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41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练习题三Word下载.docx

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

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估

2.回应性标准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4.效率收益净值

5.公共政策终止

四、简答题

1.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

2.政策评估研究演进的划分阶段。

3.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4.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

5.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A.经济学分析法  B.利益主体分析法

C.伦理学分析法  D.政治学分析法

2.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

A.利益  B.金钱

C.社会地位  D.名誉

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

A.资源  B.土地

C.利益纠纷  D.权力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伟大人物的推动  B.生产关系

C.战争  D.生产力

5.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詹姆斯·

布坎南  B.图洛克

C.诺斯  D.霍布斯

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A.《政府过程》  B.《自由、市场和国家》

C.《公共选择》  D.《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

A.政治学分析法  B.经济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  D.伦理学分析法

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

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D.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

3.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D.领导的个人利益

4.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

5.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  

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1.利益

2.利益分析方法

3.政府的正常利益

4.政府的失常利益

1.利益的特点。

2.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

3.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试分析我国现阶段应用利益分析方法的社会基础。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

A.经济学  B.政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

A.拉斯韦尔  B.托马斯·

戴伊

C.戴维·

伊斯顿  D.莱瑟姆

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戴维·

1.美国学者戴维·

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A.多源流分析模型  B.精英分析模型

C.集团分析模型  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

A.拉斯韦尔  B.杜鲁门

C.本特利  D.莱瑟姆

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

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A.法律  B.权力

C.制度  D.经济

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A.福利  B.个人福利

C.社会福利  D.集体福利

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

A.杜鲁门  B.庇古

C.拉斯韦尔  D.德罗尔

1.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

A.量化分析  

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

D.伦理学分析

2.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

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3.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

A.社会政策的合理性  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

C.国民收入的大小  D.国民收入的分配

4.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

A.集体性  B.个人性

C.合法性  D.规则性

5.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  

B.政府职能

C.政府失灵

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

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1.()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A.价值  B.价值观

C.政策价值观  D.伦理学

1.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

A.描述性理论  B.规范性理论

C.批判性理论  D.事实性理论

2.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

A.主观因素  B.事实因素

C.价值因素  D.客观因素

3.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

A.义务论标准  B.目的论标准

C.本质论标准  D.品德论标准

4.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

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量化分析

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

A.实证主义哲学  B.经济学

C.数学  D.伦理学

1.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

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答案

1、A2、B3、A4、C5、B6、A

1、CD2、ABCD3、BCD4、ABC5、ABD

1.公共政策评估: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2.回应性标准:

回应性标准是指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3.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4.效率收益净值:

效率收益净值是指真正的净收入增加(总收益减总成本)

5.公共政策终止:

公共政策终止(policytermination)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我们要注意把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政策产出区别开来,避免形成对政策效果的两种片面理解。

第一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同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等同起来,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某项公共政策在完成其预定目标方面所产生效果的一种客观的、系统的检测。

第二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混为一谈,将公共政策评价仅仅视为对政府行为的一种检测,忽略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美国学者埃根·

古巴和伊芳娜·

林肯划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第一代评估。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测量”,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是第二代评估。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描述”。

第三阶段,从1963年到1975年,是第三代评估。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判断”。

第四阶段,1975年以后,是第四代评估。

这个阶段是“回应的建构性评估”,其核心是“协商”。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1)心理上的抵触

(2)组织的持久性

(3)反对势力的联盟

(4)法律上的障碍

(5)高昂的成本

(1)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4)不放“试探性气球”

(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答案

1、B2、A3、A4、D5、C6、A

1、BC2、ABC3、ABC4、BCD5、ABCD

1.利益:

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2.利益分析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理论出发,以制度分析方法为基础,辅之以公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收益方法,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探究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关系及行为动力。

3.政府的正常利益:

所谓正常利益,也可称之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

4.政府的失常利益:

