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571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docx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doc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原我校宋运来副校长在2005年《人民教育》第20期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作了描述:

①教者不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上课就是走教案。

“教师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对元、角、分一无所知的‘假设起点’之上,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更不要说去开发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源。

”教者“目中无人,也无书”。

②教学过程单向,教师直接“灌输”,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

“复习带新授,练习加巩固,一环扣一环,算理抓手中。

”“随后,教师还将此段算理用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集体记诵,直至会背为止。

”③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

“当众生响亮地齐答‘没有不懂的问题’后,教师便挂出一道道练习题开始扎实地训练解题技巧与能力。

”④学生的生活状态趋于沉寂,出现脑细胞死亡。

“课堂上也不应该没有争执的声音,没有师生、生生之间冲突的波澜。

我校张珠飞主任也在2005年12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题为《如此争课为哪般》的文章,其中解读了“临近期中、期末考试,语、数两科教师不仅把自己学科的课时上完,而且争相挤占音、体、美、常、外等学科的课时”的现象。

由此看出目前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即把学生当作“物”,把教育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物化教育,学生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

这种教育抹杀人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得苦,课业负担沉重。

为了追寻教学质量,一些教师采用以消耗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成绩的办法,形成“时间+汗水”的注入模式。

结果是:

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学习,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

长期训练,致使学生产生惰性,产生奴性,学生丧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能力。

为了实现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的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仅给学生一点

知识和技艺,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

必须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进行改造,实行自主参与,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路子,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古已有之,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强调自身的感悟。

这些理论散见于古籍之中,未成体系。

由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全国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从不同角度参与了这项工作。

但他们的研究还未形成定论,并且理论性强,一线教师难以掌握。

我们研究,可以互相借鉴,以促进中国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形成。

锡山市教研室“九五”期间做的“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实验研究,贴近实践,操作性强,但与新课改联系不多,未能与时俱进,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能被广泛认可及推广。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八五”期间开展“自主教育”研究,涉及范围广,可是对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未深。

2.本研究课题与以上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主体教育”、“主体性的发展”、“自主教育”与本课题有联系,但不等同。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着眼点在实践操作上,以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为支点,做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首先,课题研究立足校本,着眼于“自主参与”,着重解决小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

从不同的年级段入手,探讨不同年龄的学生自主参与的不同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为“主体性教育”研究提供另一范例。

2.把多元智力理论、新课改理念纳入本课题研究视野,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位学生的长处与短处,为他们设计在各自潜质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的培育方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要求。

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个别化教育问题、课程设计问题及评价问题。

3.构建新的、科学的、可推广的“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实践操作,运用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积累有形的教育经验,如教学实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音像资料或文字。

①如何观察学生,发现并确认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才能,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前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其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其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情感态度、评判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的价值观等是不同的。

我们将据此为每位学生设计培育方案,实现每一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心理特征,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等,都有很强的交流、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2.理论价值

①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②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

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无学习的快乐。

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

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

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

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1.“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

自主是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通常所说的了解、理解、探索、获得、控制、改变等都属于自主参与下的个体意识、行为活动。

在这里,意识与能力是自主的内部载体,言语与行为是自主的外部表征。

2.“自主参与”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外显层面看,学生行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内隐层面看,学生有所需求,产生兴趣,有了动力并付诸行动。

3.“自主参与”强调参与的主动性。

外显层面看,学生行动是积极的、主动的;内隐层面看,学生有所需求,产生兴趣,有了动力并付诸行动。

参与可能是清醒自觉的,也可能是盲目糊涂的;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可能是科学得法的,也可能是失去理性的;可能是深层投入的,也可能只是表面活跃。

自主参与强调的是参与的方式及动力问题,是相对于“他主”参与而言的。

自主参与与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并不矛盾,学会自主参与也包括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环境,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环境的关系,学会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学会从实际出发与他人积极合作、与环境相谐调等。

4.“自主参与学习”,简称自主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是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进行认识的。

①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具有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人格,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与未来发展,包括学生现实面临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

②思考人的存在和教育的哲学本原,寻求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③追寻教学理念的变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走向,对主体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

