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559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课练34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老的中国官僚社会当然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但它却要大大胜过欧洲封建社会或希腊奴隶社会。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置了天文、农、医以及各种手工业管理机构和官员,科技发展形成官办、官营的局面。

以下科技成就的出现与这种局面直接相关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脚踏三锭纺车D.《天工开物》

2.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3.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

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给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这段话说明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

A.对欧洲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B.是欧洲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C.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D.传播到欧洲后才发挥了进步作用

4.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雨果在这里(  )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

5.古代中国的《墨经》曾用实际的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墨家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离和平衡的关系,可惜缺乏明确的定量研究,因此没有得出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古代中国科技重实用轻理论B.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6.(2017·北京东城一模,15)法国艺术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道: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了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

”下列“气候”与“艺术”相对应正确的是(  )

①百家争鸣 书法艺术兴起 ②宋明理学 文人山水画兴盛 ③自由民主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④文艺复兴 现代派艺术出现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7.(2017·河南郑州二模,27)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

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

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8.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9.某位历史学家正在为其研究的课题查阅《诗经·风》,据此可以推断,其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A.西周时期王室贵族的饮食起居习惯B.西周时期的家庭婚姻状况

C.春秋晚期中国文化教育的新变化D.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10.后人评论元诗说:

“元诗尤繁富观,诸作者多宗温(庭筠)、李(商隐),间学长吉(李贺),其病为纤浓,为繁缛。

”“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据此可知,元诗(  )

A.多以唐诗为宗,标志着诗歌的黄金时期到来

B.克服宋朝诗词的流弊,便于抒发感情

C.抒情叙事兼长,代表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专拟唐诗风格,成就不高但间有佳作

11.(2017·湖北武汉)下图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

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2.(2017·辽宁大连)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的全面观察研究。

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

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

C.市民阶层兴起D.政治上重文轻武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豫东、豫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宗末年,洛阳乃一文化重镇。

“二程”毕生从事讲学,其活动中心便在洛阳。

重臣退休、半退休,或因政见不和辞官,多被安置到洛阳。

“洛下多水竹奇花”,牡丹更闻名天下,每逢花会,“士庶竞为游遨”,斯文流曳。

故《墨庄漫录》言:

“许洛两都轩裳之盛,士大夫之渊薮也。

材料二 “二程”在洛阳讲学,弟子却以南人居多。

故程颢送他的大弟子杨时南归时,就有“吾道南矣”之语。

词为宋代文学的主体,就地域性而论,其风格、题材、情调均具有“南方文学”品性。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

宋代书法与绘画盛极一时,诚如杨维桢的《图绘宝鉴序》所云:

“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

”而当时画家与书法家中亦南人颇盛。

印刷业是播扬文化的中心,宋代书籍大多刊印于杭州,从流传后世的宋版本来看,也以出于江南地区为独多。

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亦十分浓烈。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曾有吴某作《余干县学记》,文中云:

“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厚。

——以上材料均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文化领域发展状况。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文化重心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13分)

 

14.(2017·湖北武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

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

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12分,说明:

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

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练高考—找规律]

1.(2016·课标Ⅱ,24)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2016·课标Ⅲ,2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3.(2013·课标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4.(2013·课标Ⅱ,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5.(2013·课标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6.(2016·课标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练模拟—明趋势]

7.(2017·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据记载: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

这一记载表明隋唐五代时期(  )

A.造纸原料来源更加多元B.造纸术出现革命性进步

C.造纸技术已达到了顶峰D.纸张用于印刷已经普及

8.(2017·广西适应性测试)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

到11世纪,印刷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官府文告、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

这说明(  )

A.技术进步使文化呈繁荣景象B.宋代科技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政治秩序D.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9.(2017·广州二模)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

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另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的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

这表明当时(  )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10.(2017·天津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

11.(2016东北三校一模,30)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

”这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12.(2017·河南郑州二模,25)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导致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13.(2017·山东青岛3月,17)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中俄两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这两部巨著的共同意义是(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批判和揭露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新的文学流派D.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

14.(2017·云南质检)在甲骨文里,“帝”字形象地展示了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后来演变成代指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15.(2017·湖南六校联考)“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D.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16.(2017·太原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

这反映了宋代(  )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17.(2017·湖南四校联考)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

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

A.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B.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市民阶层的价值观D.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练纠错—提知能]

易错点1 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18.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易错点2 不能正确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9.“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文化现象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

