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702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docx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中美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外国语学院A0921班张晓露02号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中美交流为模板,交流双方不仅要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还要受到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

例如,一个中国人即使对美国文化了如指掌,但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那么有时仍然会发生文化冲突。

因此,了解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思维特点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对于减少较集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思维方式文化冲突中美跨文化交际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的程序。

从深层角度来说,思维方式更多地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具体来说,它受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之间,其差别就更大。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习惯或思维顺序上的差异,所以做出的理解和反应也会各有不同。

例如,中国人写日期时,其顺序是年份、月份、日期;而美国人写日期的顺序则是日期、月份、年份。

在姓与名的排列顺序上,中国先是姓、辈、最后是名;而美国人则是名、父命、姓氏。

还有中国学生写论文爱选择大题目,美国学生写论文的题目一般比较具体。

又例如,在做自我介绍时,中国人习惯说:

“我来自中国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村。

”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顺序来介绍。

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思考问题常常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而美国人却习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思考问题。

因此,当中国人和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或行为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学着以对方的思考习惯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可能会让彼此间的交流更顺利一些。

下面我将对比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文化冲突。

二、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人偏好感性思维,美国人偏好理性思维

1.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所谓的“感性思维”,往往是指对事物的“片面的”“直接的”感觉和认识。

与之相对的理性思维则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很发达,但是理性思维的能力却还是比较欠缺。

例如,中华民族有3000年的历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思想家。

有人也许会说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都是思想家,但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思想家是指具有最高理性思维水平的人。

诸子百家学说,基本上都是关于伦理道德等感性思维方面的学说,与缜密严谨的西方哲学相比,就显得不再一个层面上了。

比如作为中华思想代表的儒学,其宣传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实都是教导人们怎样立世为人的学说,而不是教导人们怎样进行理性思考的学说。

黑格尔是这样评价中国最大级的哲学家孔子的学说的:

“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再说中国人每每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我认为都是属于经验上的发明或发现,而不是来自理性的推理与思辨。

中国有几位华裔在美国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们的功绩也都是属于发明或发现,而不是提出新理论、新学说。

因此,中国人的感性思维着实有过人之处,但涉及理性思维方面的东西就显得比美国人逊色了。

美国人的理性思维十分发达。

从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文化习俗思维各个方面,无一不再渗透着理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大多数美国人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能冷静地找寻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乱作一团。

同样的一个买橘子的例子,会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个中国人买了橘子吃,但是味道不怎么样,没有香甜感,于是便认为橘子是不好吃的,决定以后再也不吃橘子了。

相反的一个美国人会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的橘子如他买的这样,觉得并不能这样来将橘子的品质定性。

这就是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2.这两种思维方式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可以说是深受感性思维的影响。

从“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吃饭看作是何等重要的大事。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在吃的时候又很讲究事物的味道。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在饮食方面很看重事物的味道,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天河之美,是中国烹饪技术的精要之处。

在中国,对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观念是相吻合的。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露白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美国人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吃饭图个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而美国人在用餐时,则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到饮食,还影响到两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感性思维让人对事物能有一个直接的表面的认识,从而能迅速做出判断,但这种判断多少缺乏了逻辑思考,准确性不是很大。

理性思维推崇严密的判断,但对事物缺少了一种是惯性的认识。

(二)中国人侧重于形象思维,美国人侧重于逻辑思维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差异

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即想象。

(表象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人们广泛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类比、联想。

美国人在思考和行动时,善于从事物或现象中掌握规律,并用清晰的方法推断结果或引导事物的发展。

也就是说他们按照从A到B的思维方法,一步步以符合逻辑的步骤思考和行动,这中间不能有任何矛盾。

例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考试中,会有这样一道试题:

给出“夜空”、“微风”、“我”三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个小段落。

中国学生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一个与这三个词语相关的情景;美国人则会觉得这三个词之间根本没有逻辑联系,认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没有任何章法可循。

这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2.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中

(1)在说话方式上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在与人交谈中,喜欢加上一些华丽的词藻、成语或歇后语来增添自己说话的艺术。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华丽的词藻似乎并不能增强谈话的有效性,甚至会被视为是空话冗词。

例如,同样是赞美一个女孩,中国人可能会说:

“你长得真漂亮,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美。

”这比较侧重于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

美国人赞美别人时侧重于because,他会说:

“Youaresobeautifulbecauseyoureyesarebrightandspecial.”这比较侧重于逻辑性思维,即使是称赞他人,美国人也会注重逻辑,说出这么称赞别人的原因,这样的称赞也显得比较有诚意。

