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191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测试题解析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对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中有一条食物链:

蝉→螳螂→黄雀→蛇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当环境受到污染时,蛇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

2.杭州市河道“人工生物浮岛”项目,是五水共治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举措.生物浮岛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下列有关生物浮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浮岛上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N、P元素

B.生物浮岛能抑制浮游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

C.生物浮岛项目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环境

D.生物浮岛上的动植物构成生态系统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4.秦汉时期我国黄土高原森林茂密,后来却成了荒山,黄土高原植物减少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常年干旱

C.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系统稳定

D.北方寒流侵袭

5.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牧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牧草生长良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网罩影响了牧草的光合作用

B.破坏了牧草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

C.降低了牧草抵抗害虫的能力

D.造成了牧草周围环境的污染

6.《狼图腾》讲述了草原民族对狼情感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敬畏狼,另一方面也会适时杀狼、掏狼崽.下列关于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控制狼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B.作为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

C.毛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狼适应草原生活,生存能力强,因此狼的数量远远大于鼠的数量

7.下列哪项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  )

A.连续干旱

B.化肥使用不当

C.大量捕杀青蛙,使害虫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

D.酸雨的危害

8.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

B.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

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D.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9.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10.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沙漠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针叶林生态系统

11.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

D.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

12.在“植物→蝗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②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④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减少⑤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⑥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减少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3.南极是一个极度冰冻的地方,在科学家眼里,那儿可能蕴涵着无价的科学宝藏.而在勇敢的旅游者眼里,这块冰封的陆地恰好是一个游览胜地.目前,在是否可以到南极旅游的问题上,科学家和旅游者的对抗越来越激烈.科学家之所以强烈反对旅游者去南极旅游,主要原因是(  )

A.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人类的介入会使原有的食物网遭到破坏

B.南极的光照强烈,上空存在臭氧空洞,这会给旅游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C.南极生态系统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被破坏

D.旅游者的活动会使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低

D.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15.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乙→丙→丁→甲B.丁→乙→丙→甲

C.甲→丙→乙→丁D.甲→乙→丙→丁

1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B.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C.图中有3条食物链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体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是蛇

1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丙能进行光合作用

B.若此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生物乙

C.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乙和丙的数量将增加

D.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是:

乙→甲→丁→丙

18.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B.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最多的是丙

C.这条食物链是:

甲→乙→丁→丙

D.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丁的数量也增加

19.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

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排入难解难分的有毒物质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是(  )

A.微小水生植物最多B.大鱼最多

C.各种生物一样多D.活的时间比较长的

20.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鼠类在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草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

A.生产者B.分解者

C.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D.以动物为食的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分,共40分)

21.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鼠类和食鼠动物的生物数量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生物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植物属于_________,鼠类属于_________.除了图中表示出来的成分外,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和非生物环境.

(2)图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它们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联系称为_________.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数量由A发展到B时,植物的数量会_________,从而限制鼠群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食鼠动物的数量会_________,使鼠群数量由B变化到C,从而使草原植被逐渐得到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去分析,图示三类生物中,储存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储存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

22.我市广饶县是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粮食亩产近千斤.实验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____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_个.

(2)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

23.某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近年来,由于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成为远近闻名的臭水湾.如表是科研人员对湖内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DDT含量的检测结果.请分析回答:

(1)写出A,B,C,D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_________.该食物链中,若次级消费者要获得100千焦能量,最少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_________.

(2)除表中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_________等成分.

(3)人工建造的鱼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鱼塘生态系统_________.

(4)污染使湖泊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威胁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5)如果该湖泊中生活着少量扬子鳄,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请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扬子鳄的生存与繁衍:

_________.

答案解析

1.A

【解析】A、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图可知:

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生物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螳螂、黄雀、蛇,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因此,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如图示中的食物链: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故B错误;

C、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可能与蝉之间的关系构成竞争关系,故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该生态系统中蛇的级别最高,它的体内积存铅最多.故D错误.

2.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生活污水N、P等进入水体后使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使水中含氧量减少,从而造成动物大量死亡,水质变坏.生态浮岛的建立可有效吸收水中的N、P等,抑制浮游藻类过度生长繁殖,从而有效的控制富营养化.