①唐诗的繁荣 ②理学的形成 ③宋词的兴盛 ④话本的出现

A.①③④    B.①③C.③④    D.②③④

易错点3 对汉字及其书体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把握不准确

20.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  )

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课练34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与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双基达标 课时作业]

1.A 汉代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改进了当时的造纸技术,后来人们都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A项正确。

2.B 周必大在《玉堂杂记》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但无法判断之前是否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3.A 材料信息“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给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说明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A项。

4.A 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治制度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B项排除;C项“完全源于”表述错误,排除;通过材料“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知D项中“否认”说法错误,排除;A项正确。

5.B 由“用实际的方法”和“缺乏明确的定量研究”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科技重视实际应用而轻视理论探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而这种经济形态使人们只关注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性科技的发展,重视经验积累而不重视理论研究,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是根源所在。

6.C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并未出现书法艺术,故①不正确;宋明理学注重以理统情,推动了文人山水画兴盛,故②正确;自由民主思想有利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故③正确;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而现代派艺术出现于20世纪,故④不正确。

因此选C项。

7.B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社会观念上的反映。

古希腊戏剧繁荣和中国戏曲走向成熟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A项与中国戏曲走向成熟无关;C项与古希腊戏剧繁荣无关;由于知识分子可能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故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中国戏曲繁荣无必然联系,D项排除。

8.A 从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B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的主要内容是民间诗歌,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B项正确;“雅”反映王室贵族的日常生活等情况,A项错误;《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史实在其中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10.D 材料旨在强调元代诗歌优劣并存,对唐宋诗歌多有继承、借鉴但缺少创造,故虽然偶有佳作但总体成就不高,D项正确。

古代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为唐朝,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宋词,且宋词便于抒发感情,B项错误;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应该是元曲,C项错误。

11.C 从图片信息看,魏碑书法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故选C项。

题干和图片材料仅涉及造像题记等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D项属于草书的特点,与图片信息不符。

12.A 从材料信息“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的全面观察研究”可知画家认真研究事物,这与理学思想的兴盛有关,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促进风俗画产生,故B、C两项错误:

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3.

(1)状况:

私学兴盛;宋词成为文学的主体;书法与绘画兴盛;江南地区印刷业发达,文化氛围浓烈。

(12分)

(2)变化:

文化重心由洛阳向南方转移。

(4分)原因: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遭战乱破坏严重,文化地位渐趋衰落;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重视教育。

(9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二程’毕生从事讲学”“词为宋代文学的主体”“宋代书法与绘画盛极一时”“宋代书籍大多刊印于杭州,从流传后世的宋版本来看,也以出于江南地区为独多”“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亦十分浓烈”等信息,从教育、宋词、书法、绘画、印刷业、文化氛围等角度进行归纳。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仁宗末年,洛阳乃一文化重镇”可知,当时文化重心在洛阳,由材料中“弟子却以南人居多”“全都是南人”“南人颇盛”“江南地区为独多”等信息分析可得出文化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第二小问可从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南方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加以概括。

14.

(1)评分说明:

指出差异(2分)+论述说明(10分)。

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

论述(8分)+总结(2分)。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说明

一等(10~8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二等(7~4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

二等(3~0分)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2)答案示例:

差异:

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2分)

论述: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8分,各任答两点即可)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2分)

解析:

首先应从材料信息中找出“差异”,然后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信息进行论述,从中得出结论艺术形象受时代的影响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加餐练]

[练高考—找规律]

1.B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

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答案为B项。

曹魏时期并未在统一文字方面作出相关努力,故A项错误;曹魏时期,先秦古文、小篆已不流行,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C 唐太宗认为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促使社会上形成竞相模仿王羲之书法的风气,这与唐代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有关。

由此表明,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水平以外,还与时代选择有关,故应选C项。

皇帝的好恶可以“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D项并非材料主旨。

3.B 由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

文献记录都带有主观色彩,A项表述过于绝对。

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文献中有对黄帝的赞誉,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正确。

C项在题干中不能得到体现。

D项表述过于绝对。

4.C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小说蓬勃发展。

从材料信息看,明代以来,士、农、工、商都喜欢小说,小说的教化影响比儒、佛、道的影响更广泛。

这从本质上说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5.B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

这一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如关羽的红脸代表其忠义,曹操的白脸代表其奸诈等,故选B项。

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脸谱并未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项。

6.示例:

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