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447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docx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整合营销构想

发布时间:

2011-8-2  信息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3

  作者:

肖建春

  民俗旅游是以旅游地域的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内容及体验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

  如今的民俗旅游发展形势喜人,已经成为与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相辅相成的三大旅游系列活动之一。

从当前四川的旅游业发展结构来看,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为特色的旅游活动虽然还是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传统旅游形式,但是这两种由来已久的旅游活动的格局已定,而且受景点资源的制约已经难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强势头的发展。

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活动,虽然如今还达不到自然风光游和名胜古迹游的规模与效益,但是发展的态势方兴未艾,正在成为四川旅游经济的热点和亮点,其开发利用的效益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一、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旅游业坚持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旅游产品建设和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125.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66.23亿元,增长近4.5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3.6%上升到2004年的8.6%;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187.34亿元)的5.2%上升到2004年(842亿元)的13%,旅游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1]“2005年,我省旅游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全年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

”[2]“2006年,我省旅游经济总量快速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81%。

……据国家及部分省市统计快报预计,我省旅游总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全国(15%)。

”[3]2007年,全省旅游产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跨越”①战略构想明确了四川省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目标。

四川旅游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作为四川旅游产业一部分的民俗旅游产业当然也会随着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快速发展,随着四川四个跨越战略构想的实施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川要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离不开民俗旅游这一具有文化灵魂的能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发展机遇,也要看到挑战和不足。

目前四川省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在努力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很多。

比如,四川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联系不够密切互动性也不强,民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透,生产和销售也还没形成规模。

再如,四川大部分民俗旅游活动还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欠缺配合与协调的自发产生阶段。

从发展趋势来看,四川民俗旅游虽然潜力很大速度较快,但是现在还仅仅是低水平上的发展。

另外,经营者的市场运作观念淡薄,经营方式也较为粗放,民俗旅游创造的经济效益还远远达不到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的水准。

为此,四川省民俗旅游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四川民俗旅游产业低水平发展现状,消除落后方式和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将先进的整合营销理念和商业运作方式运用于民俗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二、四川民俗旅游产业整合营销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整合营销”概念最初是以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形式出现的。

1991年,美国市场营销学教授唐?

舒尔茨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新概念。

经过发展,人们把整合营销传播定义为:

“指企业或品牌通过发展与协调战略传播活动,使自己借助各种媒介或其他接触方式与员工、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普通公众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从而建立和加强与他们之间互利关系的过程。

”[4]为此,企业应在营销观念上逐渐淡化传统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而突出4C观念②与5R理论③。

随后,整合营销传播开始扩展为整合营销。

后来,菲利普?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从实用主义角度揭示整合营销实施的方式,即企业里所有部门都为了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这样,整合营销就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不同营销功能———销售、广告、产品管理、售后服务、市场调研等必须协调;二是营销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如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5]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理论界关于整合营销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但人们对于其基本思想还是一致认可的,即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变单向诉求和灌输为双向沟通;树立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长期关系,达到消费者与生产厂家、服务提供者的双赢。

民俗旅游产业既提供服务亦销售商品,当然也需要根据目标设计其营销战略,并支配各种旅游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保持游客对所提供的服务和所销售的商品的忠诚度。

其整合营销的内容包括:

景点市场定位的整合、旅游信息传播工具资源要素的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整合等。

就四川民俗旅游产业而言,整合营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点得到肯定的答复。

  

  

(一)民俗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品牌价值

  

  整合营销理论认为,在营销可控因素中,产品、定价、通路等营销变数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甚至超越的。

竞争对手可能在你只是测试产品的时候,就破解了你的配方或搞出类似的设计图纸,很快推出性能接近的产品;其生产成本与你的也很接近,定价也就几乎相同或比你还低;至于销售通路的形式也很容易遭到竞争者模仿,在同一销售网点,同行的同类产品挤上了同一货架。

在这些营销变数筹码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实现差异化而赢得更多顾客呢?

