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381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docx

海南省海口市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

海口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2.孔子说: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3.天人关系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哲学问题,有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各种学说。

属于“天人相分”学说的是

A.为人者,天也B.天道自然,人道有为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4.《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到了集市,拿到了鞋子,却发现忘了带尺码。

等到他取回尺码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从此寓言故事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坊市制已经存在B.交易场所固定化

C.郑国人不会变通D.集市有时间限制

5.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仲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对其处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

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奏说,古代刑不上大夫,虽然张仲宣不值得怜悯,但处罚过重使大夫的名誉受到了污辱。

宋神宗认为有道理,于是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将其流放贺州。

这表明

A.统治者统治缺乏公信B.理学观念影响案件判决

C.大夫阶层拥有政治特权D.古代礼制影响现实政治力

6.在儒家观念中破坏先人遗体就等于对先人不敬。

虽然宋朝政府严禁火葬,却屡禁不止。

当时火葬率最高的地区是两浙路(今浙江一带)。

宋代火葬流行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儒家伦理观念弱化

C.受到理学思想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转变

 

7.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B.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8.南宋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提出: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以下各项言论与陈公明显不同的是

①“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②“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③“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④“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⑤“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⑥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③④

9.清初中国人口不足一亿人,不到一百五十年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三亿之多。

与人口激增无关的因素是

①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②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引进③更多荒地的开垦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⑤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民间贸易的兴盛⑥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⑥D.②⑤⑥

10.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说:

“德性就在两个邪恶之间,一端是过度,一端是不及。

德性就在于发现和选择中间,而邪恶则是在情感和行为中超过或不及所应得的。

所以,就其本质以及它是什么的原理而言,德性就是中道。

”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这种哲学理念,他在政治上最可能主张

A.共和政体B.精英政治C.平民政体D.寡头政体

11.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B.有利于交易顺利进行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D.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12.“……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

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C.康德D.伏尔泰

13.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

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B.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C.有利于巩固欧洲民主制度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14.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

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处的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15.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

以下文字来源于某一著作,“美国人来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

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

”这一著作是

A.《孔子改制考》B.张之洞《劝学篇》

C.《胡适文集》D.《孙中山全集》

16.百年以来,我国前卫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经历了多次嬗变,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五六十年代的“反西方——冷战”,八十年代的“反封建一新启蒙”。

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A.爱国进步B.迷信落后C.救亡图存D.民主科学

17.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九份审计报告。

其中明确指出中央印刷厂等国企,“一般的缺点是不明了本身在苏维埃经济上的性质和作用,不知道也不考察产品的成本,不知计算盈亏,有钱就用,没有钱就向国家主管机关要”。

这说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

A.履行了舆论督政的政治职责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

18.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根据此表,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②主要从西部调往东部

③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④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

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B.旧有的官僚体系仍为主流

C.总理衙门的官员低人一等D.晚清近代化进程步履维艰

 

20.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21.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明确表示: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随后,蒋介石在其发表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布:

“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

”由此可见

A.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依据

C.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主革命纲领D.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行党内合作

22.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C.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D.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23.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

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体制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

2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

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5.《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

“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

”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A.《哈姆雷特》B.《人间喜剧》C.《巴黎圣母院》D.《老人与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28题为必考题,第29-3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3分)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这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首次作为储备货币,这也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改革和推动其包容性提升的机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

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特里芬难题”的破题,并分析破题的背景和影响,(4分)

 

27.(12分)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以制约住房腐败的设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

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

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

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

“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

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印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

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

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邱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邱”。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

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7分)

 

28.(14分)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

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

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一一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

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

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

(编者按:

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一一静生:

“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一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4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29.(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

“礼义廉耻”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

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如“义”应该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

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

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

(6分)

30.(11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8分)

31.(11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

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

(5分)

32.(11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

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

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

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

……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

”“(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