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065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 表里的生物 名师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表里的生物名师教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课前解析】

关注文体特征: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

“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

关注人物形象: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关注文中插图:

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关注文章结尾:

文章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的话”指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说了?

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关注字词:

“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应予以重点指导.提示学生注意笔顺、笔画,注意结构安排.“脆”字要提示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的笔顺,以及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

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

预设1:

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

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

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

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

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出示课件1:

 

教师板书课题:

16.表里的生物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出示课件2: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1:

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

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教师引导:

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

不难得出结论:

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出示课件3:

 

谁能再来简练地说一说:

在“我小时候”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小时候好奇:

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预设2:

文中出现的第二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一天”,在这个时间点上“我”猜想:

有个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教师引导:

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的描写?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天猜想:

表里有生物)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划分结构段,梳理文脉,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为下节课感悟人物形象做铺垫.)

预设3:

文中出现的第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过了许多天”,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不让动,“我”看到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摆动.

教师引导:

你有过“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的经历吗?

父亲打开怀表后,“我”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吗?

出示课件4: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设计意图:

很多人在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体会“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

预设4:

文中出现的第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此后”,在这个时间点上父亲的解说印证了“我”的猜想:

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问:

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

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回答这个时间点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师要及时追问.

出示课件5: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此后印证猜想:

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问.)

教师引导:

“过了许多天”和“此后”父亲多次打开怀表,通过“我”的观察和父亲的讲解,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两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可以划分为一部分内容.

预设5:

文中出现的第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后来”,在这个时间点上“我”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不知说了多久才不说了.

出示课件6:

 

教师引导:

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出示课件7: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2)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梳理文章内容,先在小组练习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本文的段落较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步进行,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联系课题,概括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借助板书这个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

提出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字抄写两遍,每个字口头组两个词,如果有成语的,可以再组一个成语.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请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习:

(1)“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请同学们注意笔画和笔顺,同时看一下每个字的结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出示课件8:

 

(2)“脆”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出示课件9:

 

(3)“璃”笔画较多,书写时要紧凑,注意“离”的笔顺,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我们跟着课件一起来书空一下.

出示课件10: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写三遍,注意关键笔画和字的笔顺.

四、课后作业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中的“我”和我们有不少类似的地方,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请同学们课下再读书,并写上批注.我们还学习了生字词,请大家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并记录在书上.

五、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小时候好奇:

为什么怀表会发声?

一天猜想:

表里有生物.

过了许多天打开怀表,有个小尾巴摆来摆去.

此后印证猜想:

表里有蝎子.解答新的疑问.

后来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关注人物形象

1.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表里的生物》这篇散文,并根据时间线索梳理了文章内容,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表里的生物》讲述了作者儿时对父亲的怀表为什么会发声产生了疑问,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有一天,父亲打开怀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他的猜想得到印证,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

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

最后,他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他见人就说表里有蝎子,再后来就不说了的故事.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很容易找的答案:

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

3.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重点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默读课文,思考:

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圈画出相关语句,在文中做批注,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出示课件11:

 

4.学生自主学习,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

上节课学生的关注点在故事内容上,此时,通过问题将学生注意力引到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二、根据人物表现,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师指导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主要运用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课后习题,你圈画这两个语句了吗?

出示课件12:

 

课后习题

(二)

(1)教师引导:

第一句中,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

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

这段语句主要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吓一跳”是因为父亲告诉“我”:

表里有个小蝎子,一动就要蛰“我”.“感到愉快”是因为印证了“我”的猜想,很有满足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思考,不断探究的孩子.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善于思考,不断探究)

出示课件13:

 

(2)教师引导:

第二句,联系上文,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用什么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从中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1:

也许父亲不知道该怎样给年幼的“我”讲清楚怀表的工作原理,所以没有回答.“我”用美妙而且奇特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所以才被放到怀表里.看出“我”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预设2:

还有可能父亲看“我”这么有想象力,故意给“我”留出想象的空间,没有回答.“我”用丰富而离奇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这个蝎子非同一般,声音动听,才被放到怀表里了.从中看出“我”善于思考,做事执着.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想象丰富,童真童趣)

2.课文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结合自己在文中圈画的语句和批注,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集体交流

预设1:

当学生提到“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时,教师引导: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体会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爱观察,善思考.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爱观察)

预设2:

当学生提到“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时,教师引导:

结合你们类似的经历,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有什么表现?