只有靠难以替代的商品特性与品牌的价值来赢得更多顾客。

  

  整合营销的关键是在市场上树立企业品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品牌形象整合。

民俗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其旅游服务性质和旅游产品特点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成都市内十条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和周边的乡村旅游,就是其他旅游城市难于复制和模仿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亮点。

2007年2月,成都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桂冠,这两个亮点功不可没。

据《华西都市报》相关报道:

  

  (成都)打造了十条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如文殊坊、锦里、桐梓林风情街等街区,很有特色和吸引力。

形成了一街一景、一桥一色、一河一貌的城市风格,丰富了城市旅游产品,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文殊坊形成了集佛教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都市游憩区。

锦里以武侯祠为依托,着力打造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美食文化,其川西民俗文化特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品天下美食街聚集品牌中餐、特色火锅、名小吃等老成都地道美味。

  

  (成都)首推乡村旅游全国建设典范:

率先提出乡村旅游,并形成了以一批锦江三圣花乡和郫县农科村为代表的全国一流农家休闲旅游产品;旅游业发展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特别是乡村旅游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昨日,唐兵(成都创佳试评工作、国家旅游局城办一组组长)一语道出了成都创佳试评综合组的评价: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形成了产业链,产品特色鲜明,运行机制成熟规范。

  

  其实,特色文化旅游街区的特色就是川西民俗文化,而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观光为主题。

四川类似这样具有蜀风蜀韵的民俗旅游景点还很多,这就为旅游企业实现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创造了条件,为旅游企业推出民俗品牌去赢得更多顾客奠定了基础。

  

  

(二)民俗旅游产业开展数据库营销已具备可能性

  

  整合营销要求通过数据库建立信息传递脉络,在厂家、商家和具体的消费者个人(家庭)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而且厂家、商家可以通过更加积极的自我调适,激发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回应的兴趣。

如此循环,形成良性的长期的信息传播网,构成一种关系营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数据库营销在中国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景令人看好。

与传统的数据库营销相比,网络数据库营销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动态更新、顾客主动加入、改善顾客关系。

  

  四川虽然经济发达程度不如沿海城市,但是,有两个发展趋势使四川民俗旅游产业开展数据库营销特别是网络数据库营销具备了可能性。

一是数据储存的成本迅速降低且储存能力成倍上升,从而使储存大量的有关于旅游消费者及其行为的信息成为可能,而且成本也很便宜;二是随着对于用户而言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界面和程序变得越来越友好,也产生了一个变化———从由信息技术部门的专家控制的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主机系统转变为分布式的数据网络以及能和营销、传播、顾客等联系的独立的数据基站。

有了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民俗旅游的营销人员就可以获得以前无法获得的、深度洞察旅游消费者的能力。

利用这种能力创造密切相关、量身定做的民俗旅游信息,并通过大众媒体和网络来传达这些信息。

  

  (三)四川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市场运作却仅处于滥觞阶段

  

  四川地域辽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

四川有文化部命名的自贡彩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有川剧、清音、谐剧、散打评书,其变脸、吐火、水袖等川剧绝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在国际上极具影响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甘孜和阿坝等地的藏戏团、九寨甲蕃古城的羌族表演团、金沙遗址表演团以及中国情歌王国康定,其彝族毕摩文化表演、藏刀、傩戏、九寨沟梦幻之旅歌舞、金沙音乐剧、跑马溜溜的山上歌会等极富民间特色;还有蜀锦、蜡染、灯彩、糖画、剪纸、年画、龙灯、竹编、风筝、竹丝画帘、刺绣、龙舞、弦子、石雕等民间艺术,这些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四川又是多民族地区,有中国重要的藏族聚集区、最大的羌族聚集区和最大的彝族聚集区。

藏、羌、彝、苗、回和土家等少数民族各有特色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嫁、宗教仪式等传统习俗,皆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

