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52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赵春明版考点整理新Word格式.docx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的影响:

•对价格的影响:

出口商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上升了;

•对劳动分工的影响:

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对国民福利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福利都上升了(消费得更多,或更节约地生产)。

4、计算: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的衡量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

1、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定义&

影响

(1)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过程

劳动丰裕型国家:

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大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因出口而增加生产→对劳动力需求更加强烈→劳动力价格上升

劳动稀缺型国家:

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因进口而减少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劳动力价格下降

(2)要素均等化定义:

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前提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可以使两国要素的相对报酬乃至绝对报酬趋向均等。

(3)要素均等化影响

2、概念解释

(1)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土地、劳动&

资本)。

(2)要素密集度:

A、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B、要素密集度主要通过两种产品中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本-劳动比率比较而确定,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列昂惕夫悖论

(1)名词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对美国外贸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2)形成原因(4种解释)

A、要素密集度逆转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

也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

而事实上,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现实。

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本密集型的。

所谓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

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因此,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用美国进口替代产业数据计算,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

同时,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标准衡量也会造成出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

B、要素需求逆转

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e.g:

由于中国偏好大米,因此尽管中国劳动力丰富,但大米相对价格仍然高于美国的大米相对价格。

结果中国出口钢铁,美国出口大米。

C、关税干扰说

关税会使市场发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

因为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用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

D、新要素说

列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限制了H-O模型的使用范围。

a、人力资本说

列昂惕夫认为,美国最丰富的资源不是资本,而是熟练农民和科技专业劳动者。

他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HumanCapital)。

列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就是因为美国的出口产品中含有大量人力资本投资,都记在劳动力的帐上了。

如果要把美国出口产品算作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也只能理解为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

b、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在列昂惕夫悖论中许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进口品实际上可以说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美国大量进口的石油、煤炭、钢铁等产品,既包含资本的贡献,同时也离不开自然资源的贡献,这些产品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把这些产品归入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大了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传统贸易理论小结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多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难以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现象。

斯密模型

李嘉图模型

H-O模型

假设前提

资源、技术、偏好固定不变;

自由贸易;

完全竞争的要素和产品市场;

没有运输成本

劳动要素充分就业;

贸易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生产要素的相对拥有量

贸易格局

出口绝对优势产品

出口相对优势产品

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

贸易利益

贸易双方都能从中受益,表现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外移。

但是存在利益在国内分配的问题

第四章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定义:

简称PLC,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2、产品生命周期的各周期特点&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特点:

A、创新阶段

(1)从技术特性看:

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

(2)从生产特性看:

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和供应者,因此新产品的生产地确定在创新国。

(3)从产品要素特性看:

技术密集型,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

(4)从成本特性看:

没有竞争者,成本不是问题。

(5)从产品价格特性看:

无相近替代品,价格较高。

(6)从产品进出口特性看:

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

B、成熟阶段

生产技术已经定型,且达到优势极限;

技术扩散到外国,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公司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因产品大致定型,只需使用半熟练劳动力即可,有技术密集型转入资本密集型。

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制造,因不需国际运费、关税和研发费用,成本比创新国低。

由于竞争厂商多,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加大,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扩大销路。

创新国对东道国出口有所下降,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出口继续,但出口增长率减慢。

C、标准化阶段

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一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掌握这种技术。

产品生产地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

因产品标准化而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点。

生产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工资水平低使产品成本开始下降。

(5)从产品进出口特性看:

其他国家产品逐渐占领市场,创新国产品由出口转变为进口。

四阶段特点:

阶段

产品特点

市场力量

优势

引入期

创新性

垄断 

技术

成长期

功能优化

寡占 

技术 

成熟期

标准化

模仿者增加

资金

衰退期

竞争激烈 

劳动力 

各生命周期对国际贸易影响:

3、要素增长会影响国际贸易的那些方面?

