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939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docx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教育学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观点: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究教育规律的

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办、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以致世界范围内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以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课论》是近代

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成立,从独立的教育学出生的角度看,往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第一版的《一般教育学》为标记。

赫尔巴特自己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观点: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术,影响人们思想观点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假如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必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希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中兴后的欧洲教育、近

代教育、20世纪此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因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此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

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照;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限制: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

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益;(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育需要的人材;

(2)教育是

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能够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

限制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

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经过提升公民素质来提升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科技术够改变教育者的观点;2)科技术够影响受教育者的

数目和教育质量;3)科技术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达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能够推动科学

系统化;3)教育拥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拥有推动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对于知识的观点;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

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观点;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腾供给了平台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

1)文化自己拥有教育力量;2)教育拥有两重文化属

 

(2)教育与文化互相依存,互相限制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

所有过程中,身心不停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内发论以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己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次序也是由身

心成熟体制决定的;外铄论以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别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以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面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次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

心发展有必定的影

 

响作用;(3)不可以夸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受成熟限制,成熟对人的发展有踊跃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

 

同时又要踊跃、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发展供给了机会,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

 

有踊跃和悲观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悲观、被动的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别功能:

(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

(2)学校教育加快

 

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单拥有即市价值,还有延市价值

 

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培育.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观点: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希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

者在经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什么样的人材提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

激励功能;3。

评论功能;4。

指导功能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

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构成部分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要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求培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一致;2。

要修业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双方面的和睦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重申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的系

统,规定着各级各种学校的性质、任务、培育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系统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壬寅学制:

中国正式公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中国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

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重申个性发展,着再生活教育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少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一般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特意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

 

八、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色:

复杂性、创建性、示范性、长久性、一致性

 

(二)教师的修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修养:

 

(1)学科专业修养:

 

1)精晓所教课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2)认识该学科的有关知识;

3)认识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认识该学科领域的思想方式和方法论

;

 

(2)教课专业修养:

1)拥有先进教课理念;2)拥有优异的教育能力;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巧的教课方法和教课艺术;

 

3)拥有必定的研

 

(3)道德修养:

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己的道德涵养

 

2.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

1)专业理想的成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

1)健全的专业情义;2)齐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

 

(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

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计阶段;3)关注情形阶段;4)

关注学生阶段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重申教师职业角色、教课行为一定发生转变

 

1.重申教师职业角色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讨教师应当是学生学

习的促进者;

(2)从教课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讨教师应当是教育教课的研究者;(3)从教课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讨教师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讨教师应当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

重申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重申尊敬、欣赏;

(2)在对

待教课关系上,新课程重申帮助、指引;(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重申反省;(4)在对待与其余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重申合作

 

(四)学生的特色

 

1。

学生是拥有主体性的人;2。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

学生发展拥有显然

的特色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已考)

 

倡议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部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

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感情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品养成,详细包含:

1。

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建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

建立发展性的学生观

 

(六)师生关系的意义、优异师生关系的成立、新课程倡议的新式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课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品上

是民主、同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优异师生关系的成立

 

2.优异师生关系成立的要求:

(1)建立新式的师生观;

(2)成立教师威望;(3)擅长

同学生交往;(4)

 

弘扬教育民主

 

3.优异师生关系成立的门路:

(1)经过讲堂教课活动;

(2)经过课外活动;(3)经过

校外活动

 

4.优异师生关系成立的方法:

(1)转变学生角色;

(2)转变教师角色;(3)建立科学

的学生观

 

5.新课程倡议的新式师生关系:

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同等、团

结相助的关系的反应,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它有以下

特色:

(1)爱生尊师,互相配合;

(2)民主同等,和睦亲近;(3)共享共创,教课相长

 

九、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种类、限制课程的因素

 

1.课程的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意义:

 

3.课程的种类: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和中心课程;(3)国家课程

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4.限制课程的因素:

(1)必定历史期间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供给的可能;

(2)一准时

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纪特色、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课提出的一致的要乞降详细

规格;

(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照,也是教师进行教课工作的基本依照;(3)学

校、教师应透辟领悟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依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课;(4)课程

标准是权衡各学科教课质量的重要标准

 

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

(1)指导教材编写;

(2)指导教课;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课

观;2)指导教师组织教课;3)指导课程评论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沿: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术、

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行建议

—-教课建议、评论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

释、事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向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

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联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

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乡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新课程结构的特色: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

构的选择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特色:

开放性、价值潜伏性、多质性

 

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就地取材原则十、教课

 

(一)教课的意义与任务

 

1.教课的意义:

(1)教课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2)教课为个人全面发

展供给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课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门路,学校工作一定以教课为主

 

2.教课的任务:

(1)教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

造才能;(3)培育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味,确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

性发展;(5)教会学生学习,培育自学能力

 

(二)教课过程的实质、教课过程的规律

 

1.教课过程的实质:

(1)教课过程主假如一种认识过程;

(2)教课过程是一种特别的认

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2.教课过程的规律:

(1)教课相长性规律;