④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以及教育技术手段所带来的过程变革,深刻研究主体教育需要从个体特征着眼,关注学生主体潜能的个性化差异,寻求主体潜能的释放和激励的策略。

因此,本课题要研究学生的所需所想,知晓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劣势,动态掌握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的兴奋点与兴趣点,从而设计最优培育方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二)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儿童心理学理论;

4.多元智力理论。

(三)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研究总目标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研究流程是:

研究学生——制定培育方案——捕捉学生需求——动态生成教学内容——评价学生。

2.研究子目标

(1)观察、测试、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长处与短处,针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为他们设计在各自潜质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的培育方案。

(2)从不同的年级段入手,观察、描述不同年龄的学生自主参与的不同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

(3)依据学生所需,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构建“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4)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评价办法。

(四)研究内容设计

课题从研究对象(学生)和研究领域(内容)两个维度进行分解。

研究对象层面的子课题(综合研究)有:

A1《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A2《中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A3《低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这一层面的课题,要完成所有的总目标与子目标研究任务。

研究领域层面的子课题(单项研究)有:

B1《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的比较研究》

B2《影响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的心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B3《自主参与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时效关系的研究》

B4《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B5《自主参与教学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这一层面的研究属单项研究,研究结果为综合研究提供参照。

三、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文献资料法。

学习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向。

行动研究法。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因此需用行动研究法。

问卷法。

学生学习之前的知识结构,平时学习兴趣点需要通过问卷掌握。

观察法。

课堂教学内容要因情境,因学生兴趣点不同而调整,因此需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四、主要研究工作

1.2005年8月申报课题,2005年10月获批立级立项,2005年11月10日获批省级立项。

2.2006年5月26日,举行开题仪式。

3.2006年4月,把课题资料挂在小学数学教学网上,至现在点击逾千次。

4.2006年12月,课题组王洁文、董琳两位老师获课题研究课县级一等奖。

5.2007年4月,课题研究论文《谈自主参与》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数学教师》首篇。

6.2007年6月初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7.2007年9月申请课题结题。

五、操作与结论

(一)自主参与的环节、特征与条件

1.自主参与的环节

自主参与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自主参与具体表现为立趣、立标、立法、立控、立思等环节,离开了这些具体环节,自主参与就没有了凭借。

(1)立趣,就是主体要有参与的兴趣、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能外化为自主参与的行动,即解决“为什么参与”的问题。

(2)立标,就是主体根据内需,分析自己的实际状况,确定参与的方向、目标,解决“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3)立法,就是主体具体设计、规划参与的程序,探索参与的方法,解决“怎样参与”的问题。

(4)立控,就是主体实施参与规划,突破参与障碍,攻克参与难关,时时自我监控评价,解决“参与得怎么样”的问题。

(5)立思,就是主体回顾反思参与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解决“还应怎样参与”的问题。

这五个环节,立趣是前提,立标是关键,立法是保障,立控是核心,立思是提升。

从五个环节来看,自主参与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规划选择、敢于创新又善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人格。

2.自主参与的特征

(1)全员性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都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并表现出相应的自主性。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能取得成功,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条件和机会。

避免少数尖子生的参与代替多数学生活动,造成有的学生参与泛滥,有的学生参与不足或不参与。

(2)过程性

  自主参与从发生到持续到结束,具有过程性。

(3)选择性

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选择参与还是不参与。

平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尊重和鼓励学生各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不能强迫或命令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4)主动性

自主是学生最主要的内在需求,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两个反抗期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自主参与是学生天生的秉性,教师不该对其控制,甚至主宰。

(5)实践性

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在实践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不会有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强调学生对实践的亲自性、卷入性。

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发现,自主进行讲解,自己动手,自己小结,都体现很强的实践性。

(6)可塑性

受年龄、知识、经验、身心发展未成熟的直接制约,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能力还很有限,需要有目的的培养和提高。

有些学生不参与,有的学生参与不深入,有的学生不参与却是由于认为自己能力与同伴差,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所致,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种种手段启发诱导,使学生萌发参与欲望,并逐渐自主参与。

3.自主参与的条件

(1)民主的气氛

要想让学生自主参与,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参与。

教学中,教师可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可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宣扬;可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充足的时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象健康需要空气一样。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地选择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