(2)在行文的遣词造句上

中国人在行文时,为了使文章鲜明、生动、显得有文采,喜欢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遣词造句上,特别喜欢用形象的词汇,还喜欢对字眼反复推敲。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博得了中国众多文学大家的青睐,他们认为“绿”字用得十分形象、生动,将春风吹醒了万物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明显用得比“望”字好,因为“见”字突出了“我”与“南山”目光交汇时的不经意,有一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意境。

这便是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对行文的影响。

然而,对于美国人,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他们更习惯于低调陈述,而不习惯于用词强烈。

在上下文的行文上,他们多用连接词以突出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国人浓墨重彩的遣词造句在美国英文中可能是滑稽可笑的。

例如,翻译“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一句,若按中国人形象思维的特点,把它翻译为“Thelightsomedragon-boatsappearontheriverasthoughthestarstwinkleinthemilkway.Therichlydecoratedpleasureboatslooklikeasceneofmirage.”中国人倒能普遍接受,因为这翻译形象生动而且具体;而美国人对于此种翻译,会觉得上下文之间毫无联系,还可能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因此,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美国人的逻辑思维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不可否认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其利弊。

形象思维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事物,形象的图片或场景总是要比抽象的文字表达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但其缺点是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模糊而不清晰。

逻辑思维可以教人们更深层的角度理解事物,对事物的本质或属性能有更清晰地认识,但其缺点在于比较抽象,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和把握。

(三)中国人偏向于统一性思维,美国人则偏向于对立性思维

中国人比较讲究事物的统一,即把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美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被事物看成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国的哲学也不否认对立,但比较强调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渗透,讲求一种平衡,推崇对立中“统一”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强调整个世界应该是个统一体,部分不能作为单独的一份子流离出整体。

从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理学家的“从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整体思想,无不表现出统一性的思维方式。

从《易经》的阴和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相互融合推动事物的发展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都体现了力量的平衡和在对立中的统一。

这种统一性的思维方式发展到今天就成了集体主义文化。

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中国人推崇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大局的利益;在家庭关系中,中国人强调个人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谁都不能脱离家庭关系而存在;在工作环境中,中国人偏好于他人形成一种合作关系而非两人的竞争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不会拘泥于“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伦理法能够使,一般不赞成走极端,而信奉中庸之道。

这与美国人对立性思维方式迥然不同。

美国人的对立性思维方式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好与坏,对与错,原因与结果往往会被分得很清楚。

美国人在思考和行动时,不象中国人那样追求和谐,讲求平衡。

他们喜欢从一个整体中吧事物分离出来,只对该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而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变数。

他们对一个行为,事件或行动也常常要求一个原因,或要求一个机构对该事件负起相应的责任。

这种对理性思维使美国人倾向于被世界看成是“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两级世界。

中国人有时模棱两可的答案会使美国人弄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持哪种态度。

2.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对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理解中

中国人的统一性思维方式会影响到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

在中国哲学里,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讲求在竞争中的合作与在合作中的竞争。

在我看来,中国人的竞争趋向于隐性竞争。

隐形竞争则是指双方或多方在工作中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竞争关系,他们会互相合作,但在合作的基础上会暗暗较劲。

中国人的合作则趋向于一种显性合作,因为为了达到合作中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或平衡,中国人彼此间是愿意做出一些让步的。

美国虽然是对立性思维的国家,你叫讲究丁是丁,卯是卯,但在竞争中也会合作。

不过美国人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往往是出于完成某项任务的需要。

在一个群体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会把怀疑群体原则放在第二位,而进行合作。

完成某项任务的紧迫性,对于克服群体内部的个人意见分歧,起了一种反冲作用。

美国人工作中的合作也不会把职位的高低作为合作的一个方面,不会因为某某市上司,他就可以对别人发号施令。

说白一点,美国人工作中的上司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把大家组织起来集思广益的组织者。

美国人在竞争中能与人合作,是为了确保自己做出的调整和妥协不超出应有的范围,而且美国人的妥协必须按会议议程和裁决程序来办。

他们不会为利益让步,但可以接受个人自行调整。

美国人在工作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生意和友谊分开,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完全对立的两件事情。

他们不喜欢把生意和个人友谊混在一起,这与中国人的“做过一次生意就是永远的朋友”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人的统一性思维使中国人为人处世比较奉行一种中庸之道,不容易走极端,也不容易得罪人;在利益取向上也会愿意为了大局利益而对自己的利益做出一些牺牲。