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的格局、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1)要素增长类型

A、均衡增长:

L,T同比例增长,PPC同比例外移,所有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长。

B、进口偏向型增长:

L的增长快过T、偏向布的生产

C、出口偏向型增长:

T增长的比L快、偏向小麦的生产

(2)要素增长对大小国的影响

贸易大国:

其贸易量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贸易小国:

其贸易量不能影响世界价格

A、增长对贸易小国的影响——增长前后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

a、进口偏向型增长对贸易小国的影响

Labor↑,Land↓

→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增加

→布的生产扩大

→布部门需要更多土地

→小麦部门失去土地

→小麦部门生产减少

所以:

布的生产增加,小麦生产减少

贸易条件不变,贸易三角变小

国民福利改善

b、出口偏向型增长对贸易小国的影响

Land↑,Labor↓

→土地密集型部门利润增加

→小麦生产增加

→小麦部门需要更多土地

→布部门失去土地

→布部门生产减少

小麦的生产增加,布的生产减少

贸易条件不变,贸易三角变大

c、勃津斯基定理——案例:

荷兰病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B、增长对贸易大国的影响——增长前后贸易条件将发生变化。

a、贸易大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

贸易条件:

Pw/Pc↑BetterOff

生产效应:

Labor↑→Cloth↑→Wheat↓

Pc/Pw↓→Wheat↑

So,生产效应:

Cloth↑,Wheat不确定(通常减少)

贸易效应:

进口↑,出口不确定(通常减少)

福利:

比小国情况好

b、贸易大国的出口偏向型增长

Pw/Pc↓,恶化

Wheat↑,Cloth不确定(通常减少)

出口↑,进口不确定(通常减少)

比小国情况差

c、案例:

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

经济落后国家出口产业的经济增长会使他们的贸易条件恶化,以至于比经济增长前更坏。

三个条件:

1)强烈的出口偏向型增长

2)贸易大国

3)需求缺乏弹性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什么是国家竞争力?

一国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而同时又能维持和扩大本国人民长期的实际收入水平的程度

(2)国家竞争优势核心思想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3)竞争力决定因素

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来源于何处?

a、宏观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背景

b、微观经济基础→微观商业环境&

企业运营与战略的升级

钻石理论(微观商业环境)

A、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

◆要素分类:

a、基本要素:

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

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

b、高等要素:

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

比如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

推进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

B、需求因素与国家竞争优势

a、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挑剔的买方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反,买方要求越低,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服务提高得越慢。

b、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使公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需求的到来,积极从事产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

同时,国内领先的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和公司得到发展的机会

c、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

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饱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

C、相关和支持产业

相关产业:

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支撑产业:

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

a、相关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促进表现在:

◆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

相关产业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其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方法往往会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如日本复印机业、照相器材业和通讯业对传真机行业的促进

◆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还可带动有关产业的国际成功

共享营销渠道和服务,使有关产业从生产当初便能够迅速打开市场。

如美国计算机在国外的大量销售使计算辅助设备、软件、数据服务等产业也在国外获得了很大市场。

b、支持产业对下游产业的作用表现在:

◆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地为国内公司提供低成本投入,降低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

◆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的创新

世界一流供应商可能帮助下游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其尽快得到新信息和供应商的新创产品;

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一个公司传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加快。

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的)。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立起强大的产业集群。

•集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集群增加了创新和生产率增长的能力;

•集群刺激新的商业形态的产生,从而支持创新和集群的扩大

第五章国际贸易保护理论

简答、论述

1、幼稚产业

(1)定义:

在本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又面临国外强大竞争的产业。

1)新兴的工业;

2)目前尚不足以和国外成熟产业相抗衡;

3)但具备潜在的优势;

4)具有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

(2)选择幼稚产业(确定保护对象)的标准

在实践中,存在保护对象难以确定、保护力度掌握不好、被保护者依赖政府、保护期难以确定等问题,因此失败的教训不少。

Ø

穆勒标准:

幼稚工业受到保护后,能够克服初期发展的障碍而继续成长,最后发展到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水平的经济规模而能与外国厂商竞争,不再需要保护。

巴斯塔尔布准则:

除上述条件外,其未来生产的利润至少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才值得保护.

