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849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练习三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三)

小说阅读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练

1.(2017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

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

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

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

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

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

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

他口诵祷词。

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

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

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

他在心里默念:

“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

“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

”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

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

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

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

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

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

”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

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

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

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

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

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

“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

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

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

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

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

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

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E.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2)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析。

(6分)

(3)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看似荒诞的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4)小说结尾处,多吉和村民一起“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一场山火蔓延,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2.(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狼杀

(一)

刘老汉除了种地,还在西山埋了不少捕兽夹子。

村里很多人都把这当作副业。

只是这两年已很难在西山捕到野猪和狼了,它们差不多都快绝迹了。

这天,刘老汉在山顶意外发现了一只被兽夹困住的小狼。

刘老汉见狼皮已受损,且又是一只幼狼,便一脚踩住小狼的脑袋,抽出随身的匕首,冲小狼的脖子上一抹。

血流尽,刘老汉便蹲下身,三下两下剥了小狼的皮,割断它的两条后腿,清理出两副狼骨。

听说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可疗治经年不愈的风湿性关节炎。

那天晚上,西山上有只母狼整整哀号了一夜。

(二)

刘老汉翻身起床,隔壁竹床上的儿子,睡得正香。

他想了想,决定不喊他。

日未出,天未醒,林子里的老鸹子还在叫。

东边山头只有一丝麻麻亮。

刘老汉提着镰刀,踩着露水,深一步,浅一步,径直赶往西山脚的那块油麦地。

他想趁天亮前把地里熟透的麦子收割掉。

山风沁凉,刘老汉站在田埂上紧了紧黑布褂,心想,等把这茬麦子卖了,娃儿明年娶媳妇的钱就不用愁了。

忽然,刘老汉觉得身后有动静,扭头一看,扑面来的竟是一张龇着獠牙的血盆大口!

……

刘小山起床时,满屋子都是毛茸茸的太阳光了。

昨晚的梦好美咧,他梦见自己跟陆家庄的李晓燕成亲了。

隔壁床是空的,爹已经下地干活了。

起得这么迟,爹肯定要骂我咧!

刘小山一骨碌从床上跳下来,飞也似的奔向西山脚的油麦地。

然而,油麦地里没有爹。

刘小山只在田埂边看到爹的镰刀。

地上有斑斑的血迹。

刘小山的头皮噌的一下就麻了。

最后,在山顶的一块苔痕斑驳的石头上,刘小山看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头颅。

刘小山抱着头颅号啕大哭,从早上一直哭到晚上,哭到眼泪都干了时,他对头颅说,爹,孩儿一定替你报仇!

(三)

雾起。

日隐。

天地笼着一抹浑浊的灰白。

一阵腥风扫过,他知道,它来了。

追了它三天三夜。

他已精疲力竭。

本打算找个草窝随便躺一下,但就在这时,它出现了,像幽灵一样无声无息,从峡谷的纵深处,它是一头灰色的母狼,额角一块疤痕,壮硕如小牛。

踩着碎石,朝这边一步步紧逼过来。

但雾掩藏不住它嗜血的死神的气息。

正如雾也掩饰不了他熊熊的仇恨的火焰。

它知道这将是一场无可避免的血战。

眼前这个人身形消瘦,看起来疲弱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和他手中的刀一样,杀气腾腾。

它低吼着,压低前肢,龇出尖利的獠牙,趁对方眼神稍一游离,纵身一跃,瞅准喉管,闪电般直扑过去。

他深知狼的奸猾,故意拿眼瞟了下别处。

他知道它一定会发起攻击。

只是,他没想到它的速度会那么快,快到像一阵风,快到像一道电,他差点被扑了个措手不及。

一道青白的光倏地划过。

它落地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左后腿火辣辣的,被刀切开一道深已见骨的伤口,血汩汩地流。

他捂着肚腹,血水顺着指缝漫溢而出,滴滴答答,溅落在被雾打湿的碎石和青草上。

他喘息着,忍着剧痛,举起镰刀冲上去,决计给受伤的狼最后一击。

刀锋直奔狼首。

它拖着沉重的后腿,躲过了呼啸而来的刀锋。

瞅准机会,反身跳到他的后背上,两只前爪死死地插进他的双肩。

牙死死地咬着他的脖子,刀深深地扎在它的肚腹上。

(四)

刘小山七岁那年,在西山脚放牛时发现一只额角有道疤痕的“小狗”。

小东西瘦骨嶙峋,好像有很多天没吃东西了,看起来很可怜。

刘小山便丢了几颗油炒花生给它。

吃完了花生,“小狗”走过来舔了舔刘小山的手,像是表示感激。

刘小山想抱下它,它却跳开了,并冲刘小山龇出了两颗小獠牙。

刘小山冲它摆手,示意它不要怕,那“小狗”却头也不回地窜进了山林。

它的尾巴一直是拖着的。

此时,刘小山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只狼。

但刘小山并没感到害怕,而是冲小狼逃去的方向笑出了声。

心想,那只狼以后说不定会怀念油炒花生米咧。

太阳落山时,刘小山骑在牛背上,跟同村的小伙伴们炫耀着他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

夕阳很美。

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老汉杀死了小狼是因为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经年不愈,听说要用小狼的腿骨泡烧酒来治疗,而且现在在西山已经很难捕捉到狼了。