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挫折,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

(3)必要的资源

①信息资源。

主要指除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参考书、辅导资料以及网络资源。

②人力资源。

教师是学生可以直接学习的重要人力资源,除此以外,应安排一些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人与学生交流。

③环境资源。

即为自主参与学习的学生营造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

场所应该布局合理、装饰得当、没有外界的干扰,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探索与创造之中。

(二)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策略

  A、按哲学分类

Ⅰ、因材施教策略

学生在认知特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搞“一刀切”,要允许并提倡不同学生达到不同标准,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进步。

所以教学策略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前提,如果忽视学生的特征分析,那么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就会失效。

怎样了解、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呢?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二是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数学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态度;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征。

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等等。

下面列出一些可以考虑的学习风格:

  信息加工的方式:

习惯于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是喜欢动态视觉刺激(如电影)还是静态视觉刺激(如图片);是喜欢语言文字刺激还是喜欢听觉刺激;是沉思型还是冲动型;是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

  感情的需求:

需要经常受到鼓励和安慰;能自动激发动机;能坚持不懈。

社会性需求:

喜欢与同龄学生一起学习;喜欢向同龄同学学习;需要经常得到同龄同学的赞同。

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喜欢安静或有背景音乐;喜欢弱光和低反差;喜欢一定的室温;喜欢学习时四处走动;喜欢在某固定时间学习;喜欢某种座椅。

Ⅱ、合作学习策略

全班性的教学,特别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不容易组织和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学生常常占支配地位,而多数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旁听者,能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扩大参与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由四至六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在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

怎样搞好合作学习呢?

(1)获取合作技能,养成合作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应教会学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①“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

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②“述说技能”。

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

“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

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不夸张、不缩小,并争取做到风趣幽默,使人乐意接受。

③学会质疑。

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④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当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与自己不同却更合理时,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

⑤组织管理技能。

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2)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①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解决。

比如: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教师又放一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

这时,教师说:

“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

在小组内,有数轿车数目的;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

又放录像一分钟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②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维困难,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简短的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

③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例如:

“认识角”一节课,有的教师在学生学过角的特征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角。

一些学生说出课桌、椅子、黑板上有角时,却有学生漫无边际地说:

眼睛有角叫眼角,牛有角叫牛角,羊有角叫羊角。

这时,学生间开始了争论:

生1:

黑板、椅子、课桌上的角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的边。

生2:

羊角、牛角、眼角也称为角,但不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数学上严格的角。

生3:

对,羊角、牛角、眼角是指动物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角。

……

学生在争辩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达到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3)在合作中竞赛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

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有的老师进行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题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奖给他们小礼物。

又如“笔算除法:

商多位数”的练习,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比赛:

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位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Ⅲ、开放教学策略

(1)开放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低标”、“常标”、“高标”,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识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单位“1”等分后,所表示其中的几份(低层面);目标二:

认识分数,会自找单位“1”并平分,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的意义(中层面);目标三:

认识分数,会根据生活中的数量,求出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单位“1”的具体数量(高层面)。

目标的分层,有效地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

   

(2)开放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内容,体现在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程度的数学。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在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解题思路:

一是外壳四面抽盒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二是求4个a面加3个b面再加2个c面的面积;三是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a面,再加1个b面的面积。

研究内容的开放,使学生在多种不同形态的数学问题信息面前,思维进行加工处理,在主动比较中既解决了表面积问题,又解决了通风管问题,还解决了无盖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开放探索过程

教学“圆的画法”时,教师向学生提出:

“谁能用一支粉笔徒手画圆?

”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黑板表演。

教师请了两位特别自信的学生画圆,结果这两位学生在全班学生的嬉笑中宣告失败。

此时,教师说:

“我来试试,看行不行。

”全班学生睁大了眼睛,等待着老师的失败。

当老师两指捏粉笔,小拇指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画出一个标准的圆时,学生们十分惊奇。

老师装着得意的样子问学生:

为什么老师这样有本领呢?

学生们一下“顿悟”:

老师,因为你的小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小拇指之间的距离也没变。

教师笑着表扬了他们,并启发学生探索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