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396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 高二下政治.docx

上海高中高二政治第二学期整理高二下政治

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

1、什么是公民政治参与?

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

2、公民政治参与主要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是公民的政治参与)

(1)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我国的选举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

(2)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一般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社会团体两大类。

*(我国公民参加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参加工会、共青团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活动,都属于政治参与。

(3)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政治表达的具体形式是信访、领导接待日、市长热线电话、专家论证、听证会)

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是要使人

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主要活动,使国家政策的制定和

执行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4、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所谓有序,即指“依法”。

·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

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5、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坚持原则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它的具体实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具体来说,应坚持三项原则:

坚持党领导的政治参与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保证。

坚持法制化的政治参与原则。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依法值为基础,依法有序的进行,注重规则和程序,不能随心所欲,无法无序。

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遵循积极、稳妥、渐进原则,既要坚定不移,积极推进,又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既要防止急躁冒进,又要防止止步不前。

6、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体现名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民主的实现和发展。

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7、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重大意义

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8、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必要性: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内在要求。

2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上的具体化。

方法:

要在完善现有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政治参与方式。

要通过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创新政治参与的方式,方便公民参政,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发挥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影响和监督作用。

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吸引公民广泛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9、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民主渠道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0、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我国的选举制度鲜明的特点:

第一,平等性。

我国宪法和选举法关于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规定,既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又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在选举中享有特权。

第二,广泛性。

全国各个民族、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当选各级人大代表,保证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第三,真实性。

我国的选举不受金钱操纵,选民自由讨论、协商,推举出他们信任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

对于选举中出现的贿选和侵犯公民选举权等违法现象,将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这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选举原则。

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省、市各级人大和全国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

我国的选举制度必然性:

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11、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

依法实行民主决策,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国家决策要保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决策要科学民主。

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含义:

公民通过选出的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的重要责任。

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

途径和形式:

(1)通过人大代表将公民的意见带入决策过程。

(2)依法以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来形象决策。

(3)国家权力机关举行听证会。

(4)人大代表走近选民,关注选民心声。

(1)通过居委、村委会组织,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

(2)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组织,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3)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直接参与基层民主决策。

*(我国还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使公民有各种机会间接或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

12、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间接参与民主管理

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含义:

就是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

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途径和形式:

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人大代表参与制定法律、法规。

(1)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行政,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

(2)通过村委会、居委会组织实行基层民主,实行自治。

(3)通过各类社会组织管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

13、公民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监督机构的监督

公众的监督

途径和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系统的内部监督——监察部和审计署。

(3)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

(4)党内纪检机关的监督。

(1)公民的直接监督,包括舆论监督。

(2)公民可以通过检举、控告、上访等形式。

【公民的直接监督是最重要的监督;】

【舆论监督是直接监督的有效组成部分】

 

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1、国家主权的涵义及特征。

涵义: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凭借着中最高权力,行使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特征:

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独立性。

(两个特性,是紧密相连的。

2、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政治独立

国家的经济自主

国家的领土完整

国家的政治独立与经济自主密切相关。

政治独立是经济自主的前提。

领土完整与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也是密切关联的,国家在其领土内享有完整的、排他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管辖权。

3、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性。

国家主权是以国家为范围的,只有国家中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

因此,国家主权不

能分割,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享有独立的主权。

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

维护国家的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4、“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1)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即中国。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即国务院。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特别行政区,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两者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主权的实体,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属于地方行政区域或地方政府,不带任何独立的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种制度并存。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

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互惠互利。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可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台湾与大陆同意后,除享有高度自治权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实行“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心所向,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力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力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人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图谋的。

7、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世界各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该民族独有的特点,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

类社会作出过贡献。

这是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是同样重要的,都应处

于平等的地位)

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大原则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前提;共同繁荣是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

10、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的。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②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③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自治的现实条件。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关,行使自治权。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居聚居区实行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那

里的人大与政府。

13、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维护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尊重其民族感情②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1、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

(主权国家、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

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A、四个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B、享有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C、履行的相应义务:

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义务。

(2)国际组织:

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A、含义:

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和任务,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常设性议事机构。

B、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主体构成划分

政府间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

按性质划分

政治性国际组织

阿拉伯国家联盟

经济性国际组织

西非经济共同体

军事性国际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按活动区域划分

世界性国际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按目的和任务划分

综合性国际组织

联合国

专门性国际组织

 

2、当代国际关系

(1)定义: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主要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

(3)形式:

竞争、合作与冲突是最基本形式。

(4)影响、决定国家关系的因素:

有历史、地理、意识形态、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国家利益是决定性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共同利益是国际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3、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

社会主义大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跨

越式的发展,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当代国际关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国际间的合作正在日益增强。

加强国际合作已成

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在竞争中合作,既竞争又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条件在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竞争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

4、联合国

含义: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它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应危机和平、安全和正义;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

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组织机构:

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三大机构:

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

联合国大会

安全理事会

组成

全体会员国

中、法、俄、美、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

管辖内容

决议、审议

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

表决方式

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须由

2/3多数通过;对于“一般问题”的

决议,半数以上通过即可

“大国一致”原则,即每项决议只要有一

个常任理事国投否决票,便不能通过

决议效力

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有约束力

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

秘书处是联合国各机构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担负重大的

国际政治责任。

秘书长由联合国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又一主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3)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系。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

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各国共同发展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6、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符

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7、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这是对外政策的核心。

①表现在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就是坚持我国政府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其他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②表现在国际事务中,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睦邻、安邻、富邻”。

E、我国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

(3)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联合国宗旨、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8、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也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第八课立党为公执政兴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

内容: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表现:

“三个代表”: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1)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3)党的领导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

 

(4)党的领导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4、民主党派的性质

在现阶段,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5、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位: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特点:

(1)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5)发展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

(6)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协商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是政治协商的两种基本形式。

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③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④有利于保持国家证据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6、人民政协相关知识

A、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B、两大主题:

团结和民主。

C、职能:

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党的领导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1)党的政治领导,就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来体现

(2)党的思想领导,就是理论观点、思想方法,以及精神状态的引导和指导。

(3)党的组织领导,就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