空港地区,打造体现国际大都市标志性风貌和“四个中心”功能的城市发展主轴。

塑造和延伸“城市南北向发展轴”,沿宝山滨江-杨浦滨江-北外滩-外滩、陆家嘴地区-世博地区-徐汇滨江-闵行滨江,打造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国际化高端服务功能的黄浦江发展轴。

  ——两带。

构建“东部沿海滨江发展带”,依托浦东空港、洋山深水港、沪陕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沪通铁路等交通枢纽和干线,推进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基地、国际旅游度假区、大飞机总装基地、临港地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沿海滨江产业发展带。

构建“西部沪宁沪杭发展带”,依托虹桥商务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沪宁、沪杭交通干线,以嘉定、青浦、松江等新城为主体,发展西部新城群,形成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服务和高端制造基地。

  ——多层。

完善中心城、新城、小城镇等多层次的城镇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运行和管理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缩小近郊小城镇与中心城发展差距,推动中远郊小城镇与新城合理分工,全面提高农村发展水平,推进各级城镇组团化、网络化、紧凑型发展。

  ——多核。

提升中心城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化水平,推动西部新城群和沿江沿海新城发展。

优化提升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综合功能,加快奉贤南桥新城和青浦新城建设,大力发展浦东南汇新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进金山新城发展,支持崇明城桥新城走特色发展道路,努力把新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环、廊、区、源”基本生态网络格局。

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基本生态格局,促进耕地、林地、园地、湿地等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发展,按照国家部署,划定生态红线,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见附件1图3)。

  ——生态“双环”。

建设中心城外环绿带和市域环形绿带生态“双环”,限制中心城蔓延;建设沟通联系中心城区与外围绿化空间的16条生态间隔带,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生态通道。

  ——生态走廊。

加快建设嘉宝、嘉青、青松、松金、松闵金、黄浦江-金汇港、浦奉、浦东、崇明等9条放射状、通畅性的生态走廊,实现城市组团的隔离和市域生态空间的互连互通。

  ——生态保育区。

以大面积的基本农田集中区为主,重点建设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10片生态保育区,加强耕地整理,适当提高林木覆盖率,形成农田林网复合生态空间。

  ——基础性生态源地。

加强长江口岛群、淀山湖水源地、杭州湾海湾休闲地带和长江口湿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形成基础性生态源地和生态战略保障空间。

  第三章都市功能优化区

  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闵行区,2010年常住人口1132.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49.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48%左右。

  第一节功能定位

  都市功能优化区的功能定位是:

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地区,展现创新活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发展方向是:

  ——优化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公共中心分工协作和功能多元,着力推动服务业沿城市东西向发展轴、城市南北向发展轴及中环、苏州河等集聚发展,支持宝山、闵行提升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疏解,适度降低人口密度,合理控制宝山、闵行地区人口总量,提高大型居住社区的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区域内人口均衡分布,努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至2020年,该区域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比例预期为45%左右。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着力增强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努力打造“上海服务”品牌。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含量较高的都市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注重营造环境,激发创新潜能,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优势,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突破。

  ——推进城区升级改造。

提升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功能,加强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保护,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

参照中心城区标准,提高宝山、闵行城市化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郊结合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优化城区生态环境。

扩大中心城区公共绿地空间,加强绿地和公园保护,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城市整洁、有序。

加强宝山、闵行地区生态用地保护,加快工业区转型升级,改善区域环境品质。

  第二节主要任务

  都市功能优化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切实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和魅力。

  ——加强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深化外滩金融集聚带与陆家嘴金融城的联动发展,加快吸引总部型、功能型、创新型金融机构;显著提高北外滩地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和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推动金融与航运融合发展;实施世博地区后续开发,促进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快徐汇滨江地区建设,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的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地区发展,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加快宝山滨江发展带整体开发,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引导闵行滨江两岸适度发展,推进功能转型和结构调整。

加强苏州河整体开发统筹,支持长风、苏河湾等苏州河沿岸重点地区提升区域综合功能,促进两岸地区协调发展。

  ——强化城市副中心辐射能力,提升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功能,发展高端商务与商业;依托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增强江湾-五角场地区科教创新优势,基本建成区域性商业商贸中心;完善真如地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支持宝山区、闵行区中具备条件的区域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更大集聚辐射作用。

  ——支持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和环人民广场、中山公园、静安寺、豫园等重点区域进一步提升高端商业商务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大都市繁荣繁华。

  ——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周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联动,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能力,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

  ——推进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建设,加大宝山精品钢铁基地改造提升力度。

推进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深化吴淞地区和吴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浦江镇、罗店镇等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统筹。

积极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基本建成外环绿带,推动市域环形绿带建设,加快完善基本生态网络,形成农田林网复合的生态空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都市农业。

加大长江陈行水库、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力度。

加强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章都市发展新区

  都市发展新区即浦东新区,2010年常住人口50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21.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28%左右。

  第一节功能定位

  都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是:

“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区,国家改革示范区。

  发展方向是:

  ——推进形成“一轴三带”空间布局。

推进建设陆家嘴-浦东空港发展轴,优化提升以小陆家嘴和世博地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加快建设以外高桥港区、浦东空港和洋山深水港为核心的滨江沿海发展带,打造以若干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

  ——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

聚焦金融、航运、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依托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引导人口向浦东南汇新城、川沙新镇等重点小城镇集聚,加快完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功能。

至2020年,该区域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比例预期为23%左右。

  ——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集聚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陆家嘴金融城。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拓展高端服务功能,形成“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格局。

大力吸引高能级贸易主体,推动内外贸联动,促进贸易与金融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

  ——增强产业创新发展活力。

以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