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729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docx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

最新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关于大水井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大水井导游词

(一)

大家好!

欢迎来到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参观游览,我是您此行的导游,希望我的讲解能增进您对它的了解.

概况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镇水井村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区吐2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100公里,利(川)-奉(节)公路绕经门前而过.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园、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

建筑选地奇、规模大、时间长、方式多是其显著特点.3座建筑朝向基本相同,北望齐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崖深涧,地势险要;翠竹古枫,风光如画.1992年,大水井古建筑被命名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⒛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川大水井图片

大水井

李氏庄园

首先,请随我进人李氏庄园参观.大水井李氏庄园原为土家族人黄氏住宅.元、明属龙潭安抚土司辖区,清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由湖南西迁,李廷龙落业利川大水井,李廷凤落业奉节马鞍山.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帐房,籍管钱粮之机,很快暴发为川鄂边境上的巨富.从李廷龙落业大水井至利川解放,李氏子孙在此繁衍并大兴土木,屋宇连栋;练兵造枪,称霸一方.

现大水井李氏庄园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方式和风格判断,该庄园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西南后角原为黄姓土家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曲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另一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建筑时间前后延续长达300余年.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

庄园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楼上以土家吊脚楼的特有建筑方式一柱六梁形成转角,飞檐走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整个庄园保存基本完好,其主体共三进四厢.大门建于东北,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deg;夹角,讲究风水,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正对远山当地河流汇人长江处之;“;龙口;”;.

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4个大字,铁画银钩,行书洒脱.大门内,两厢吊脚楼高雅灵秀,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人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

中堂左为花厅,精雕细刻,豪华排场.右为帐房,天井粉壁上一个1米见方的正楷;“;忍;”;字,笔力遒劲.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楼迂回,四通八达.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下花草簇拥,十分幽静.

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基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杂木制成,或镶或嵌,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多数流散民间.

大水井图片

高仰台

李盖五住宅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942―1948),李廷龙另一玄孙李盖五又在龙桥东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定名;“;高仰台;”;.

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了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李氏宗祠

出李氏庄园,沿石板路前行约150米,便到了李氏宗祠.它坐落于李氏应园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西南距李氏庄院150米,坐东南向西北.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在6年)动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改建成李氏宗祠.

建筑为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O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宽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古土家族黄氏墓地约1万平方米.

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屋顶,周围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

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考,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修建时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

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中轴线上3座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联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淫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等,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黑地金字,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整.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

大水井

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此处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字;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明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地金字,肃穆大方.

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除三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帐房、仓库.讲理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3.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规,跪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穷人;“;犯法;”;,跪在过失桥上听候发落.

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洌,四季不枯.水井原在墙外,1930年,川军贺国强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3个月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祠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

事平后,族长李盖五采纳贺国强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人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3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内堂住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进出,西为;“;望华门;”;,门侧建牢房,又名;“;生门;”;;东为;“;承恩门;”;,直通天然刑场,又名;“;死门;”;.

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政权、军权于-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判死,则从承恩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岩桥.它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尖刀观老岩犹如一面巨大的白旗苴插云天.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仅被李氏族长推下龙桥摔死的贫苦农民就达⒛余人之多.

这段历史说明,李氏宗祠不仅体现着封建主义的残醅,而且,也残留着奴隶主义的野蛮.各位朋友,参观完李氏宗祠,我们今天的大水井之旅到此就结束了.大水井古建筑群似一首凝固的建筑史诗,我们一路参观下来,无不为其精湛的建筑工艺、浓郁的宗氏色彩、宏伟的建筑规模所惊叹,相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大水井导游词

(二)

女士们、先生们:

大水井李氏庄院基地原有土家族人黄氏住宅.元、明属龙潭安抚土司辖区,清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由湖南西迁,李廷龙落业利川大水井,李廷凤落业奉节马鞍山.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帐房,籍管钱粮之机,很快暴发为川鄂边境上的巨富.从李廷龙落业大水井至利川解放,李氏子孙繁衍,先后已历廷、祖、远、胜、先等六代,官绅迭出,田连阡陌;大兴土木,屋宇连栋;练兵造枪,称霸一方.

