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579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鬼谷子》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鬼谷子》赏析.docx

《《鬼谷子》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鬼谷子》赏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鬼谷子》赏析.docx

《鬼谷子》赏析

《鬼谷子》赏析

建筑学03班朱东

前言:

上次是研究了《鬼谷子》一书的真伪、作者等内容。

本想说说此书的内容,只是受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以借此机会谈谈对《鬼谷子》一书的赏析。

《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

对《鬼谷子》的评价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持肯定态度的。

有司马迁、刘勰、陈子昂、高似孙等。

司马迁《史记》为先秦诸子写列传,其中儒家除《孔子世家》外有《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苟卿列传》二篇,蕊《溢子苟卿列传》还兼及了阴阳家邹衍、名家公孙龙、墨家墨翟等等;道家与法家共有《老庄申韩列传》、《商君列传》二:

篇;纵横家占的比例最大.有《苏秦列传》(包括其弟苏代、苏厉)、《张仪列传》(包括着名纵横家而跟张仪有政治矛盾的陈轸、公孙衍)、《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列传》等,战国四公子歹传中也大量记载了纵横游说之士的活动,而且司马迁肯定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其智有过人者",要为苏秦洗雪罪名。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把鬼谷子与孟轲、庄周、墨翟、尹文、野老、邹子、申、商等相提并论,还说:

"鬼谷渺渺。

每环奥义。

"《文心雕龙·论说》更是高度评价纵横家,还具体评价了《鬼谷子》的《转丸》与《飞钳》两篇:

"暨战周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

《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六印磊落以佩:

五都隐赈而封。

"陈子昂《感遇》(十一)诗云:

"番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乱无君。

浮云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图山不寿.空与麋鹿群!

"高似孙《鬼谷子略》云:

"《鬼谷予》书,其智谋.其术数,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

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

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

鬼谷之术,往往有得于阖辟翕张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溃裂而不可御。

予尝观诸《阴符》矣,穷天之用,贼人之私,而阴谋诡秘,有金匮韬略所不可该者。

而鬼谷尽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

第二派是持否定态度的。

有扬雄、柳宗元、宋濂等。

扬雄在《法言》中认为纵横家是"诈人"。

柳宗元《辨鬼谷子》说:

"《鬼谷子》,要为无取。

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

《鬼谷子》后出,而险整峭薄。

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

"宋濂《鬼谷子辨》云:

"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

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

第三派是持慎重的褒贬态度。

有长孙无忌、纪昀、阮元等。

长孙无忌《鬼谷子序》:

"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

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

""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家邦。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鬼谷子》一书的提要说:

"高似孙《子略》,称其一阖一辟,为《易》之神;一张一翕,为老氏之术。

出于战国诸人之表,诚为过当。

宋濂《潜溪集》诋为蛇鼠之智,又谓其文浅近,不类战国时人,又抑之过甚。

"秦恩复《鬼谷子序》(乾隆刊本)云:

"柳子厚尝讥其险戾峭薄,恐其妄言乱世。

今观其书,词峭义奥,反复变幻,苏秦得其绪余,即掉舌为从约长.真纵横家之祖也!

"阮元《鬼谷子跋》云:

"窃谓,书苟为隋唐志所着录而今仅存者,无不当精校传世。

况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陶氏注又世所久佚,诚网罗古籍者所乐睹也!

"

以上三派在评价《鬼谷子》时其立场有两大分野:

一是从传统道德或从实际功利着眼。

一是从思想学术价值着眼。

否定《鬼谷子》者,基本上是从传统道德或从实际功利着眼。

扬雄之所以认为纵横家是"诈人",主要是继承了儒家的正统立场。

当景春向孟子说: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为了维护儒家的道德与政治信仰,马上否定了景春的说法,而认为张仪等实行的是"妾妇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苟子则把离开儒家礼义而修饰富辞的人叫做"奸人之雄"(《苟子·非相》)。

鬼谷子是纵横家之师,当然要被扬雄所否定。

柳宗元之所以否定《鬼谷子》,主要是"恐其妄言乱世",不利于中央集权,他大概是为了反对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否定《鬼谷子》学说。