但这种思维方式又是、、有时缺乏明确性欲真确性,容易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拿捏不定主意,哪边都想兼顾反而丧失了原则。

美国人的对理性思维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也能使他们很清楚地指导自己的立场。

但美国人对诸事都做两级化思考,很容易走极端,采取一些国际的态度和方法。

(四)中国人推崇综合思维,美国人推崇分析思维

1.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

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

这与中国人的统一性思维中的“部分依赖于整体”有相似之处。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区别开来。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便形成了中国人思维上整体有限而美国人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特点。

中国人办事讲综合方法,往往什么事都干,职责不清一勺烩;美国人办事讲具体分配,工作分配干什么就干什么,职责分明,不会相互混入别人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

中国人将问题喜欢从大的方面,宏观的方面摊开来讲,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人讲问题从最具体最实际的一个点出发,然后层层递进,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这些都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然。

2.这种思维方式差异英气的文化冲突——突出表现在中西医的不同观念中

中国的中医可谓是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就是中国人综合思维的典型例证。

中西人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邮寄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说以说明各器官之间相互依存并制约的关系。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辩证疗法,在治疗某一种疾病的同时会考虑治疗对整个身体循环的影响。

中医治疗时更多地依靠“养”而非“治”,即提高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用药时会充分考虑药性之间的相生相克,主要是实现人体微循环的通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关键在中医治本。

中医的“拔罐”、“刮痧”、“针灸”、“按摩”都是对整个身体机能的调理。

西医则受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而有着与中医截然不同的治疗观念。

西医最大的特点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长瘤割掉的局部观念,其关键在于治标,暂时缓解人的痛苦,而不会考虑治疗是否会对人的整个生理循环有影响。

西医遇到慢性病的时候几乎是采用“饮鸩止渴”方法。

比如身体有许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脚气、腹泻、发热等都是身体排毒的自疗行为。

但西医不理解人体的这种胜利现象,而采取“哪里有问题就专门治哪里”的方法来干涉身体。

咳嗽就吃止咳药,发烧了就打退烧针,这样一来虽然暂时压制住了身体的痛苦,但毒素却仍留在体内,这就是西医治病老是会使人出现复发现象的原因。

中西医理念最大的不同,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中医治病的理念就好似沃尔玛一站式购物的理念,实现“一站式医疗”,只要看一个中医,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西医则是“分站式医疗”的理念,要治好病,有时候要跑很多课。

当然中西医各自的治疗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例如,中医的治疗周期很长很麻烦,这就使得中医在治疗急性病时的效果就没有西医来的明显了。

因此急症必须要先找西医进行压服,如果是长期的慢性病就要找中医根除了。

西医的局部治疗观念也有不足。

曾看过一个例子,一个驼背的人去找一位西医治疗驼背,结果驼背是治好了,那人却死了。

当死者家属找到西医质问时,他却说:

“我只管治好病人的驼背,只要治好了驼背,别的我什么都不管。

”这样严重的例子可能比较少见,却反映了西医治疗观念中的一些不足。

这就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谈到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我觉得相声也是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

相声是曲艺的一类,是以说为主的曲艺形式。

它由民间笑话发展而来,具有风趣幽默、明快的喜剧风格。

有讽刺相声、歌颂相声和科学相声之分。

以说、学、逗、唱为基本因素,把不协调的、能引起人们快感的矛盾集中起来,通过一些特殊手法、艺术化了的口头语言反映社会生活。

其中“说”和“逗”,是决定相声段子成败的关键。

“说”:

就是叙述故事情节,打灯谜,说俏皮话,行绕口令。

“学”:

就是模仿各种人物的方言、唱腔、动作、表情、神态和自然界各种声音特点。

“逗”:

就是抓艮逗笑,在风趣幽默陈述问题中,推动情节的发展。

“唱”:

就是编唱各种戏曲、民歌、小调。

一台成功的相声,除了其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外,还要求这四要素的结合。

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相声,要是以其本来习惯的分析思维去理解,或许就不能够明白相声所要传达的意思了。

总的来说,综合思维方式是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即整体观念、普遍联系。

但其缺点也在于过分注重了整体而模糊了局部,形成一种比较笼统的模糊地思维特点。

分析思维则是对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个比较明确而清晰的观点,但其缺点在于国语注重分析而疏于综合,缺少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