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各种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沐浴节,羌族的黄龙寺庙会,彝族的火把节、彝族新年,苗族的苗年,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也是四川民俗文化的宝库。

另外,四川现有保存完好的古镇23座,诸如南充阆中古城、大邑安仁镇、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双流黄龙溪古镇、乐山罗城古镇、雅安上里古镇、宜宾李庄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合江佛宝古镇等,皆充满着往日岁月的踪影,与庙会、舞狮、舞龙、坝坝筵、九斗碗等多姿多彩的民俗交相辉映,讲述着四川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还有,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名列前茅的川菜以及中外驰名的川酒等也体现出独特的四川民俗。

  

  然而,四川民俗旅游市场运作仅处于滥觞阶段。

四川民俗旅游业的市场状态和国内其他旅游

  大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对省财政的贡献、品牌旅游产品等,即使与西部一些省区相比也无多少优势。

究其缘由,一是民俗旅游业还未系统注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缺少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播运作的创新思维;二是民俗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还处于产品导向型和粗放型的运作模式,而且旅游产品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四川民俗旅游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思路与策略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整合营销的目的即创新性地构建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形成整体规模效益打造四川独特的旅游品牌。

我们认为21世纪初叶的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市场运作面临以下新动向:

多元价值取向引发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行业竞争正朝着差异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转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颠覆旅游产业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跨国跨文化旅游浪潮强有力地冲击四川旅游业的盆地意识。

为此,四川省旅游业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确立四川民俗旅游经济市场运作的营销战略思路

  

  从商业营销模式的角度看,旅游业的利润形成在于最大程度的增加游客量、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水平。

四川民俗旅游产业如何达到这些目的呢?

  

  首先,在“市场定位”上,要从大众旅游市场转向细分旅游市场。

如果把民俗旅游的消费者按照身份个性、生活方式及旅游目的等进行细分,便可以划分为观光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度假保健型旅游者、文化教育型旅游者、宗教型旅游者、寻根探亲访友型旅游者、购物型旅游者等等类型。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民俗旅游企业和景点都不可能用一种服务或一种产品去面向全体旅游者,去满足所有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

因此,民俗旅游企业细分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的目标市场,并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的独特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满足。

  

  其次,在“营销重点”上,要从同质化、无特色的民俗旅游服务及产品的销售转向以游客民俗旅游需求为重心搞好特色服务及打造品牌产品。

凉山地区推出“火把节民俗旅游”,就是一个异质化、重特色的成功例子。

据《凉山日报》报道:

  

  十多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火把节这个彝族历史传统的节日,从偏远的山村走向城市,从一两个县的部分地区走向全州,无论从节庆的内容层次,还是规模水平,都一年比一年丰富,一年比一年更具档次。

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了全省的三大旅游节庆之一。

凉山州委、州政府将其确定为2005~2006年打造的六大旅游精品之一,并决心将其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第一节。

[7]

  

  火把节之所以能够打造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第一节,其缘由主要是该节日的活动极富原始情趣和乡土气息。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四乡八部的人们穿戴节日的盛装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寨潮水般涌向青山环抱的火把场,参加斗牛、赛马、摔跤、爬杆、抢羊、射击、赛歌、选美、赛衣、跳“集乐荷”舞、耍火把、打情火等活动。

而且,节日的最后一天,人们会点燃用蒿枝或细竹扎成的火把举行神圣的“送火”仪式,欢庆丰收,祈祷平安,祝福吉祥。

  

  再次,在“营销策略”上,民俗旅游产业要从追求规模转向创造绩效,从价格竞争转向整合营销;要从单纯追求旅游收入到注重增强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

下面我们还是以凉山“火把节民俗旅游”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2005年火把节期间西昌市接待游客40.08万人,其中过夜游客7.68万人,占游客总数19%;普格县接待16.33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2.48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15%。