宋濂否定《鬼谷子》,大概兼有维护儒家道统与明王朝集权的双重立场。

对《鬼谷子》持肯定或慎重褒贬态度者。

虽然有的也是从个人感情与实际功利出发,如:

长孙无忌、如陈子昂:

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是从思想学术价值着眼。

如:

阮元肯定《鬼谷子》,主要是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学术史上的价值,刘勰肯定《鬼谷子》,也是由于初步看到了《鬼谷子》在思想与修辞方面的创造性。

今天,赏析《鬼谷子》,主要是从思想学术着眼。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析

一、纵横家独存之子书

阮元《鬼谷子跋》云:

"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

"这可谓抓住了评价《鬼谷子》的关键。

"子".本为商朝的王族的姓氏,后来发展为尊称,又发展为特指有独到思想见解的学者。

"子书".就是成一家之言的着作。

《鬼谷子》是唯一的奠定纵横家思想体系而且保存至今的理论着作。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着录先秦纵横家着作五种、秦汉纵横家着作七种。

先秦纵横家五种着作是《苏子》、《张子》、《庞媛》、《阙子》、《国筮予》;秦汉纵横家七种着作是《秦零陵令信》、《蒯子》、《邹阳》、《主父偃》、《徐乐》、《庄安》、《待诏盒马聊苍》。

这十二种着作,当时就注明,除苏秦的《苏子》残缺外,其他各种都已经亡佚。

六朝末年战乱,《苏子》也散亡了。

虽然《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游说活动的着作,而且保存下来了,但是《战国策》却不是理论着作而是历史着作,所以,它被着录在《六艺略》的"春秋家"中。

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战国纵横家书》,也主要是记载苏秦等人的游说活动,不是理论着作。

这就是说,除了没有被《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着录的《鬼谷子》以外,在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的纵横家就没有理论着作传世了。

战国时代,是我国学术的黄金时代,我国后代的各种学术都渊源于这个时代.而且由于封建小农社会的缓慢停滞,后代的进展十分有限。

战国诸子百家,分为九大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等六家都留传下理论着作,阴阳家也有片断作品被保留,而如果我们轻视《鬼谷子》,那就给研究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这不是太遗憾了吗?

因此,《鬼谷子》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我们对于没有被现成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着录而靠道藏保存下来的《鬼谷子》进行研究,是研究先秦诸子及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术界除了因疑古思潮而怀疑《鬼谷子》之外,还有一种偏见.就是认为纵横家没有系统的理论.没有学术价值。

如:

近代学者蒋伯潜的《诸子通考》就反复说:

"纵横,特战国时政客之策略,更与学术无关。

""纵横本策略,不足以言学术。

"难道代表纵横家的《鬼谷子》,其理论果真没有系统、没有独特之处吗?

否。

《鬼谷子》的基本价值是建立了总结纵横游说之术的理论体系。

据已经考定,《鬼谷子》从《捭阖》到《决》篇,即《鬼谷子》上卷、中卷的十一篇作品是先秦时代鬼谷子及其门徒的原着。

这十一篇作品,相互紧密联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捭阖》是各篇的总纲;《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等五篇,是讲游说的具体程序。

《捭阖》以阴阳学说作为游说之术的哲学基础,统帅以下各篇。

该篇说: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捭阚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以下的《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篇,都体现出阴阳捭阖的原则。

《鬼谷子》以《捭阈》为纲领,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篇,而人们也把纵横家叫做"纵横捭阖"之士。

正好相互一致,而不是偶合。

《反应》、《内捷》、《抵戱》、《飞钳》、《忤合》等五篇是讲游说之士的处世之道,又可以分为两组。

《反应》、《内捷》、《飞钳》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了解对方并控制对方:

《反应》讲游说首先通过反覆手段,了解对方的反应,以探求真伪、辨明同异、掌握虚实;同时强调"知之始己"、"以先定为之法则".即首先要了解自己,自己有坚定的主张,才能控制对方,自如。

《内捷》以《反应》篇为基础,讲如何完全取得对方的信任,特别是君主的信任,建立密切无间的关系。

《飞钳》与《内捷》密切相关,讲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紧紧抓住对方,控制对方。

《抵戱》与《忤合》是一组,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对待政治形势与当权者:

《抵戱》讲从政的原则,天下太平则隐居以等待时机,天下有矛盾而可以治理就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大乱而当权者无法治理就取而代之;《忤合》讲要以整个天下为舞台,善于选择君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谋略。

《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等五篇是层层叠进的关系:

《揣》篇包括"量权"与"揣情",讲通过揣测以了解对方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想法,这是游说程序的第一步;《摩》篇讲"摩"是揣测的手段之一,即通过进一步对游说对象的接触试探,更深入地了解对方;《权》篇讲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反复权衡游说对方的谋略与言辞;《谋》篇讲谋略应该注意的事项,讲了"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因事而裁"、"公不如私"、"正不如奇"、"阴道阳取"、"事贵制人"等观点;《决》篇又在谋略的基础上讲如何决断有疑虑的问题,提出了"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决断原则。

这些篇不仅内容上构成一个系统,而且文字上也往往互相照应。

《摩》篇开宗明义就说:

"摩者,揣之术也。

"其他各篇之间,也往往有草蛇灰线。

如:

《捭阖》说"反覆、反忤",实际上关联到了《反应》篇与《忤合》篇。

《内捷》篇说: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飞"指"飞钳",关联到了《飞钳》篇。

《抵戱》篇说:

"察之以捭阖。

能用此道,圣人也。

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联系到了《捭阖》、《反应》二篇。

《飞钳》篇说:

"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戱。

"联系到了《权》篇、《抵峨》篇。

《忤合》篇说:

"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

大小进退,其用一也。

先定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

"联系到了《权》、《谋》、《飞钳》等篇。

总之,《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解释并驾御战国时代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计谋权术,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

这个理论培养了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等杰出的游说之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戏剧场面,操纵战国政治斗争形势约百年之久。

鬼谷子构建的纵横游说的系统理论,不仅左右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而且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国修辞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与运用。

二、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

《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体系,首先表现在:

继承古老的阴阳学说,作为游说之术的哲学基础,并扩大了阴阳学说的应用领域。

"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它反映了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与运行规律。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都应用阴阳这个概念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服务。

道家的《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负阴而抱阳。

"儒家的《周易·系辞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

纵横家的《鬼谷子》也不例外。

《鬼谷子》的《捭阖》篇开宗明义就引进阴阳学说:

"圣人之在天地间,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人;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鬼谷子》引进阴阳学说之后,就进一步把阴阳与捭阖之术结合起来,说: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又说: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日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日终,”它把一切阳刚的进取的举动和事物,积极开口游说的行为.都称为"捭",即哲学上的"阳";把一切阴柔的退让的举动和事物.游说中的暂时消极沉默,都称为"阖",即哲学上的"阴"。

由此可见。

《鬼谷子》一方面为纵横游说之术寻找到了哲学根据,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

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公元前?

...公元前317年).在游说中也明确运用了"阴阳"的概念。

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他游说赵肃侯时说:

"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

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

《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体系,其次表现在:

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资料而加以改造,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鬼谷子》借鉴道家的理论最突出。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无为"、"反",并且强调"静"与"柔弱",强调事物从相反的方面变化。

《鬼谷子》吸收了道家的这些观念。

如:

《搏阖》篇说: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无为以牧之。

"《反应》篇说:

·己欲平,以听其辞。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内捷》篇说:

"退为大仪。

"而且《鬼谷子》还吸收了道家学说的神秘性。

《反应》篇说:

"古之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正因为《鬼谷子》突出地吸收了道家学说并包括其神秘面,所以后来道教把《鬼谷子》收入道藏,把鬼谷子尊为"真人",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鬼谷子》对道家学说是进行了改造的。

它强调"有为",推崇智谋,讲究言辞,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这跟道家有明显差别。

《忤合》篇说: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

"《权》篇说:

"听贵聪,知贵明,辞贵奇。

"《谋》篇说:

"无为而贵智。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鬼谷子》也借鉴了儒家的思想,但是崇尚功利。

《鬼谷子》多次提出"仁义"、"先王"。

《内捷》篇说: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

"《忤合》篇赞扬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文王。

《抵戱》篇以"五帝"、"三王"为范例。

这都是儒家的思想资料。

但是,儒家鄙视功利,把道德信念放在个人的名利追求之上;而《鬼谷子》则主张追求个人的名利富贵,主张可以择主而事,朝秦暮楚。

《鬼谷子·忤合》篇说:

