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9951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docx

广东省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地理试题附解析

广东省2018届高三模拟试卷

(二)

文科综合

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圩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安徽省巢湖的圩田,可追溯到三国时代的曹魏江淮屯田时期,以后历代开垦不断,尤其在北宋年间发展较快。

《宋史·叶衡传》记载,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

“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巢湖圩田建设影响较弱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B.地质

C.土壤D.水源

2.巢湖圩田建设可(  )

A.改善土壤水分条件B.根除湖区水旱灾害

C.提高巢湖的调蓄能力D.改变湖区作物熟制

3.宋朝时期,巢湖圩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

A.谷子B.小麦

C.水稻D.玉米

【答案】1.B2.A3.C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圩田为载体,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考查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圩田的作用及其适合种植的作物。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圩田是在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大多位于气候湿热、水源充足的地区,且发展种植业的地区需要土壤较为肥沃,A、C、D项错误。

地质条件对圩田建设没有影响,故A项正确。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圩田的作用是挡水护田,防治过多的水进入农田,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故A项正确。

圩田能够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但是无法根除水旱灾害,B项错误;圩田对湖泊的调蓄能力没有影响,C项错误;作物熟制由气温决定,圩田不会改变农田的气温条件,D项错误。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圩田种植的作物为“谷”,最可能是谷子或水稻,B、D项错误。

谷子主要产区位于黄土高原,且为旱作作物,A项错误;巢湖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充足,最可能是水稻,故C项正确。

【点睛】谷子与水稻。

谷子,属旱作作物,禾本科的一种植物。

古称稷、粟,亦称粱。

谷穗一般成熟后为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

去皮后俗称小米。

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

水稻,草本稻属的一种,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

一般栽培于水田,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中国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

读世界范围内某地区的传统民居和当地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当地传统民居为木质角楼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寒冷,木质结构利于保温B.避免地质灾害的侵袭

C.气候湿热,有利于通风散热D.为了顺应地形地势

5.该地可能位于

A.东非高原B.云贵高原C.伊朗高原D.巴西高原

【答案】4.C5.D

【解析】

本题组以传统民居及当地的气温降水柱状图为载体,贴近生活,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降水图的判读等。

【4题详解】

根据气温降水图,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气候炎热,木质结构角楼利于通风散热,故A项正确,C项错误。

木质角楼无法避免地质灾害的侵袭,B项错误;读图可知,该木质角楼位于山脚的平坦地区,没有顺应地形地势,D项错误。

【5题详解】

根据气温降水柱状图,该地区最冷月气温高于15℃,属于热带气候;全年各月降水量均较高,故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雨林气候。

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伊朗高原为热带沙漠气候,圭亚那高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气候的判读

(一)以稳定半球

根据各地最冷月或最热月出现的月份,可以确定其所在的半球,其判断指标如下表:

半球名称

气温最热月

气温最冷月

北半球

6、7、8

12、1、2

南半球

12、1、2

6、7、8

(二)以温定带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的均温值,确定该地热量带(即气候带)。

见下表。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和寒带

最冷月均温值

>15℃

0-15℃

<0℃

最热月均温值

<10℃

典型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候

(三)以水定型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根据资料提供的降水量(降水量柱状图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主要是雨季),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其判断指标如下表所示:

类型

指标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气候

雨林

气候

草原

气候

季风

气候

沙漠

气候

季风

气候

地中

海气候

季风气候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降水量(mm)

>2000

>750—1000

>1500-2000

<125

>1000

>300—1000

500—600

700—1000

<400

<250

季节

分配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甘肃省西部红柳峡位于酒西盆地西段,地表为砂岩夹泥岩层,岩层中间有粗玄岩(即颗粒较粗的玄武岩)、角岩、玄武岩等。

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M周边发育有环状和放射状节理,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M椭圆形筒状高地属于

A.风力堆积地貌B.流水侵蚀地貌C.流水堆积地貌D.火山地貌

7.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

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

8.下列属于地质学家研究该区域地质地貌科学价值的是

A.探明该地区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B.探明该地区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