坎普标准

只有先行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具有对国内其他企业也有好处的外部经济效果时,这种保护才是正当的。

小岛清标准

应根据要素禀赋比率和比较成本的动态变化,选择一国经济发展中应予保护的幼稚产业。

只要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幼稚产业,即使不符合巴斯塔布尔或肯普准则,也是值得保护的。

A、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对潜在资源的利用

B、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

C、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尽管理论上如此,但在实际选择中往往取决于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保护目标并不是真正从经济利益出发,而是从政治或其他利益出发,所选对象就难以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选择受保护的行业还有一个信息和判断问题。

由于人们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包括未来发展的信息),决策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中心-外围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国”是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代表的高度工业化的少数发达国家,“外围国”是没有实现工业化或畸形工业化的国家,“中心国”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而“外围国”处于外围。

中心与外围进行着严重不平等的交换,中心存在以外围的存在为前提,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

3、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干预贸易)

(1)含义:

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2)理论运用

(3)理论简评

A、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实施实在那些具有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干预有效的政府、国内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发达国家

B、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

•如果两个国家都采取战略贸易政策,将导致资源的浪费;

•很难准确计算补贴的支出-收入前景.一旦估算失误,就可能导致政策的失败.

•其它产业将受损;

•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恶化贸易国的关系。

第六章贸易政策的关税措施

1、关税小国效应

消费者剩余:

-(a+b+c+d)

生产者剩余:

a

关税收入:

c

总福利:

-(b+d)

worseoff

2、关税的大国效应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PWfree),母国进口量为Mfree

•因该国为大国,其征关税导致进口减少的行为会使该种商品的世界价格下跌,假设跌至PW(tariff)。

此时该国的国内价格应为PH(等于PW(tariff)+t),进口缩减至Mt

小国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1)自由贸易下,相对价格:

Pw=Px/Py

(2)对进口商品Y加t的关税,此时国内价格变成:

Pt=Px/(Py+t),相对价格线Pt比自由贸易下的相对价格线Pw更平坦一些。

生产均衡点由Q左移至Qt,与征税前相比,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增加,但出口部门的生产减少了。

(3)由于该国是小国,征税后国际贸易仍按照原来的Pw进行,所以新的消费均衡点应在通过Qt与相对价格线Pw平行的线上。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面对的相对价格为Pt,根据效用最大化条件,通过新的消费均衡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切线斜率绝对值应等于Pt。

(4)Ct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国际贸易仍按原来的价格进行,而国内消费者则按征税后的国内价格来决定其最佳选择。

关税经济效应的总结:

(1)消费效应:

消费减少,消费者受损

(2)生产效应:

国内生产者的总销售收入增加了

(3)贸易效应:

进口量减少

(4)财政收入效应:

关税收入增加

(5)再分配效应:

征收关税之后,通常发生消费者的收入转移给生产者和政府的再分配现象。

(2)福利效应:

小国:

福利恶化

大国:

不确定

3、计算:

关税有效保护率

传统的关税保护理论是建立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完全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的假设前提之上的,这样衡量各种保护措施究竟提供了多高的保护,就可以用关税的名义保护率来表示。

但由于现代的大规模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中间投入品,导致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所以名义关税率就不足以说明保护的真实程度。

现代的保护理论提出了有效保护率(ERP)的概念。

为自由贸易时j行业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j行业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4、最优关税

使一个国家的福利最大化的关税水平,能使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收益=额外损失的税率。

(2)计算:

第七章贸易政策的非关税措施

1、关税、配额对国家福利的影响

关税

配额

作用机制

改变市场机制的作用

完全替代了市场机制

保护效果

对生产者提供的保护是不确定的

对生产者提供确定的保护

福利效应

对贸易大国可能有利

福利损失比较大

管理

关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动进行的

涉及到进口许可证的分配

2、倾销

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如果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即低于其正常价值,该产品就被认为是倾销。

(2)反倾销条件:

A、存在倾销

B、存实质损害

C、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八章对外贸易政策

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各自利弊

(1)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潜在的优势:

1)幼稚工业得以发展

2)政府得到更多的收入

3)改善贸易条件

实际经验:

1)资源配置扭曲所导致的损失

2)采取偏向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得更快

(2)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利:

A、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并加速了这一重要经济发展阶段飞进程。

B、通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被纳入到整个世界的循环体系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

C、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工业结构中都表现出了外向化和高级化的趋势。

D、扩大了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规模。

弊:

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对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2、贫困化增长

3、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的影响

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

1、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

(1)作图,在图中找出两种效应

(2)什么情况下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

A、成员国在结盟之前的贸易壁垒较高。

这种情况下关税同盟的简历更可能在成员国之间创造贸易而不是将贸易从非成员国转向成员国。

B、关税同盟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关税同盟的建立就不太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