体会“我”强烈的好奇心,执着地渴望看个究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

教师引导感受: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一心想探个究竟,又无奈不敢,痛苦非常的孩子.

教师板书:

(好奇心强非常执着)

教师继续引导: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预设3: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请同学们关注文中的插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预设4:

文中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现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教师引导:

表里有生物吗?

此时再提这个问题,你会微微一笑.让我们一起看看表里的神奇而美丽的世界吧.请你谈谈此时有何感想?

你了解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吗?

有兴趣的孩子请课下查阅资料,探究表里的秘密.

出示课件14: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插图,关注人物神情,体会人物心理.同时,好多同学对于生活中熟悉的表其内部构造是陌生的,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把阅读引向课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4.小结: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十分执着的小孩子形象.在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我们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体会着读一读课文.

三、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文章结尾

1.文章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在文章中找一找“这样的话”指什么话?

“我”为什么后来不说啦?

出示课件15:

 

2.回想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吗?

现在还会说吗?

为什么?

预设1:

我小的时候问过“我是从哪里来的?

”大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千奇百怪.因为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所以我选择了相信“我是观音菩萨送来的”这一答案.长大了,知道这不是真的,也就不说了.

预设2:

因为喜欢奥特曼,我常常在家披上斗篷或被单之类的东西,说:

长大了我也会变成超人.现在想来,充满童趣,但并不现实,也就不说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

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童年过去,既有对长大的期待,又有告别童年的不舍,其中的滋味需慢慢品味.)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推荐《世界上最小的手表》: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瑞士政府专门定制了世界上最小的手表作为官方贺礼.这只玲珑手表长1.2厘米,宽0.476毫米,总重量不足7克,在钻石与黄金的衬托下,尽显皇家气度,成为世界钟表史上永恒的经典之作.你还想知道哪些手表之最?

课后查阅资料读一读吧.

2.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

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

出示课件16:

 

五、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爱观察好奇心强非常执着

善于思考不断探究

想象丰富童真童趣

【课后反思】

《表里的生物》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围绕文化主题“科学精神”编排,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里的生物》回忆了作者儿时对身边事物——表展开思考和探究的经历.本文段落较多,但时间线索明晰,在概括文章大意时,我引导学生分步进行,先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围绕“表里的生物”思考在这些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帮助学生以时间线索为抓手,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为中心议题,引导学生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有好奇心,爱观察,善思考,执着探究”等科学精神.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依据文本,引导学生回忆类似经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入境悟情,体会“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及欲做还休的苦恼;品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其中蕴含的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复杂情感.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会有不少情感共鸣,对童年恋恋不舍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教师要给学生正能量的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落实在教学环节之中,如体会“我”经过不懈努力猜想得到印证时的满足感,引导学生关注表里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推荐阅读《世界上最小的手表》,鼓励搜集有关“表”的资料等,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节课既有同作者一起探究科学的快乐,更能体会童真的情趣,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走进文本,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之旅.

附:

《找怀表》的故事

找怀表

有一天,一个农夫打扫完马厩时,突然发现老婆送他的怀表不见了.由于这个怀表对他来说十分珍贵,于是马上又跑回马厩寻找,找了一段时间,几乎把马厩整个都翻遍了还是没有找到,农夫只好气馁地走出马厩.

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正有一群孩童在玩耍,于是他向那群孩童说,假如有谁能在马厩中找出他遗失的怀表,那个人便能得到五毛钱.于是孩童们一窝蜂地跑进马厩里寻找怀表.过了一段时间,孩童们走出马厩,都没有找到怀表.此时农夫更加气馁与失望.

就在这时,农夫听到了一个声音:

“我可以再进去找一次吗?

”一个孩童对他说.农夫觉得大家几乎把马厩翻遍了都找不到,怎么可能凭你一个人就找得到呢?

但由于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农夫还是答应了这位孩童.不到一会儿功夫,孩童走出马厩,他手里拿的正是农夫遗失的怀表.

农夫很惊讶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那个小孩回答:

“我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我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我找到了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