(2)教课发展性规律;(3)教课教育性规

 

(三)教课原则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课原则及应用:

直观性原则、启迪性原则、稳固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质原则

 

(四)教课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教课方法及其运用:

解说法、讲话法、议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课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行要求

 

1.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部署与批阅、课外指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

 

2.实行要求:

 

(六)教课组织形式

 

教课组织形式:

个别教课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课制、设计教课法和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课观

 

1。

全面发展的教课观:

(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

1)关注每

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感情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品养成

 

2。

交往互动的教课观;3。

开放与生成的教课观

 

十一、教育评论

 

(一)教育评论及其作用

 

1.教育评论的内涵:

客观描绘、价值判断、增值探究

 

2.教育评论的作用:

诊疗作用、激励作用、调理作用、教课作用

 

(二)教育评论的主要种类和方法

 

1.教育评论的主要种类:

(1)诊疗性评论、形成性评论和总结性评论;

(2)相对评论、

绝对评论和个体内差异评论;(3)实证化评论和人文式评论;(4)自我评论和伙伴评论

 

2.教育评论的主要方法:

(1)客观题评论法与主观题评论法;

(2)表现性测试评论;

(3)评定量表评论法;(4)行为检核表评论法;(5)伙伴评定和逸闻记录评论法;(6)成长记

录评论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论

 

1.在评论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重申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

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论功能上,重申发挥评论的教育功能;3.在评论种类上,重申实行形成性评论;4、在评论方法上,重申采纳绝对评论法

 

十二、思想道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1.德育的观点:

教育者依照特定的社会要乞降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影响,培育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质量的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

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含:

一是思想道德规范方面: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怀别人,热爱班级和学

 

校集体,恪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想法识和法例观点,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虑,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道德心理方面:

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取优异的发展,拥有

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拥有必定的自制力等优异的心理质量;三是思想道德能力

方面,拥有必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拥有优异的道德感情体验能力,拥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

 

2.德育的内容:

(1)爱国注意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一致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

道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变的规律;4。

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长久性和频频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应用

 

德育的原则:

1.导向型原则;2.劝导性原则;3.尊敬学生与严格要修业生相联合的原

则;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接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一致原则;7。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联合原则;8.依靠踊跃因素战胜悲观因素原则

 

(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吃法、楷模法、锻炼法、陶冶法、夸奖奖赏与责备处罚

 

(六)德育的门路

 

德育的门路:

1.政治课与其余学科教课;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劳动;4.共青团、

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

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换班

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全面的认识学生;

(2)组织和培育班集体;(3)指导班委

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

 

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创建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确实定班级角色地点;

(3)协调好班内外各样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系统;(5)创建

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十三、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1.课外活动的涵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依据中学的培育目标和全面发展教

育的要求,在学科教课之外组织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意义:

(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

(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

和睦、全面发展;(3)发展学生专长,以便人材选拔;(4)经受锻炼,提升独立活动能力;

(5)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三者联合教育

 

3.课外活动的任务:

(1)提升学生思想觉醒,培育学生优异道德质量;

(2)扩大、加

深、稳固讲堂所学,发展学生智能;(3)组织有利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

(1)思想道德教育和时势政治教育;

(2)学科活动;(3)科技活

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军事活动;(6)公益活动;(7)各样社会实践活动

 

2.课外活动的形式:

(1)民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1。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3。

由校外教育机构

组织;4。

由家庭配合学校组织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心理学

 

一、认知发展和教育

 

(一)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察看力的发展与培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1)依据感知觉的强度规律,作用与感官的刺激一定达到必定强度,才能惹起清楚的感

知觉(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小,教师授课音量);

(2)依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靠近

和相像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教课内容应分节分段,授课应有间隔和停留,

板书应注意布局和摆列次序);(3)依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异越大,越简单被

感觉(教具、图表、演示实验、板书,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4)依据知觉的理解性,言

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拥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令人们的感知更为快速完好和正确(教课中,

注意语言说明);(5)依据感知的共同规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经常是经过多种剖析

器共同活动实现的(调换学生的眼、耳、口、鼻、手参加感知活动);(6)依据感知觉的活

动律、活动对象较静止对象更简单被感知(教具:

变静为动)

 

2.学生察看力的发展与培育

 

1.中学生察看力发展的特色:

(1)目的性增强;

(2)更具稳固性;(3)精准性提升;

(4)系统性和归纳性增强

 

2。

优异的察看力的培育:

 

(1)向学生明确提出察看的目的、任务和详细方法;

 

(2)培育中学生察看的全面性;

 

(3)增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社会能力

 

(二)记忆及其质量、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课中的应用

 

1.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2.记忆的质量:

记忆的矫捷性、记忆的长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3.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识记、保持、再认、回想

 

4.记忆规律在教课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存心识记;

 

(2)增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1)分类记忆法;2)系统记忆法;3)直观

形象法;4)谐音记忆法;5)歌诀记忆法;6)联想记忆法;7)操作记忆法

 

(3)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