"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古之善于向背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

"《鬼谷子》明确地把利害关系当作人际关系的基础。

《谋》篇说: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

""公不如私,私不如结。

""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鬼谷子》所说的"先王"与"圣人",也不完全同于儒家的"先王"与"圣人"。

《谋》篇说:

"先王之道阴。

言有之日:

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

《鬼谷子》像法家一样崇尚权谋,但是又不同于法家的使权谋专一为帝王服务。

《鬼谷子》非常崇尚权谋。

《飞钳》云:

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

"《决》篇云:

"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

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壤之者。

"《鬼谷子》崇尚权谋是历史条件决定的。

正如班固《汉书。

艺文志》所说的:

"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刘向《战国策叙录》也说: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域,故其谋扶急丽持倾,为一切之权。

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当然,某些纵横家因为崇尚权谋而背信弃义,是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

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某些人物的背信弃义行为,似乎既与《鬼谷子》崇尚个人功利有关.而又不应该完全由《鬼谷子》这本书负责。

而且,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时,往往不能用道德评价来代替历史评价.在历史上,有时"恶"也成为历史的推动力。

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与鬼谷子公开地宣传权术。

但是,两者又有差别。

法家只主张君主运用权术去驾御臣子与百姓,把"法"、"术"、"势"都当作君主驾御天下的手段。

而鬼谷子却主张上下之间相互都可以运用权术,甚至主张下级可以取代君主。

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强烈的非难与谴责。

而法家顶多被批评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坏性。

所以,批判鬼谷子的人物,大多数是受正统思想(儒表法里思想)影响的文人。

鬼谷子在民间受到欢迎,也透漏出此中的信息

《鬼谷子》崇尚权谋,与兵家也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有人把《孙子》叫做"武兵法",而把《鬼谷子》叫做"文兵法",《鬼谷子》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第三方面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表现是:

公开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现有统治者的地位而代之。

《鬼谷子·抵戱》公开宣布: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

"意思是说,如果国家形势还可以挽救的话,就协助当权者挽救;如果国家已经腐败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

《抵戱》篇批评战国时代的情况说: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

"这就是战国时代的现实,也是鬼谷子宣传"可抵而得"的现实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作为的臣下取代无能的君主的事件经常发生。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统计是,"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

《汉书·刘向传》的统计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如:

晋国的三个大夫,就取代晋国,建立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政权:

齐国的大臣田成子就取代了原来的姜姓齐国而建立了田姓的国君。

《抵戱》篇还举出上古时代的传说与历史,作为"可抵而得"的重要根据.它说: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赞扬了夏启伐有扈氏、汤伐桀、武王伐纣的事。

这就是说,《鬼谷子》的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而是站在一种比较公正的立场来看待并处理社会矛盾。

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几乎与鬼谷子有相同的地方。

孟子不理会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处游说诸侯。

齐宣王对商汤取代夏桀、周武王伐纣这类事件有怀疑,向孟子求教说:

"汤伐桀,武王伐纣,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孟子说:

"历史记载有这样的事情。

"宣王说:

"难道臣子可以弑君吗?

"孟子说:

"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残贼一类的人.就是独夫。

武王杀的是独夫纣王,不是什么君主。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还对齐宣王说:

"如果君主发生过错,贵戚大臣就要劝阻:

如果反复劝阻不听,贵戚大臣就可以取而代之。

"(《孟子.万章下》)但是,孟子认为可以取代君主的应该是有道德的贵族大臣,《鬼谷子》则认为出身于平民的游说之士也可以取代天下.把春秋战国之交产生的原始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民主思想的边缘。

后来,法家主张绝对尊君。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建立了极端专制的君主制度,钳制其他思想,企图子孙永远统治天下。

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不敢公开地毫无保留地赞扬法家,而是打着儒家的牌子而实际上施行法家的制度,这就是所谓"阳儒阴法"、"儒表法里"。