3.B

【解析】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故B错误.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合作等,其中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而建立起来的.故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

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故D正确.

4.C

【解析】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等因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滥牧、过樵、过牧,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这些原因是导致黄土高原成为荒山秃岭的主要原因.

5.B

【解析】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并维持一定的比例,所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这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一个物种数量大幅度的减少,会使得跟该物种相关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表现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

6.D

【解析】A、控制狼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A正确;

B、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

C、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狼以鼠为食物,狼的数量远远小于鼠的数量,D错误.

7.C

【解析】A、连续干旱不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是天气因素,A错误.

B、化肥使用不当不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是环境因素,B错误.

C、在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中,如果大量捕捉青蛙,以致农作物的害虫大量繁殖,破坏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导致生态平衡失调,C正确.

D、酸雨的危害不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D错误.

8.C

【解析】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符合题意;

ABD、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均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BD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0.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四个选项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11.B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

12.D

【解析】在“植物→蝗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全部迁移别处,则蛇因为没有天敌短时间内会大量繁殖,蛇是三级消费者,故⑤正确;蛇捕食青蛙,所以青蛙数量减少,青蛙第三营养级,故④正确;青蛙以蝗虫为食,青蛙数量减少,导致第二营养级蝗虫的数量增加,②正确.

13.C

【解析】南极生态系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很弱,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旅游者进入这块地,因为其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其稳定性易被破坏,所以科学家强烈反对旅游者去南极旅游.

14.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C错误.

15.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4、丙0.49、乙6.00、丁61.00.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甲→丙→乙→丁.

16.A

【解析】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A正确.

B、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例如:

草→鼠→鹰;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鹰;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故C错误;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故D错误.

17.D

【解析】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丙数量最多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由生物富集知道,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所以最高的是乙,B正确;

C、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由于食物充足数量增加,丁因为天敌增加而数量减少,丙会因为丁的数量减少而增加,C正确;

D、由分析可知,D错误.

18.B

【解析】A、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甲,所以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最多的是甲,而不是丙;

B、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最多的是丙;

C、这条食物链是:

丙→丁→乙→甲,而不是“甲→乙→丁→丙”;

D、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丙减少,丁增加,而不是“乙、丁的数量也增加”.

所以,说法正确的是“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最多的是丙”.

19.B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大鱼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20.D

【解析】鼠类是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如果鼠类全部死亡,次级消费者就会因食物短缺而数量锐减.此外,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后,由于生物富集现象,次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更高;分解者不是捕食食物链的组成成分,受影响最小.

21.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食物网(3)减少;增加;自我调节(4)植物;食鼠动物

【解析】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植物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食鼠动物和鼠类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此图中没有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是由许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3)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鼠类取食草,而鼠被食鼠动物吃,所以影响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和食鼠动物,如果大量、持续捕杀食鼠动物,短期内鼠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所以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所以图示三类生物中,植物是食物链中的初始部分,最高营养级是食鼠动物.储存能量最多的是植物,储存能量最少的是食鼠动物.

22.

(1)5;3

(2)农作物→鼠→蛇(3)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4)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5)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

【解析】

(1)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分别是:

①农作物→鼠→蛇,②农作物→昆虫→蜘蛛→鸟,③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④农作物→昆虫→青蛙→蛇,⑤农作物→昆虫→鸟.该食物网中蛇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3个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所获得的能量越多,该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4)收获季节,人们往往在农田焚烧农作物的秸秆,这样做很不科学.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向有关部门建议,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进行无废料生产,该生产模式应该是将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该生态系统容易遭到破坏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

23.

(1)A→C→B→D;2500千焦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4)自我调节能力;环境的污染(5)不向河中乱扔垃圾,加强水域污染防护

【解析】

(1)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食物链是:

A→C→B→D,而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若次级消费者要获得100千焦能量,最少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0千焦÷20%÷20%=2500千焦;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表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人工建造的鱼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鱼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有趣的事实:

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

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红三叶草是专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田鼠还破坏了蜂巢。

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

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鼠少了,土蜂也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茂盛了。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