以上数据说明,火把节还是本地游客占主导,还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模式上。

从旅游经济收入上进行分析……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源于本地游客。

如果按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旅游总收入8267.40万元,游客总人数为65.70万人,旅游者人均消费125元,如果按平均三天计算,旅游者每天平均消费为41.6元。

呈现出人多、旅游经济总量小、消费水平低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凉山彝族火把节并没有完全成为旅游产品,仍处在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型的转轨时期,从旅游业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看,地方税收仅为413.37万元,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不大,还处于富民不富县市的初级阶段。

需求适应供给的理念和模式,使节庆内容和形式同一反复,缺乏生机和活力。

[7]

  

  为此,2007年凉山“火把节”有了两个大的举措:

一是在“五一”黄金周第一次将“火把节”丰富多彩的彝族民俗“打包”,搬到西昌城里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火把广场,实现民俗的移植,变成大型旅游互动项目;二是“火把狂欢夜”改过去的政府组织为现在的企业商业化经营,并与有名的彝族大型歌舞《火图腾》进行呼应协作,实行联票演出。

策划此次活动的凉山广电传媒公司总经理刘康认为:

“凉山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形成产品。

今年西昌将整合彝族风情,打造‘格莎啰’火把激情狂欢夜。

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将彝族风情产品化、品牌化,实现彝族风情的公司化运作,让民俗与市场实现对接。

我们取名‘格莎啰’,这句话在彝语里的意思是‘快乐’,就是要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

”[8]据悉,上述两个大的举措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将来西昌城里的火把节,政府将逐渐放手,并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运作,民俗将变成

  企业的经营内容。

  

  

(二)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民俗旅游市场运作过程之中

  

  “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是使消费者对品牌萌生信任,并且维系这种信任,使其长久存在于消费

  者心中。

然而,你不能单单靠产品本身就建立这种信任,因为许多产品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与消费者建立和谐、共鸣、对话、沟通的关系,才能使你脱颖而出。

”[9]为此,我们要通过营销传播的整合,用一个声音说话(tospeakwithonevoice),与消费者建立和谐、共鸣、对话、沟通的关系,从而完整、统一和协调地向旅游消费者推出四川民俗旅游整体形象。

  

  首先,规模较大的民俗旅游企业应该建立网站,将信息咨询站开设到网上,专人值守,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民俗旅游用户资料库,区别分类,找出四川民俗旅游品牌忠诚用户、游离用户以及竞争对手的用户,从而与消费者建立和谐、共鸣、对话、沟通的关系。

既保住忠诚用户,又要争取游离用户以及竞争对手的用户。

  

  其次,采取双向传播方式,开展接触管理,与客户互动来往。

通过免费电话、互联网交互式传播和手机信息等,努力与游客建立适时的、专题的或个别的信息交流渠道,根据顾客反馈的信息需求,确定最合适的传播信息,明确民俗旅游产业的营销目标和制定民俗旅游服务方式及民俗旅游产品销售的改善方案。

  

  再次,整合营销传播工具和手段,塑造一致性“心像”。

比如:

在确立完整、统一和协调的营销传播媒介策略与战术的基础上,运用广告、促销、公共关系、民俗旅游指南、民俗商品包装等营销传播工具或方式组合性地向旅游消费者推出四川民俗旅游一致性的整体形象。

  

  (三)让民俗旅游成为四川省跨国旅游的精品工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旅游市场将更大程度的开放,国内竞争将进一步成为国际竞争。

因此,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放眼世界,让民俗旅游成为四川省跨国旅游的精品工程。

四川民俗旅游要吸引大量外国消费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跨文化传播信息的国际化,二是民俗旅游服务的国际化,三是民俗旅游产品销售的国际化。

  

  从四川旅游业目前的状况看,一些有国际意识的旅游网站和民俗旅游景点已经开始使用多种文字传播信息。

比如:

“都江堰旅游网”有英文版《都江堰旅游风光片》,“梦之旅?

