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270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docx

国富论读书笔记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5000字

第一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

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

斯密说有两个:

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

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

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

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

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

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

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

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

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

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必须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

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可以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

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取代。

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

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

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

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

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通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

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

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

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

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

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

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

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

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

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

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国民之间分配。

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

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卖出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

市场上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他们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实现。

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种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们所需求的数量,他们当中有些人,宁愿支付高价格也不愿意得不到商品。

于是竞争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间发现,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价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和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的大小。

反之,如果市场上的供售量超过了这种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于是低于自然价格。

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易腐败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卖方之间竞争更大。

市场价格虽然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是却不能长期低于自然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必然是工资,利润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达到自然率。

这样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

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通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必须通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

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必须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

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现在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第二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

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

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

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

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

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

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

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

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

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

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

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

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

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

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

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

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

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

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

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

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阅读体会:

1.这篇文章从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角度即劳动分工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经济中的某些现象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当我们用一种方法无法很好地解释、解决某些问题时不妨试着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感到豁然开朗。

当然一种新的理论的成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2.作者分析了三种欠发达区域的三种分工抉择这在中西部区域开发中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但对于区域模式1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在现代交通、信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占领和产品冲击。

建立其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将受到来自发达地区的强有力竞争。

也许对于这种模式来说将劳动分工理论与市场竞争理论结合会是更好的理论分析途径.

文转摘自: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聂辉华《经济科学》xx.3)

第三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

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

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

(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

问题:

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

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

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

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

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

(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

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

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

(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1

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

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

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第四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圣经”---《国富论》读书心得

1776年3月9日,在英国发生了近代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一件事。

这件事既不是当时英国议会通过了哪个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也不是哪个科学家又创造了一样能够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发明,而是一个叫亚当·斯密的学者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

有人会问一本书何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借用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加尔布雷斯的一句话:

“《国富论》就同《圣经》,《资本论》一样,同为人类不朽的智慧宝库。

”可见《国富论》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

根据全书的行文结构,大致可分为:

第一部分是“分工,货币,价值以及3个阶级的基本收入”。

第二部分是“论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第三部分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四部分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部分是“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主要讨论的是财政学的问题。

综上所述,《国富论》就其结构及涉及的主要内容来说,并不仅仅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其内容极为丰富,也综合了众多思想和学说。

纵观整本《国富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像的是亚当·斯密在第四部分中提到的: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判断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却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努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它的顺畅工作需要取决于五个因素:

完全自由,法律公正,平等条件竞争,公平游戏的环境,合作或经济和谐的完全市场。

因而亚当·斯密从中得出:

自由竞争的市场能够在无意中促进经济福利和经济发展。

最后,借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的话,“从最终效果看,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和总和。

”《国富论》一书指明了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对政府过分干预贸易的政策提出了批评,强调了农业对于创造国民财富的重大意义,对于制造业的价值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以及对城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价值作出了严谨的评述。

第五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

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

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

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

现就第一篇笔录如下:

第一章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结论:

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章分工的起因。

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

作者接着给出的解释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

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

”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

最后我记住的是:

人们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从我们自身来讲,是分科才让我有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

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

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

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在物物交换已经停止,货币已成为商业上一般媒介的时候,商品就多与货币交换。

[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

本身数量会不断变动的尺度,决不是测定他物数量的正确尺度;同样,自身价值会不断变动的商品,也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

但是,劳动却当别论。

只有本身价值绝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

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

支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种组成部分中,少数商品只有两种,甚至只有一

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

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

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

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这样,自然价格可只说是中心价格。

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以下。

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

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

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

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

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第十章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

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

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

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

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

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第十一章论地租。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

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

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

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

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

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

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

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

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

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