C.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D.通过粗玄岩中的生物化石证明海陆变迁

【答案】6.D7.A8.C

【解析】

本题组以岩层构造图为载体,考查地貌的形成原因、地质结构的判读及其地理意义等。

【6题详解】

结合材料,M地岩层中含有玄武岩,且地貌上凸显出一个椭圆形筒状高地,所以M地地貌应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7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筒状高地放射状节理发育最明显的方向是西南方向,该方向放射状节理数量多且长,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题详解】

无法通过图中信息判断该地为向斜还是背斜,所以不能探明地下淡水资源,A项错误;该地为火山地貌,不会有煤炭、油气资源,B项错误;根据该地的岩层类型,可以推断其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故C项正确;粗玄岩为玄武岩,没有化石,D项错误。

【点睛】三大类岩石及其典型代表

1.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典型代表:

喷出岩(玄武岩),侵入岩(花岗岩)。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沉积而成)

特点:

层理构造发育;有化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存在。

典型代表: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作用)。

3.变质岩(变质作用而成)

典型代表:

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贡嘠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

下图示意贡嘠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

m)。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A.稀树灌丛带B.常绿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10.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B.坡度C.纬度D.相对高度

11.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A.针阔叶混交林带B.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D.灌丛草甸带

【答案】9.B10.D11.A

【解析】

本题组以贡嘎山为载体,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熟练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9题详解】

基带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平自然带,根据贡嘠山的经纬度(29°35′N,101°52′E)可判断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所以,贡嘎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贡嘎山西侧自然带谱比较简单,而东侧自然带谱比较复杂。

东西两侧山坡主要的差异是西坡相对高度5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6000多米,东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故D项正确。

同一座山,海拔没有差异,A项错误;坡度对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没有影响,B项错误;东西两侧山坡纬度没有差异,C项错误。

【11题详解】

康定木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应在常绿林带之上,针叶林之下的区间,即位于图中针阔叶混交林带,故A项正确。

【点睛】基带的含义必须要掌握精准,并不是山麓的自然带就一定是基带,否则第1小题很容易错选A选项。

基带是指一个地方的水平自然带,贡嘎山东坡山麓的稀疏灌丛带也是因为山地阻挡,降水少形成的地方性自然带,不属于基带。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吉图区域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带,由长春、吉林两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构成,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的60%,是吉林省开发开放先导区,也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中蒙大通道(建成后是连接中国和蒙古国的一条铁路交通线)横贯长吉图区域。

2016年,长吉图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

近几年长吉图地区人口呈负增长态势,2016年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5‰,人口老龄化严重。

下图示意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区位。

(1)说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

(3)分析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

(4)列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种类。

【答案】

(1)位于大图们经济圈核心,西连蒙古,东达日本海,地理位置重要;距海近,海运便利;长春、吉林作为吉林省主要城市,工业基础好,经济总量大,开发潜力大。

(2)特点:

产业结构未形成合理模式,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

矛盾: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3)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传统重工业衰落,农业专业化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大,人口大量外迁。

影响:

导致区域合作开发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4)应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解析】

本题以长吉图区域为载体,考查其发展的区位条件、出现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适合的产业等,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1)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从地理位置、交通、工业基础、开发潜力等角度作答。

(2)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2016年产业结构特点及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主要结合材料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5%、50%、45%,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4%、41%、55%”这一叙述,先描述其特点,主要描述三大产业的比重差异。

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

(3)近几年长吉图区域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及对区域合作开发的影响。

先分析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速度、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就业机会变化三个角度作答。

再判断其影响,主要分析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严重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影响。

(4)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应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业、商务会展及金融保险业等。

【点睛】区位分析类题目有比较成熟的答题模板,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优势,也是其弊端。

我们很容易忽视图文材料的内容,简单的回答一些条条框框,很容易失分。

要注意能够结合图文材料进行论述。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基斯坦南濒阿拉伯海,渔业资源丰富,以中小型作业渔船为主在近海捕鱼,船上没有冷冻设备。

巴基斯坦总人口1.93亿,96%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不食无鳞鱼。

海洋海获量中约60%用于制造家畜饲料用的鱼粉,渔产品出口是巴基斯坦一个主要的创汇渠道卡拉奇港口停靠着70%~80%的当地渔船,港口运营压力较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深化中巴渔业合作,国某企业在瓜达尔港投资建设渔业中心,包括海产品冷冻车间、深加工车间、海水淡化厂制冰厂、包装厂和海洋科技研发中心。