用汉宣帝的话说就是"王霸杂用"。

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是如此。

在这种专制制度下。

提出"可抵而得"思想的《鬼谷子》,当然会被视成是洪水猛兽.、《鬼谷子》之所以在封建时代受到批判或歪曲,没有被《艺文志》着录,研究者非常少,其原因之一大概是这种独特而富有爆炸性的思想倾向。

三、具有开创意义的游说修辞术

《鬼谷子》是中国修辞学的开山着作。

《鬼谷子》有丰富的修辞理论与实践,而且在当时与后代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圣林先生《<鬼谷子>:

中国修辞学着作的最早源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期)一文说:

"先秦时期是我国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各家各派有关修辞的论述都只是只言片语,惟独《鬼谷子》中有成段乃至成篇的修辞论述,并且内容相当完备。

有人曾把刘勰称为世界修辞学三大鼻祖之一。

认为他可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相媲美,笔者以为刘勰与亚氏没有可比性.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是鬼谷子(托名鬼谷子的苏秦亦可)。

一先秦的《鬼谷子》是中国第一部口语修辞着作;宋代陈骥的《文则》是中国第一部书面语修辞专着;而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学理论着作,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修辞学内容。

将《鬼谷子》视为中国修辞学着作的源头,比把《文心雕龙》或《文则》当作中国修辞学的源头,在时空上向前推移了几百年。

"

我赞成上述观点。

中国对修辞进行系统论述的最早的着作是《鬼谷子》,《鬼谷子》的确有许多可以跟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相媲美的地方。

中国先秦各家都注意修辞,但是,对修辞作出系统论述的只有《鬼谷子》一家。

我们今天使用的"修辞"这个词,来源于《周易·乾卦·文言》: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也为大家经常引用。

但是,不管是《周易》还是《论语》,都没有对修辞进行任何明晰的界定。

而《鬼谷子》则对修辞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鬼谷子》的《权》篇就集中讨论了修辞的定义、内容、作用、目的,还讨论了《鬼谷子》其他10篇也不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说中的修辞。

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游说等问题。

《权》篇开宗明义就说: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

...说"是游说,"说之"是说服对方,"资之"是借助对方的力量。

这十一个字阐述了游说的目的,也就是修辞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借助对方的力量。

它继续说:

"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饰言"就是修饰语言,《鬼谷子》把"修辞"叫做"饰言"。

这个名称是非常恰切的,不比"修辞"差,只是由于儒家的巨大影响而人们采用了"修辞"。

"假之"两字是讲"饰言"(修辞)的作用。

所谓"假之"就是为了借助语言的力量,即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效力。

"益损"两字是讲修辞的内容,"益"是增加,"损"是减少,即对语言进行调整和修饰。

这不仅是对修辞内容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也是给修辞下了一个比较简明扼要的定义。

《鬼谷子》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有许多可资比较的地方。

首先这两部书对修辞理论的探讨都比较全面,而且颇有吻合之处。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三卷分别讨论了演说的分类、听众的性格情感、修辞术的说服方法与题材、演说的风格与安排等问题,条分缕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欧洲修辞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鬼谷子》的理论也是比较系统的,仅仅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权》篇就集中讨论了修辞的定义、内容、作用、目的,讨论了如何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游说等问题。

《鬼谷子》其他10篇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游说中的修辞。

《鬼谷子》的论述有的跟《修辞学》不谋而合。

如:

皿里士多德《修蘸学》说:

"修辞术的定义可以这样下:

~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鬼谷子》对修辞下的定义:

"假之者,益援也。

"至少跟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异曲同工。

其次,这两部书研究的对象都是散文的修辞艺术,而且主要是口语艺术。

这两部书都强调说话者要密切美注听话者,即十分关注修辞的可接受性。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演说者必须懂得听众的心理、感情、性格。

《鬼谷子》也是一样。

我们且看看《鬼谷子》中出色的分析与谈说之术。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揿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

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薛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谋篇》)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致;与过者言,依于锐。

(《权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两极其欲也,其翁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

情欲必知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镄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揣篇》)

这里讲了如何掌握对方的心理、性格、感情特点,把握时机。

因人制宜,灵活变化等问题。

这都是接受修辞应该研究的内容。

在接受修辞方面,《鬼谷子》全书有许多系统精彩的论述。

第三,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和《鬼谷子》,瓣修辞表达方法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