四川游网”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语、日语、韩语网页。

又如:

洛带镇如今的镇区导游指路牌也使用了中、英、日、韩四国文字。

一些大型酒店开始备有多语种的入住须知,某些服务员也会使用简单的外语接待客人。

作为省会的成都市,在中心城区的主要路口、旅游景区以及通往区(市)县主要景区通道设置了规范化的双语交通标识,为车辆出行提供了方便;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机场、车站和主要景区统一设置旅游宣传资料架,向游客免费提供多语种的旅游宣传资料;建设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城市中心游憩

  区,设置了1000多块国际标准的旅游标识牌,编制了《成都旅游英语100句》、《成都美食地图》等旅游自助手册。

  

  但是,上述状况远远达不到旅游强省的水准。

比如,四川民俗旅游产业还缺少与有关国家的跨国旅游公司的合作,缺少适合外国游客的民俗旅游精品路线,缺少面向世界的民俗旅游产品等。

为此,我们要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创造出符合国际化潮流及世界审美共性的四川民俗旅游精品工程。

  

  四、小结

  

  近年来,趁着西部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西部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及文化信息服务业、会展广告业、演艺及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逐渐显现出生机与潜力。

特别是每年一届轮流由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的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更是吸引了大量中外重量级文化客商及其资金,其签单项目的经济活动已经衍生扩展到国际文化贸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社区文化产业。

西部文化产业走向全国市场、并由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

同时,国内一些学者也以西部纯朴多样的民风民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资源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的建议。

[10]

  

  建立西部文化产业特区,文化旅游是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民俗旅游产业则是具有文化灵魂的能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民俗旅游产业以民俗资源、交通运输、旅游消费市场为三大基础,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也就是说,如果四川民俗旅游产业运用整合营销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构建四川民俗旅游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形成整体规模效益,打造出独特旅游品牌,吸引到大量客源,那么就将大大促进四川餐饮住宿、能源交通、游玩娱乐、接待咨询、市场营销、信息传播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发挥四川省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优势、提升旅游文化品味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脚步,拉动四川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注释:

  ①四个跨越:

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二是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三是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四是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②4C观念:

Consumer(消费者),企业要把顾客放在第一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比注意产品功能更重要;Cost(成本),企业要想在消费者支持的价格限度内增加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Convenience(便利),强调为顾客提供便利,让顾客既购买到商品,也购买到便利;Communication(沟通),加强与客户的双向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③5R理论:

Relevance,与顾客建立关联;Receptivity,注意顾客感受;Responsive,提高市场反映速度;Relationship,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Recognition,赞赏回报是营销的源泉。

较之4C观念,5R理论更突出顾客的地位,营销的核心从交易走向关系。

  

  作者简介:

肖建春(1954-),男,四川会理人,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文化学及旅游经济学。

四川成都 610059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概述.[EB/OL].(2005-12-14)[2007-5-31].http:

//trave.lpeople.com.cn/GB/41636/41637/56405/56406/3943177.html

  [2]2005年四川旅游业强劲发展[EB/OL].(2006-3-17)[2007-5-26].http:

//www.sczy.gov.cn/2006/3-17/09540132480.html

  [3]四川省旅游信息中心.2006年四川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EB/OL].(2007-1-24)[2007-5-26].http:

//www.lo-tour.com/snapshot/2007-1-24/snapshot_56048.shtml

  [4]威廉?

阿伦斯,丁俊杰,程坪等译.当代广告学[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20.

  [5]赵晓飞.整合营销是什么?

[EB/OL].(2007-2-14)[2007-5-20].http:

//www.xdyx.com.cn/Show_action.asp?

id=185

  [6]李逢春,罗蕊娜.创佳的成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N/OL].(2007-2-7)[2007-6-3].http:

//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7-02/07/content_9258023.htm

  [7]凉山彝族火把节促旅游[N/OL].(2006-1-11)[2007-6-3].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