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3439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docx

上海初中会考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

1、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从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算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越远,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就越小。

2、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08km,在天文学上通常把这个距离称为一个天文单位。

1AU=×108km

3、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

1光年(.)=×1012km

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

(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大(或变小)。

(c)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6、、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

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

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相反。

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8、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摩擦具有双重作用,我们一方面要消除和减少有害摩擦,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和增大有益的摩擦。

9、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摩擦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10、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

物体在水里所受的阻力比在空气里所受的阻力大。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尽相同。

11、地球对地面上所有物体都具有吸引力。

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2、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

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13、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重力的单位是牛(N)。

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约为。

~

14、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这两个力分别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5、科学家将火箭设计成流线型以减小空气阻力。

16、要将载入飞船或航天飞机送入外层空间,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火箭将其发射出去。

17、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8、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

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9、载入航天器(载入飞船或航天飞机)重返地球,速度不断增大,当它以极高的速度进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空气摩擦会使航天器表面温度达大升高,如果处理不当,航天器会被烧毁。

航天器在接近地球表面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航天器速度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减缓速度,航天器会被撞毁。

如何保护航天器,使它安全返航呢航天器表面贴有防热瓦片,克服从外层空间重返大气层时产生的热效应。

航天器返回地面时利用降落伞减缓降落的速度。

靠近地面约1m时,返回舱底部的反推火箭向地面喷出高温气体,从而使航天器减速。

18、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

<

状态

解决办法

站立

脚放进足部固定扣防止飘走

进食

食物干燥或流质胶体食物并防在密闭容器中

饮水

液体装在密闭容器中吸管吸取

排泄

用管道收集到特制容器中

睡觉

钻进固定在船舱壁的睡袋中,拉上拉链

身体肌肉变得无力

经常锻炼

运动

游动

\

坐下

魔术贴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

19、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困难

外层空间生活的困难

解决办法

没有大气层过滤,身体被太阳照射部位温度升到100度以上,没有被太阳照射的部位因散热而冻结

航天服保持恒温:

用90m长的细管将身体覆盖,沿着细管流入的水控制温度。

大气层外没有空气

舱外活动必须携带氧气,向头盔和航天服内供应氧气

面临有害辐射

防辐射衣,多层防护衣料,阻挡有害辐射

没有大气压力,静脉中的血液会变成气体

压力衣:

用特殊材料制造,将身体和外界密封隔离。

20、空间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太空的人是越来越深入。

太空探索耗资巨大,而且十分危险。

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它离不开国际间的通力合作。

p37

26、1970年我国首次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

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中国继俄罗斯、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十三、地球、矿物与材料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可分成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

(a)地壳——地球的最外层。

(b)地幔——地球的中层。

(c)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2、岩石大致可以分为岩浆岩(花岗岩,岩浆冷却而成)、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岩石碎屑沉积物长期压缩而形成)和变质岩(大理石,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地壳运动时,经过高温、高压等因素影响,岩石发生质的变化而形成)三个种类。

土壤主要有空气、水分、矿物质和有机质组成。

土壤提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和空气。

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的土壤,防止土地荒漠化。

3、土地荒漠化原因:

1)气候2)过度放牧3)砍伐森林。

4、防止土地荒漠化措施:

1)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2)恢复植被,种防风林

5、矿物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金属矿物,另一类是非金属矿物。

我国矿物资源总量大,种类众多,但分布不均衡。

矿物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在开发中要注意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避免导致矿产资源的枯竭。

6、大部分矿物都是由化合物组成。

化合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单质中则只含有一种元素。

5、包含在化合物中的金属必须用化学方法提炼。

只有极少数的金属,如金可以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开采。

这些大块的金属,我们可以用手拣取出来,而金属颗粒,则可以用冲淘方法提取。

\

6、金属的特性如下:

具有光泽、延展性和导热性好。

所有金属都可导电传热。

7、我们常见的金属,表面覆盖着一层氧化物,所以看上去略呈灰暗。

p56

8、合金是金属与金属与其它物质的混合物,特性通常和其组成的成分不同。

合金具有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

9、不同金属的特性不同。

金属的特性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利用金属的不同特性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产品。

p58

特性

用途

铜有良好的导电传热性

<

做电线的内芯

钛非常轻,其合金非常坚硬,不易变形

制造载入飞船和卫星

钨能耐高温,不易溶化

制造灯丝

锡无毒,耐腐蚀能力强

制成马口铁、用作罐头食物的包装

!

