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880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docx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

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

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迷惑。

我随王绍和先生学习、侍诊二十余年,在中医诊断、临床方药、经典百家、内外各科收获颇丰,特别是中医诊断的学习,从要义精髓到警示典范,对我以后的从医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今整理与示,是期望和同仁交流、和后学赏析。

关键词:

中医诊断要义警示典范

王绍和先生(1914-1996)出生于中医世家,六岁读私塾,十六岁随伯父王景和、家父王致和研习岐黄,五年后即悬壶两淮。

二十六岁就读于镇江医政学院,民国36年当选为淮安县首届医师公会理事,同年代表淮安出席国民政府召开的江苏省中医师公会成立大会。

解放后任地区医协会主任,1955年是南京中医进修学校(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

先生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由于研治乳糜尿、糖尿病有特殊贡献,先后荣获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

我于70年代末随先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从经典名著到中药汤头都进行了系统的传授,特别先生是对于中医诊断的讲解和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我走上临床以后,更加对中医诊断所具独特的辨思和达识,其诊断的重要性感受良多,体会颇深。

现据侍诊记录整理如下,供同仁赏析。

诊断之析义

先生说,西医治病,首先确定病名、主用何药治疗,中医则不然,主要在观察疾病之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其徵象、舌、脉如何,虽未能确定其病名,但病之因由、传化,均已在医者胸中,而对症下药,往往效如桴鼓,有非意料所及者。

此即中医在临证上使用的诊断方法,不同于西医的地方。

至於诊断两字之解释:

在古文献上,诊,视也,验也,察也;视形候,验缘由,察是非也。

史记扁鹊苍公传特以诊脉为名耳;云翔按:

北齐书马嗣明精医术,为人诊候,一年前知其生死,断截也,引申之义为决断,断即裁决之意。

由此可知,所谓诊断学者,就是医者掌握病人主诉,用肉眼观察所得,视之,候之,验之,占之,然后决断之,则疾病证候群之变化,病者生活环境之情状,天行时令之变迁,皆在医者之心目之中,一无遁情,以此施治,无有不愈者矣。

诊断之重要

先生临证时对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视。

他认为治病必先识病,医者如对一病证,无精确之诊断,乱投方案,其效难必,设或差忒,生死如在反掌之间。

所以俗说看病容易识病难,医者每遇一病症,有丰富的经验,详细的诊察,则虽其病情无论如何复杂,必能投著辄应。

不然,医者读书虽多,临床的诊断经验不足,往往隔靴搔痒,治病很难见效。

又如舟临大海,舵工无占候风色经验,彷徨失措,覆舟可虞。

又所谓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如此医者治病,必致愤事。

所以古语说学画纸费,学医人费,正是为这种医人而说的。

先生教导我们说,医生治病,犹如将之临敌。

为将者,固须阅读兵书,然而能征惯战之将,未必全恃兵书。

先生举例说:

孟河名医费伯雄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岳忠武不深究阵局,以为阵而后战,本属常法,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尤以临机应变为要;赵括徒读父书,不知合变,卒有长平之败。

医生治病,贵在灵活,病情千变,医术千变。

所谓变,就是有诊断上的丰富的经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临床诊断之经验,等于阵地上的实际观察,不犹愈於纸上谈兵矣。

治病首贵诊断,是古今医家所公认的,但是医者对于诊断不能精密,草率从事,历来医家所引以为戒,苏联医家巴特金说,有正确的诊断,才有正确的治疗,诊断要达到正确,必不是鲁莽粗劣的医者所能完成这任务的。

墨子说,必知疾之所自起焉,方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就是说要晓得疾之所自起,除了四诊之外,还必须注意到患者生活历史,(如既往、个人、婚姻、家族、女性的经带胎产等等),才能了解它的疾病起由。

可见中医注重正确诊断,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已经具体而且全面了。

先贤之警示

先生在临床带教时,经常列举许多警言告诫我当时的草率。

他说一般的医生,对于诊断忽略的很多,误人也多。

公元的二世纪时,张仲景看到当时一般医生诊断忽略,他感慨地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他对诊断疏忽的医生,在他的伤寒序文里是一个当头棒喝。

王叔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扁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他这种说法,就是诊断不怕麻烦的意思。

公元六世纪的孙思邈。

他更是仁心仁术,抱着恻隐之心,对于病人的关怀和爱护,是我们医家的模范,值得向他学习,他引张湛说: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他深深感慨到医生对诊断上与疾病恰相反,所以向肇祸的医生,提出一个警告。

陈无择也说,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症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依源治疗。

先生还举例日本汉医,对于诊断病人之精详,亦值得学习。

汉医高階枳圆说,诊病有四因,六证,十二候,三诊,七视。

四因者,谓外因、内因,内外别因,内外合因;六证者,谓初、中、终、顺、险、逆;十二候者,谓寒热,虚实、浅深、缓急,平间,常变;三诊者,谓持脉,按腹,审禀;七视者,为问原,寻证,望色,观形,听声,嗅气,谛习。

