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859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含答案

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地理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选题

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1987年花了2万英镑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

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升趋势升值。

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

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   )

A.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酸雨危害

2.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的破坏

B.大气中氟氯烃的含量大大增加

C.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3.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多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强国际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4.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气体都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它们(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回答5-6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

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

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59.8

78.5

17.0

9.0

1.6

0.5

5.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6.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7.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A.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                  B.温暖期与冰期交替

C.波动下降                       D.波动上升

8.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指标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9.从城市布局上看,哪个地区不易发育为城市(  )

A.河流的起点     B.两河交汇处     C.沿湖地区     D.河口地区

10.从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看,哪个地区城市分布较多(  )

A.高纬度内陆     B.低纬度平原     C.中纬度沿海     D.中纬度内陆

11.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读下图,回答12一13题。

12.若①是自然资源,②是能源,则③不可能是(  )

A.常规能源

B.水资源

C.矿物能源

D.可再生能源

13.若①是矿产资源,②是燃料,则③可能是(  )

A.煤、石油、天然气

B.铁矿、水能、沼气

C.地热、天然气、煤

D.石油、水能、铁矿

14.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经济条件     D.社会因素

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16.甲和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17.有关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与气温有关,与降水关系不大

B.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C.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没有大城市分布

D.城市多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18.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资源北方少、南方多

B.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

C.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D.煤炭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19.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

A.保护植被            B.减缓坡度

C.节约耕地            D.缩短距离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1.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22.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23~24题。

23.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为期3天的2016年布达佩斯水峰会11月30日落下帷暮。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呼吁保护水资源不仅在于提高认识,还必须行动起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5—26题。

25.下列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  )

A.新加坡——降水少

B.以色列——距海远

C.新疆——人口、城市密集,用水量大

D.长江三角洲——水污染严重

26.以下行动有助于水资源保护的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发展中国家推广海水淡化工程

C.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D.撒哈拉沙漠地区实施人工降雨

下图为欧洲西部四国某年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图中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8.据图,可推知(   )

A.甲国常规能源丰富

B.乙国水能蕴藏量大

C.丙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国际油价上涨对丁国影响很大

2017年4月11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

埃特纳火山是欧洲著名的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大规模喷发一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9一30题。

29.这次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       灾害(  )

A.地质

B.气象

C.生物

D.洪涝

30.火山喷发的熔岩可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形成洪涝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          特征(  )

A.复杂性

B.突发性

C.群发性

D.多因性

下图为洪泽湖水系图。

读图回答31—33题。

3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B.受洪泽湖调节作用最明显的是长江

C.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D.洪泽湖位于我国鲁西南地区

32.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该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稻田广布,蓄水量大

B.入湖水系较多,梅雨季节带来较大的水量

C.湖水下泄入海通道过多

D.雨季每年5月开始,10月结束,雨季长

33.下列防洪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  )

A.开辟分洪区

B.疏浚河道

C.提高森林覆盖率

D.修筑堤坝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一。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据此回答34—35题。

34.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②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

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

④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

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35.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是(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

③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

④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将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2100年,德国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下图示意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2.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三、综合读图题

37.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答案:

1.C;2.C

解析:

当前危害人类生存的最重大问题是全球变暖,它和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关系密切。

3.答案:

D

解析:

并非所有工业生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故选D项

4.答案:

C

解析:

温室气体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使气温升高。

答案:

5.B;6.B

解析:

5.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7~8月降水较多,因水资源的多少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所以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

6.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不对。

太绝对了,错在禁止二字。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正确。

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不对。

建造大型人工湖会使蒸发更为旺盛,加剧水资源短缺状况。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不对。

容易导致地面下沉。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从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点评: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7.答案:

B

8.答案:

C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但死亡人数下降,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9.答案:

A

解析:

10.答案:

C

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临长江和东海,河网密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这十分有利于城市发展。

故A、B、D三项正确。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可知C项错误,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12.B;13.A

解析:

12.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但不属于能源。

13.地热、铁矿、水能不属于燃料。

14.答案:

A

解析:

盆地地形,山脉环绕,阻隔了四川与外面的交通联系,给交通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15.B;16.D

解析:

本图示意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障碍,铁路沿四周的临海地区修建,故铁路线形状为“环形”。

甲、乙间的虚线虽然是直线,距离近,但最可能因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修建。

17.答案:

D

解析:

①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不仅与气温有关,而且与降水有关。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又要求气温适中。

②就东西半球大城市的分布而言,东半球多于西半球。

就南北半球城市的分布而言,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

就高、中、低纬度而言,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以中纬度最突出。

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但并非完全没有城市分布。

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气候高寒地区,也有大城市分布。

如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乌鲁木齐、包头均位于半干旱地区;兰州位于干旱地区;高寒地区的拉萨市等。

世界上也有少数干旱地区发育着大城市,如沙特首都利雅德、秘鲁首都利马等。

④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近海的边缘地带。

18.D

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煤炭资源北方多,南方少。

19.B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盘旋上升,减小了道路的坡度。

20.D;21.B;22.B

解析:

20.读图可知.兰新铁路与天山南麓的1000m等高线大致平行.且经过地区等高线稀疏.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铁路的修建和建成后的行车安全。

铁路没有经过城镇.且该区域河流水量小.耕地很少.故聚落、河流、耕地都不是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

21.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不方便乘客乘车,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22.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因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23.B;24.A

解析:

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厚度越大,图中甲、乙两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都在20到40之间,但乙海域位于近海,受海洋的影响小,受陆地的影响大;甲海域距离陆地远,受海洋影响大,所以乙海域海冰厚度最大。

24.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越丰富,说明海冰厚度越大,结冰时间越长.葫芦岛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大于60,因此,是四城市附近海域中海冰资源最丰富的。

25.D;26.C

解析:

25.新加坡水资源短缺主要是因为面积小.缺乏地表径流以色列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少,其距离地中海近.新疆地广人稀,降水量小,水资源多以固态形式存在于高山高原地区。

长江三角洲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

26.地下水的开采要适度,而不能大力开采;海水淡化工程成本高,不适宜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撒哈拉沙漠地区,水汽较少,不适宜人工降雨

27.A;28.A

解析:

27.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

28.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常规能源丰富;乙国新能源中核电比重远大于水电,可推知乙国为水能贫乏的国家;丙国水电比重最大,地势应有较大的落差;丁国石油在能源中的比重较低,受国际油价影响不大。

29.A;30.C

解析:

29.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

30.一种自然灾害诱发另一种自然灾害.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群发性特征

31.C;32.B;33.C

解析:

31.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绝大多数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洪泽湖位于淮河的下游,对淮河洪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所在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32.洪泽湖位于江苏省,降水集中在6—7月,此时为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且淮河流域支流众多,汇水量大,故洪泽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

33.开辟分洪区、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均属于工程措施。

提高森林覆盖率属于生物措施。

【错因分析】

第31题的易错之处是不能正确判断图示区域的地理环境。

第32题的易错之处是不会分析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

第33题的易错之处是不能正确区分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34.C;35.B

解析:

34.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而极地冰川极少被直接利用.故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不是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

从世界范围看,水资源总量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从自然分布看.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地区之间、季节之间数量差异较大.导致用水紧张

35.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主要从开源、节流方面分析,大面积的人工降雨目前无法实现,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短期内会增加淡水数量.但会减少冰川数量,使该地区更加干旱

二、综合题

36.答案:

(1)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等。

(2)有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利影响:

全球变暖使不少低纬度地区蒸发量増加,从而加重干旱程度,农作物产量下降。

(3)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髙能源利用率;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解析: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如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量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下降。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保护坏境,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37.答案:

(1)总体上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2)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流量的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

措施:

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合理利用土地等

解析:

1.从图中可直接读出涝灾的分布规律

2.A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涝灾产生的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主要从上游植被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针对人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