10、原油(未经提炼的石油)含有大量有用的物质。

原有经提炼后可得如下产品:

(a)石脑油

制造煤气的主要原料、塑料及化学药剂。

(b)汽油

汽车燃料。

(c)煤油

可作家庭常用燃料之一。

航空煤油是飞机的燃料

(d)柴油

发电机、船舶及重型车辆用的燃料

(e)润滑油

机器润滑剂,黏性非常强,易燃。

(f)沥青

修筑路面的原料。

11、制造塑料的原料大多数来自原油。

常见塑料的特性包括:

1)轻巧、牢固2)容易生产也容易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3)具有抗酸、碱腐蚀的能力4)不导电也不易传热。

12、塑料的种类多样,用途广泛,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给人类带来了方便的生活。

但塑料的耐热、不易腐化、较牢固的优点也正是塑料废物的缺点。

塑料已越来越成为环境问题的重大根源。

9、弃置废材料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a)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b)花费了大量土地去建堆填区。

(c)破坏景观且造成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等。

~

10、循环利用既节约了资源,也解决了弃置废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11、复合材料是由多种材料结合而成的材料。

它的强度高于组成它的材料。

它的优点高于组成它的任何一种材料,较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如三夹板(制造家具和装饰,特别牢固,不易破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基本材料)、强化玻璃、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制造快艇艇身)

12、材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

随着生活标准不断提高,社会需要不同种类的材料来适应特别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许多新材料来代替传统的材料。

如纳米材料,纳米陶瓷(良好的的韧性)、纳米金属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纳米半导体薄膜。

13、新材料的开发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材料的开发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

p70

十四、海洋与海洋开发

1、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

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为×108km2。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水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以上。

所以被称为“浩瀚的海洋”。

四大洋(从大到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2、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品、药品。

3、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生物的故乡。

原始生命物质(蛋白质)——31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圆藻)——7亿年前多细胞生物——6亿年前大量的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和海洋藻类——4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探索海底世界必须克服黑暗、缺氧、低温、高压等困难。

5、由于海水的覆盖,人类很难对海底进行直接观察,通过间接观摩的方法探究看不见的物体的特征(早期采用铅垂测深法测量海水深度);用回声探测仪测绘的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底山脉。

大洋盆地中还分布海底平顶山和活火山)用海洋卫星建立对海洋的立体监察体系。

6、海洋资源包括海水资源(远洋航运)、海洋生物资源(远洋捕捞)、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底石油资源(开采油气田)、深海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滨浴场)、海洋空间资源(填海造陆)等多方面的资源。

7、海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有提取食盐和海水淡化,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8、海水是一种资源,它既可以进行淡化处理,弥补沿海地带水资源的不足,又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海盐,以及其他有用的化学元素,例如钠、镁、钾、溴、金、铀等。

`

9、人类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几种形式:

填海造陆

使沿海地区陆地向海洋扩展

建造巨型海轮

将工厂、机场建在可移动的船上

建造海水人工岛等设施

使海洋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开辟海洋运输线路铺、设海底电缆

使各大洲的联系更为方便

10、污染物质进入海洋的途径:

来自陆地的有农田农药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河流携带的污染物等;来自天空的有降尘、酸雨等;来自海洋船舶的有石油渗漏等。

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海洋后,使海水浑浊度增加、污染物质富集,并可能出现有害的赤潮。

由于海水的流动,可能污染范围扩大。

11、海洋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因此,人类要了解海洋,防止海洋污染,尽可能地减少海洋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海洋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12、自然原因造成的海洋灾害有:

风暴潮、海浪、海啸等。

人为因素造成的海洋灾害有:

赤潮、溢油等。

12、了解海洋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富,重视与减少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关注海洋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21世纪被人们称为“海洋的世纪”。

十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

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粮食短缺,资源耗尽,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就业困难,直接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2、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急速膨胀,中国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近百年来世界和中国的人口都在急剧增长。

人口的增长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采取的基本国策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p108

4、自然资源指来源于自然、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5、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是种类多,总量很大;不足之处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不协调,人均占有量少,少数资源较为紧缺。

4、摸清家底,从综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国土使用效益。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含了来源于自然界及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宜采取因地制宜、跨区域调配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p113

5、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水分、阳光、土壤等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树、草等植物,动物和肉眼不易看见的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阳光、水、土壤等。

植物、动物、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阳光、水、土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

树、草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来自太阳的能量转化成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称其为生产者。

各种动物需要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作为食物,称其为消费者。

自然界中的各种微生物将动植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分解,称为分解者。

各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形成复杂的整体。

6、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由捕食方式而形成的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方向是由被食者指向捕食者)。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7、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影响现代环境的主要因素。

8、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9、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五大问题。

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产生太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气体引起的。

10、人与环境一定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环境保护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

同时要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类活动。

实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具、回收废旧电池)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1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点认为1)为了人类健康成长应该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和谐地发展。

2)在满足当代人消费和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给后代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