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394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docx

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教案资料

 

2019年山东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2019年山东高一地理合格考试知识点

1.天体:

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4.太阳:

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主要成分:

氢和氦表面温度:

6000K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暗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色球

耀斑,周期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影响:

⑴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

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安全稳定三适中

7.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厚度约17千米

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0多千米

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8.岩石圈:

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含软流层)。

岩石有三类:

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岩浆活动

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

结构细密,喷出岩:

具有气孔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片理构造

★9.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水平位移:

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

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

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图示

8.外力作用:

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

作用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

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普遍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太阳辐射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薄:

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9.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受热后以大气辐射(红外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释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储存能量;二是大气逆辐射将能量传给地面,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⑴温度:

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

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

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DABC,温度由高到低是ADB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10.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台风

暴雨

洪涝

干旱

寒潮

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

冬半年,春秋季危害大

东南沿海

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我国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

热带、副热带海区热带气旋

锋面、气压系统降水过程

暴雨、大暴雨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降温

11.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阶段及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低增长阶段:

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小,且波动大;

高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

工业化初期;出生率仍然较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如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增长减速阶段:

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

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

低速增长阶段:

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现零或负增长;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欧发达国家。

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

②影响:

a.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b.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③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②影响: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③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注意: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因素

3.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

①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②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③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④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信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⑤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

不利方面:

导致迁出地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④弥补了当地劳动力不足;⑤节省了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不利方面:

给当地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城市管理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困难。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二、城市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①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

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③河流(供水、运输功能)④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条件②政治③军事④宗教⑤科技⑥旅游等因素。

2、城市及其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联系(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气候);地处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而且交通便利(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棉纺织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

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

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

原因分析:

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a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b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等。

3、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4、城市化问题:

(以上海市为例)

产生的原因:

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问题表现: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5、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便利。

城市人口增加

6.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7.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功能区分布: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例题:

(1)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

(2)住宅选择B的原因便于上下班和购物

(3)地租水平高低取决于地理位置(离市中心远近),

还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三、农业及其区位分析

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③水源(灌溉水源)④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②交通③国家政策④劳动力⑤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

等技术的发展)⑥工业基础

2、农业地域类型

1)乳畜业典型地区:

西欧、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2)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3)混合农业典型地区: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①农场成为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美国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好⑤科技发达

5)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

夏季或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

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6)郊区农业典型地区:

上海市郊区农业

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

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3、我国的农业: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自然区位因素:

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

东北地区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

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劳动

力丰富;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4)郊区农业典型地区:

上海市郊区农业

区位:

(1)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

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

富,有较高产品产出能力,但品种单一,经营粗放;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

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B、整治和发展方向:

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系列开发优势资源;生态建设,封山

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四、工业及其区位分析

1、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分析因素:

①地理位置②资源因素:

原料、燃料③工农业基础

④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⑤市场因素⑥科技因素⑦劳动力价格、素质⑧历史因素⑨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⑩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⑾个人因素:

个人偏好情感<例.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这

里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2、城市工业布局(重点)

区位因素:

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较轻的工业布局在近

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

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空间联系等。

3.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

工业部门类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

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

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5、城市中工业区变化特点及原因: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

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6、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

有利:

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

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7、新兴工业区典型地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硅谷”等

A.轻工业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B高技术工业地区“硅谷”典型地区:

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

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

(1)主导区位:

科技、环境、交通。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④便捷的交通;⑤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主要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

利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8、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意大利西北部、我国辽中南

工业基地等

鲁尔区区位: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整治措施:

(鲁尔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9.工业联系产品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工业原因:

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影响:

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

原因及条件:

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②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程输电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条件)

工业扩散表现形式:

①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

五、交通运输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通信一般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商业贸易的环节:

收购、调运、储存、销售

五种交通运输优缺点对比:

方式

优点

缺点

备注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历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2、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①地形(a.平坦:

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

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

不利航运)

②地质(a.喀斯特地貌:

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

加固地基、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