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378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docx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学生倒也听得很有滋味,但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满堂灌型教师。

这类教师全然不顾学生感受,只顾着自己讲一堂课。

他们把学生当成“瓶子”,把知识往里装就是他们的全部工作了。

  4、应试型教师。

这类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应付考试上,喜欢搞“题海战术”。

全然不顾学生的经验和思想,让学生辛辛苦苦的练习,最大的目标定在应付将来的入学考试。

正同从前十年窗下,应付科举考试,“最大的目标在应考时候能做得成几篇适合考官胃口的文章一模一样。

  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远不止此,如批改作业时自以为是;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总想着怎样“制服”学生,让学生“吃瘪”;或是采用“无为而治”的“策略”,眼开眼闭,放任不管,任他们搞得天翻地覆等等。

  令人担忧的是,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行为在一些教师的工作中依然存在!

所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改革教学方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

  其次,说说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做?

  1、重在“身教”。

叶老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要“言教”,但更要“身教”。

“‘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育工作者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当然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

“当然,‘言教’还是有用,还是需要的,”但是,“教育者如果光要求受教育者这样那样,自己却不去实践,这怎么行呢?

”受教育者会怀疑,“原来你光是嘴上说说的,并不打算去实践的。

你说的是不是由衷之言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照你说的去做呢?

”这样一来,“随你怎么翻来覆去唠叨,再也进不了受教育者的耳朵,更不必说深到心坎了”。

“唯有教师的话跟他的实际生活完全一致,不但像平常说的‘说得到做得到’,而且要做得到才说,情形就大不相同。

那时候学生非常信服,愿意照着教师的话积极地实行。

  由此可见,“‘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是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一定不做。

  叶老的观点给新时期的教师以这样的启示:

新课程要求学生探究,我们应当先去探究;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我们应当先去研究;只有亲身体验,我们的教学才最有说服力,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2、认识学生。

所谓认识学生,不光是“学生的状貌、性情、家庭情况之类。

”教师所要认识的是学生“将来做什么样的人,”“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这个社会将过渡到什么样的社会,他们在这里头将起什么样的作用”。

“这个认识是根本,是源头。

  所以,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认清楚教体育,语文,史地,理化……跟培养学生的总目标有什么关系,该怎样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总目标。

教的是某一门功课,为的是针对着总目标给学生必要的培养。

  新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它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依据社会发展而定的培养目标,为的是培养适应“学习型社会”,“合作型社会”的劳动者。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着的社会,认清当前和未来的形势,深刻领会新课程所提出的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总目标给学生必要的培养”。

任何“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3、帮助学生为学。

“教育”这个词,“‘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多费学生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

  “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东西给与他们,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他们的一点儿”。

“若有人问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

‘帮助学生为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第三篇:

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正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性,新课改需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来引领和指导。

  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平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

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

冰心说过: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

”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

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

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

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

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

?

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

  识和解决。

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

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

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

哲学家说:

“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

“奇人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中的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所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

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

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新课

  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

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语文课。

苏霍姆斯基说过:

”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

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心理,时刻想着如果我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和结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第四篇: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润物无声:

从教到不教的艺术

  ——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影响越来越深广,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

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叶老的教诲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让我获得了很多启迪。

在此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

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1962年,他又指出“: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

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针对语文教学,他说: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

  对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我是这样理解的:

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

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

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

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

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上具体的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指教授给学生去掌握那些获取文化知识时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教授某一门具体学科到结束,而是使学生在“不需要教”的过程中,仍然主动地不断地去扩展文化知识。

  怎祥教,才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呢?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

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

“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对每个学生都抱尊重、爱护和信任的态度。

叶圣陶的学生观,同那种只对少数“尖子”感兴趣,只对少数学生负责的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在此基础上,叶圣陶说:

“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

要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须还学生以教学活动中心的地位。

他历来主张把“改变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学过程被僵化成为教师“念一句讲一句”,学生“看一句听一句”,“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

  工作”。

“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的感觉”。

这样的“教”,是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

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我们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在课堂实践中,却容易忽略学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这是需要时时警惕注意的。

  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叶圣陶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

  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说:

“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叶圣陶说: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善于引导启迪”,“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是受刑罚,是因为没有启发学生思维,没有让学生动脑动手。

叶圣陶说: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让他们在学习的当儿,肢体肌肉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

  对此,我在实践中是有所体会的。

如在上《琵琶行》一课时,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大意并不难把握,针对“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名句,不少同学认为这句和今天流传的意思一样,是表示女儿家的害羞之态的。

对此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一曲红绡不知数”饱经风尘的琵琶女为何还如此扭捏害羞呢?

对此学生们表示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与其将“犹抱琵琶半遮面”理解为表现琵琶女的羞涩,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琵琶女年老色衰的自惭形秽,碍于礼教深夜不应会见男客但知音难求,盛情难却,最终现身的迟疑。

这与后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是前后联系在一起的,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培养了学生脱离教辅资料,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更深地体会到,引导启发,是教学活动的要义。

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叶圣陶所追求的佳境:

“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媚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

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

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论

  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针对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他说: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

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在引导学生自学方面,叶老认为包含有两方面意思思:

一是“教了一,同时要引导来学的人能够反三”;二是引导来学的人“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叶老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下需要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规律。

学生一旦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举一反三,能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就有自学能力。

有了能力,便能运用自如,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

  在教学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在教学上有经验的教师是经常注意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

如学生预习时,教师拿出预习提纲,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的阅读方法等。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学到了自学方法。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求变、善变,迫求改革,力图创新,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能力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靠几堂德育课班会课是无法做到的。

更多的要依靠日常教学中体现的德育力量。

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知识涵养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长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

叶老曾经说过:

“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诸如热爱

  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总而言之,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见解、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精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途径,我将在学习中继续实践,用叶圣陶的的教育思想照亮语文的新课堂。

第五篇: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

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参见《教育与人生》。

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

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序》。

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

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

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教育文集》体会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学习叶圣陶论著心得体会

  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