B.小说描写刘老汉杀死小狼,虽用语不多,但非常形象,一“踩”一“抽”一“抹”,三个动词充分展现了刘老汉捕杀猎物的娴熟技艺。

C.刘老汉对儿子的怜爱、儿子成亲的美梦、温暖的阳光与獠牙、血盆大口、斑斑血迹、面目全非的头颅,一喜一悲展现了人生的无常。

D.刘小山与母狼的生死搏斗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叙事角度在人狼之间不断切换,营造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氛,突显了人狼之间的仇恨。

E.小说最后的环境描写“夕阳很美。

那时的西山安静得就像一幅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象征了人和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2)小说以“狼杀”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分)

(3)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5分)

3.(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统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

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

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

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

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

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

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

“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

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

“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

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

”喊话的是王详堂。

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

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

“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

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

“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

人各有志嘛!

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

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

”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

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

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

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

“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

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

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

“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

”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

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

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

“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

”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

李茂很生气,说:

“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

”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我们不嫌老师穷。

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

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

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

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

“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

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

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C.“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

”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D.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E.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8分)

4.(2017届贵州遵义航天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模拟)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授

【美】兰斯顿·休斯

七点整,一辆大型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

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

“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

”他带点踌躇地问道”

“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戴整齐、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布朗博士吗?

“我就是。

”教授微笑着稍稍欠身说。

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

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

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

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

现在这位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就要邀请布郎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

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这里不仅仅有住宅,还有庞大的庄园。

不久,汽车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像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前。

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

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

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

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跟您一样,也是社会学家。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

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布朗教授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

“我们是在前进。

”这句话是他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布尔威克博士说:

“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黑人。

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

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确实,确实。

”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像您这样的人来主持。

“您说得很对。

”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

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他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饭已经好了’。

”男管家说。

他们站起来,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来源:

Z-X-X-K】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了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

“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

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

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

“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上一回事。

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

在适当的时候布朗博士起身要走了。

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

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B.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C.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D.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E.这篇小说里没有大肆渲染的夸张,没有反差强烈的脸谱,更没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主旨。

(2)小说的第二段是如何刻画布朗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用运了对比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5.(2017届贵州遵义四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乡长禁码

韩少功

乡政府召开村组干部大会,宣布禁止“买码”——一种类似六合彩的私彩。

贺乡长此次禁码当然是吃了豹子胆,他话还没说完,台下便抗议纷起。

有人站起来大叫:

“禁码?

笑话,我已经亏了两千,你们赔给我啊?

我不去赢回来,拿什么买化肥?

另一个跟着站起来:

“你们早不禁,迟不禁,等我亏了三四千就禁,安的是什么心?

这就是你们执政为民啊?

你们给群众造成了损害,就要负责到底。

还有更多的人在拍桌子:

“贺麻子,你不能做缺德事!

我们又没有拿你的钱买码,你狗咬烂布巾呵?

你蛮得屙牛屎呵?

贺麻子,我们从没亏待过你,要茶有茶,要饭有饭,你今天要下这样的毒手?

贺麻子,贺麻子……”

会场已经无法控制,台上的人也束手无策。

但贺乡长耳尖,突然怒气冲冲地一拍桌子:

“哪个骂娘?

下面安静了,大家面面相觑。

好像刚才是有人骂娘,好像也没有人骂,但没有人说得清楚。

“嗯?

哪个骂娘?

”贺乡长迅速掌握了话题优势,脸色一沉:

“禁码是为了你们好。

你们禁不禁,看着办,关我屁事!

但骂娘做什么?

我娘碍了你们什么事?

我娘什么时候得罪过你们?

她今年65岁了,脚痛了十几年,从不出门。

喂一头猪,养几只鸡,一餐吃不下二两米,连皮鞋也都没有穿过,连火车也没有坐过,连城里的动物园也没有看过。

她哪一样得罪了你们?

众人都觉得无话可说,站着的人都坐了下去。

乡长说到愤怒处,又猛拍一下桌子:

“我娘离这里一百多里,一辈子清清白白,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凭什么被你们骂?

她到长沙去做手术,欠了几万块钱的账不说,病还没好。

医院里说,顶多也就是两三年的寿。

你们还嫌她命不苦?

她是吃过你们八溪峒一碗饭?

还是烧过你们八溪峒一根柴?

还是喝过你们八溪峒一口水?

你们自己就没有娘?

你们的娘是茅厕板子?

可以屎一脚尿一脚随便踩么?

好笑,我贺麻子前后在五个乡镇当干部,没碰到过这种事。

动不动就骂娘。

好啊,骂,骂啊,跳起来骂……”

这一番话,证据充分,逻辑严密,高风亮节,大义凛然,震得全场鸦雀无声,引来无数同情的目光。

接下来的事情当然就好办了。

大概人们觉得乡长他娘确实无辜,确实委屈,确实可怜,不该无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