下图示意2010—2014年巴基斯坦渔业产量统计(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分析巴基斯坦渔获多数用于制造鱼粉的原因。

(2)说出2010-2014年巴基斯坦渔业生产特征。

(3)简述巴基斯坦从中巴渔业合作中可获得的利益。

【答案】

(1)受宗教信仰影响,国内消费市场狭小小;捕捞、冷藏保鲜技术落后,渔获产品很难达到出口冷冻和冰鲜上市的要求加工水平低,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差,且距国际消费市场较远,运输能力不足。

(2)巴基斯坦渔业以海洋捕塔为主;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相对较少,海洋养殖几乎为零;渔业总产量上升,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产量增加,淡水养殖变化较小。

(3)可以获得捕捞加、保鲜、养殖技术,提高渔获量和渔产品的质量;提高捕捞装备水平,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销售市场,增加外汇收入;增加渔民的就业机会,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解析】

本题以巴基斯坦和一带一路这一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农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产业结构特点以及中巴合作的积极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1)巴基斯坦渔获多数用于制造鱼粉的原因,主要结合材料中“船上没有冷冻设备”“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不食无鳞鱼”“卡拉奇港口停靠着70%~80%的当地渔船,港口运营压力较大”等叙述,从当地的捕鱼条件、饮食习惯和海运条件三个角度分析。

(2)2010~2014年巴基斯坦渔业生产特征,主要从主要的渔业资源来源、渔业资源来源比重变化两个角度作答。

(3)巴基斯坦从中巴渔业合作中可获得的利益,主要从捕捞技术、渔业产量、基础设施、经济收入、就业的角度分析。

【点睛】本组题目的各个问比较灵活,此类题目看似较难,其实比较简单。

因为答案就在材料中,解答时,先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即可。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长城岭滑雪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占地面积15.3km2,海拔1800-2100m。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中旬为雪季,积雪厚度累计能超1m,雪质参数高,气溫适宜,风速较小,地形陡缓适中,是兼训练与旅游的高原滑雪基地。

下图示意长城岭滑雪场雪道平面分布。

简要说明长城岭滑雪场雪道分布特点并分析设计雪道需考虑的自然条件。

【答案】特点:

初级道位于雪场底部,较平直且坡度较小;高级道和中级道分别延伸到最高峰和次高峰,较曲折且坡度较大;初级道几乎与中级道和1、2号高级道垂直。

自然条件:

应设计在山体的阴坡,减少由阳光照射造成的积雪融化;根据雪道等级选择坡度合适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既保护原始生态系统,又降低人工造价成本。

【解析】

本题以长城岭滑雪场为载体,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雪道建设的自然条件,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长城岭滑雪场雪道的分布特点,主要从其位于雪场的位置、不同等级雪道的差异两方面作答。

设计雪道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从积雪量、坡度、植被状况等角度分析。

【点睛】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类题目的作答。

首先,描述该地理事物的整体状况;其次,描述地理事物哪儿多,哪儿少,特别是极值中心的位置;最后,描述其空间变化情况。

15.[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

近些年来,卫星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取得了突出的实效。

2016年1月环保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存在大片喷灌农业;实验区内水泥熟料生产线仍在继续进行;实验区内五家工矿企业停产数年后,大量矿石仍无序堆存,未进行生态修复等。

分析该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过度开垦,破坏草原,加剧风蚀和水蚀作用,降低土壤肥力,荒漠化加剧;过度发展灌溉农业,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剧次生盐碱化;水泥加工企业继续生产,加剧水源、土壤、大气污染;农田和矿石堆都侵占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矿石无序堆存,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可能出现地表坍塌等问题。

【解析】

本题以卫星遥感的运用为载体,考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中“存在大片喷灌农业;实验区内水泥熟料生产线仍在继续进行;实验区内五家工矿企业停产数年后,大量矿石仍无序堆存,未进行生态修复”这一叙述,分析其对该地区土壤肥力、大气环境、水源、生物多样性等的不利影响。

【点睛】环境问题的分析,要学会根据所学的地理要素进行细化。

一般的环境问题无外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两大类,而更进一步主要包括环境中的地形、大气、土壤、水、生物等地理要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