所谓超常利益,也可称之为角色利益,是有特定内涵的。

它是指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差异,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定权力,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承担不同的职责义务,实现不同的行政目标,与这些特定权力、职责、义务、目标相对应的资源和条件,就是“超常利益”。

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

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

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

强控制主要包括三个种类:

第一种强控制是在经济上形成了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的局面。

第二种强控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也就是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任何经济成分。

第三种强控制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能性。

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第六,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1.改革开放前:

整体性利益结构、一元化利益格局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

或者说,是一种一元化的利益格局。

其基本特征是: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经济所有制,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包括局部的利益)服从于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处于一种被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吞噬的状态中;

个人利益主要来自于国家和集体的分配,利益获取方式单一,标准趋同,个人之间在利益分配上保持平均化。

这种一元化的利益格局造成了客观存在的利益群体的主体意识淡化、利益差别模糊以及社会利益关系单一,低效率的利益组织形式导致社会发展缺乏动力,社会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被压制于表面的社会稳定之中,但表面的社会稳定下面实质上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这种利益结构并不是在人民中自发地形成的,而是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是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结果。

再加上整个国家与外界的隔绝,人们也没有与其他利益模式比较的可能,就更加促进了这一利益结构的巩固和发展。

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逐渐习惯了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并且进而会认为这种利益结构是天经地义的,坚持其轨道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这样,该利益结构也就渗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信条,诸如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

与之相对的,个人的利益则被看作一种不高尚的甚至是可耻的东西。

人们如果追求个人利益就会被看作背离了正常的利益轨道,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而且会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

然而要使人们完全忘掉个人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来乃是人们生存的要求。

人们要生存,要维持生命的延续,就必须有最基本的物质资料。

所以,个人利益的本质是对人类最基本需求的满足。

人类的需求不同于动物的需求——动物的需求基本上是一个常量,而人类的需求则是一个变量,它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不仅如此,它本身还具有层次性。

一般来说,人类的需求有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求、享受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而且各层次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也必然是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

想要从根本上遏制这种趋势是不可能的,不管运用何种手段。

只要人们有对利益的追求,人们就不会满足于平均状态,就必然要追求差异,追求差异也就是竞争。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利益竞争也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前三十年的发展中,每当社会经济陷入困难,人们的基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们的利益追求就会冒头,而且会运用各种办法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冲破行政权力的强控制。

例如,“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后期在部分农村中出现的“包产到户”即是如此。

与此相联系,由于人们的基本利益受到压抑和破坏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也随之而发展起来。

我们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本身缺乏引导人们进行正常的利益追求和利益竞争的机制和规则,于是便只能用另外的办法来压抑和转移人们对于利益的正常要求,那就是阶级斗争,表现为多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甚至是“文化大革命”等。

然而阶级斗争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而不可能长期地压抑人们的基本利益追求和转移人们对于利益追求的视线。

另外,阶级斗争手段虽然可以暂时地利用其威慑力量或它所激起的一时狂热,激发人们的某种干劲,维持社会生产的一定发展,但它却不能产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社会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直到把中国引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计划分配和政府供给成为社会成员获取利益的唯一途径,这导致政府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拥有了绝对权威。

普通公民和社会组织由于对政府的完全依赖而泯灭了自我利益需求,丧失了独立人格。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普通公民和社会组织既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愿望,也无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因此,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任何挑战,公共政策表现为集体利益(通常冠之以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排斥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信奉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至上的“泛道德主义”的政策价值观。

2、改革开放后:

利益分化的时代

在我国,社会的一切重大变化都是以党的政策的变化为开端的。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我国命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因为当时我国所面临的选择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面临的选择。

也就是说,为了摆脱经济的崩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呢,还是根本上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这的确是命运攸关的极其艰难的选择。

事实证明,中国人的选择是高明的。

党在十一中全会及其之后的几年中,总结了过去的教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明确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一系列政策,肯定了在农村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体现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建立特区和开发区及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政策、措施在我国将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开始时人们只能作宏观上的大体预测,而无法预见到它在具体过程中的复杂状况,特别是无法预知在产生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哪些负面效应。