盖此五法,三十二则,乃和汉往圣先贤之遗训。

而吾门之所历验,苟审诊病源证候者,不可不精究焉。

所以研究诊断学术,诚能如此之详细明析,即可以辨别疾病之原因,病位之表里,病情之寒热,病体之虚实,治法之标本缓急等,如指诸掌,判断病症,预计疗效,并非难事。

经典之范例

王绍和先生在临证中,还经常举例验证古代中医诊断的进步范例。

他说医生诊断,要根据证候,但所有证候,必须经过慎密的研究,所谓掌握主诉,正是说应该很好掌握着证候的意思,而要想很好的掌握证候,就必须对证候有足够的认识,所谓认识证候,就是辨证。

医圣张仲景,重视主诉症状,也重视他觉症状。

章次公先生曾举出数例: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

淋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家重发汗,心恍惚,心乱,小便已,心疼,(以上均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证溏者,不可与服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既往症)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现在症)此为热入血室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解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主诉)舌上乾燥,(他觉的)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同上)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瓜蒂散。

(同上)

病胁下,素看痞,连在脐旁(既往病)痛引少腹,入阴筋者,(现在病)此名脏结,死。

(同上)

上面所举的,一是注重病人平时的嗜好,而且发现酒客不喜甜食之嗜;二是所谓淋家、疮家、衄家、汗家,以及诸亡血虚家等说法,不一定完全是现在症,有些可能是既往症;三是病人旧证溏,是专指既往症;四是既往症和现在症并举;五是在主诉以外,尤重视他觉的舌诊,先生说,舌燥且乾,谓视之无液也,然则温病之视省舌苔,以察津液者,仲师已逗其端倪矣,所以后世重舌苔,何尝不发源于仲景呢,足见仲景的诊断,非常精密,而记录的朴实详明,更令人惊异。

先生说仲景除重视现症状外,更注意他觉症状。

章次公先生亦曾举四例,如: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心下痞,按之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

少阴病恶寒而倦。

(辨少阴病脉证第十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

(便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这里的手叉自冒心,心下痞,按之濡,恶寒而倦,都是配合他觉的诊断而观察的,尤其在病人自言我不结胸,而少腹按之痛,不按,大概是不痛的。

更证明仲景随时留意腹证,他觉症状之有无,并不完全凭主诉来决定,这正是仲景的伟大处,和一般医家草率从事者,大有不同。

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黄胆门中,有在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明之韩天爵、陶節庵等重视风土时令,对于病人的生活环境,有所考验,对于诊断的范围,逐渐广泛而展开;韩懋对疾诊断记录,更臻宏备,它称为六法兼施,和现在的病历,有些差不多;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所言先议病,后用药,对于治疗疾病,在临床上,须注意病家既往症,及现在证候,此与现在医学诊察病人的形式,尤近一致,它在寓意草中,开宗明义便说,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又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受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罔之且通神,不识病,则岐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

中西之特点

先生在解放前曾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医学院学习西医,所以对西医也有基本认识。

他说西医诊断,注重物质之各种检查,专在发病部分寻其实质变化,忽略人之整体,以为病在是矣,甚至如果离开他们,医生便不能十分自信地做出准确诊断。

而于人身总体之机能传变,一若如风马牛不相及者,于是治疗对象,集中于病原体之消减,寻到病源,使用特效药,有效时间极迅速,然有不易找到病原者,一极普通之病情,而往往无法治疗,不明原因,竟束手无策,而委为不治者。

然而中医诊断注意病之证候群,发生如何病变,应用何药治疗,往往有未经确定病名,而在症候上病变现象可治疗而愈者,类似者不一而足,在广大农村中,无完善病理检查之设备,无法或不易检查,而中医能有明确证候之诊断,不问其病原菌究属为何种,即可施以治疗,故中医之诊断,因有其常处而傲立于世。

但最新的科学的检查,并不是不必要,科学借鉴,乃是拓展了中医的四诊,丰富了中医的学术,相得益彰,不若个别孤僻思想,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也是不对的。

现在这些新的检查方法,发掘了向来不知的疾病及其症状,促进了疾病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中许多非常重要,做中医的也不可偏废对其学习和使用。

 

作者简介:

王兆军——副主任中医师业务专长:

中医肾病、妇科、乳糜尿、糖尿病等

历任:

淮阴县乳糜尿专科医院院长

淮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淮阴县妇幼保健院院长

淮安市淮阴区疾控中心主任

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院长

社会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兼省名家流派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性学会理事,

淮安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淮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淮安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淮安市科协委员,

淮安市科普专家讲师团成员,

淮阴区政协委员,

淮阴区科协常委,

淮阴区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

荣获:

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

淮安市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

淮安市“533”工程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淮安市劳动模范

荣立淮安市政府三等功

淮阴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称号

江苏省性学会科技三等奖一项,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一项

淮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等奖各一项

淮阴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三篇,主编医学专著三部,副主编医学专著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