这些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实践中各种矛盾的充分展开而逐渐地显现出来。

现在,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各种变化都已逐渐显现出来了,因而我们已有可能对其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和分析了。

改革开放的所有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利益源泉的多元化。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已经改变了过去只有公有制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的状况,形成了多种利益源泉。

因而也就开始改变了人们在利益上对于公有制特别是对国家的绝对依赖性。

这就预示了人们和国家的关系,从而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将发生深刻变化。

二是使得原来压抑、控制人们追求利益的力量变得松弛了。

原来作为整体性利益结构存在保证的三种外部强控制和内部自我抑制,由于政策的变化而使其约束力都逐渐有所减弱。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效应,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新因素──利益意识,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了利益意识的觉醒(原来就有,只是潜伏着)。

利益意识的觉醒是利益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和实际开端。

这时,利益源泉多元化所提供的可能性才会变为现实。

利益意识的觉醒在我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三十年整体性利益结构在人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而且在不同的人们身上表现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区别。

利益意识觉醒最快的有三类人:

一是农民。

因为他们原来就处于整体性利益结构的边缘上。

即是说,他们所隶属的公有制形式层次最低,因而原来的被控状态(从经济领域说)相对来说就薄弱些,这样就使他们容易产生冲击原有的利益结构去追求自己利益的要求。

二是高干子弟。

这些人接近政治权力的顶端,对于政策变化非常敏感,因而利益意识也觉醒得快,而且他们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去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

这一时期中最早的经商热就是由他们掀起的。

一时间造成公司林立,“官倒”风行,就与他们密切相关。

三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

这些人包括“待业”青年、城市无业游民等,其中有些人是失足青年。

他们被排斥在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之外,不受既定框框的束缚,因而利益意识觉醒得也很快。

另外,他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也经受了锻炼,使之有勇气冲破各种障碍(特别是社会舆论的压力)去追求利益。

当这三部分人开始利益觉醒之时,其余人(主要是城市中的多数人)的头脑仍然禁锢于原有的利益结构之中。

这时,利益最先觉醒的人们被看成异端。

但是人们经不住“恶”的诱惑,很快便有愈来愈多的人产生了利益意识的觉醒。

几年之内整个民族便实现了利益意识的觉醒。

这时,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人们的头脑中,利益问题已经从过去的那种被贬低的地位,变成了合理的、体面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的东西了。

随着整个社会的利益意识的觉醒,多年来被压抑着的利益要求突然迸发出来,而且迅速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弥漫开来。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即利益饥渴现象。

就是说,人们都如饥似渴地追求各自的利益,有的人甚至为此不择手段。

由于人们的利益意识已迅速地转化为追求利益的行为,这样便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首先,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利益追求中的饥渴现象,使得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地从国家和集体缩小到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个人。

这就使得原来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整体联系迅速地崩解为无数个小碎片。

这就是利益单元的个体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每个人说来,个人、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相比,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而且在人们考虑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时占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虽然总的说来人们还未从根本上突破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因而个人利益的小碎片还被一些有形的或无形的线与整体利益(即以国家为代表的公有制)连接着,但这种情况毕竟已不同于原来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了。

人们在许多方面的利益虽然还没有摆脱对于整体的依赖性,但依赖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依赖是建立在个体利益完全服从于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的绝对依赖,而这时的依赖则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依赖,是要求整体为个体服务,帮助、保证个体利益的实现。

其次,与利益单元个体化相联系,便产生了人们相互之间在利益追求目标和内容方面的强烈的排他性。

也就是说,过去是强调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融合,以及个人之间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而这时,当人们把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放在合法与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和处理而利益的源泉又有限的时候,个体与整体之间、各种利益的小单位之间,便在各种具体的利益问题上产生了相互的排斥性,或者说产生了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就是利益追求目标和内容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