现大水井李氏庄院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方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西南后角原为黄姓土家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曲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其余部分为李氏清乾隆后不断改修扩建,建筑时间前后延续长达300余年.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楼上以土家吊脚楼的特有建筑方式一柱六梁形成转角,飞檐走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李氏宗祠座落于大水井李氏庄院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西南距李氏庄院150米,座东南向西北.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动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改建成李氏宗祠.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宽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古土家族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石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考,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修建时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

.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州、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中轴线上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

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取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淫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等,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黑地金字,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整.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

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此处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名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地金字,肃穆大方.

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关于大水井导游词(三)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镇水井村阎王三片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42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港约100公里,利(川)--奉(节)公路绕经门前而过.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院、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三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建筑选地奇、建筑规模大、建筑时间长、建筑方式多是其显著特点.三座建筑朝向基本相同,北望齐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涯深涧,地势险要;翠竹古枫,风光如画.1992年,大水井古建筑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井李氏庄院基地原有土家族人黄氏住宅.元、明属龙潭安抚土司辖区,清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由湖南西迁,李廷龙落业利川大水井,李廷凤落业奉节马鞍山.廷龙始为小商,继为黄氏帐房,籍管钱粮之机,很快暴发为川鄂边境上的巨富.从李廷龙落业大水井至利川解放,李氏子孙繁衍,先后已历廷、祖、远、胜、先等六代,官绅迭出,田连阡陌;大兴土木,屋宇连栋;练兵造枪,称霸一方.

现大水井李氏庄院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方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西南后角原为黄姓土家老宅,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曲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其余部分为李氏清乾隆后不断改修扩建,建筑时间前后延续长达300余年.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楼上以土家吊脚楼的特有建筑方式一柱六梁形成转角,飞檐走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整个庄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体共三进四厢.朝门建于东北,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0夹角,讲究堪舆,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正对远山当地河流汇入长江处之龙口.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铁画银钩,行书洒脱.朝门内,两厢吊脚楼高雅灵秀,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中堂右为花厅,精雕细刻,豪华排场.左为帐房,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安,笔力遒劲.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楼迂回,四通八达.

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下花草簇拥,十分幽静.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杂木制成,或镶或嵌、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多数流散民间.另外,民间31年至37年(1942-1948),李廷龙另一玄孙李盖五又在龙桥东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定名高仰台.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了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李氏宗祠座落于大水井李氏庄院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西南距李氏庄院150米,座东南向西北.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动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落成,改建成李氏宗祠.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宽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古土家族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石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周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考,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修建时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

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州、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中轴线上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占地面积宽15米,进深依次各为9米、10米、10米.前殿、后殿分别与左右两厢取结,中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就的院坝.三殿梁柱大可合抱,柱上楹联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淫为万恶首;孝是百善先等,以宣扬孝悌,耕读和因果报应为主,黑地金字,重在立意,对仗不求工整.

梁架托木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栩栩如生.特别是蝙蝠、翔凤等浅浮雕吉祥图案几乎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点得一片辉煌.此处有崇山峻岭之异;其人非礼门义道不由.中殿左右两外侧壁下,各有大石板建成的水池一口,左名廉泉井,壁书一大忍右名让水池,壁书一大耐字.既可用于消防、养鱼,又从一个侧面点名了儒家思想在整个建筑和家教中的主导地位.解放前,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黑地金字,肃穆大方.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形象,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终日不绝.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的中心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双绝.

除三个大殿外,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理堂及族长、执事住房;右厢设银库、帐房、仓库.讲理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3.81米,宽3.45米,厚0.27米,石中阴刻太极风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一只,是当年李氏放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规,跑在过失桥上,任随族长训斥、责罚.穷人犯法,跑在过失桥上听候发落.

从宗祠东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洌,四季不枯.水井原在墙外,民国十九年,川军贺国强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三个月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祠断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族长李盖五采纳贺国强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入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内堂住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进出,西为望华门,门侧建牢房,又名生门东为承恩门,直通天然刑场,又名死门.李氏族长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地方武装首领,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穷人犯法,判生则从望华门放归;判死,则从承恩门绑赴龙桥刑场,掀下万丈悬崖,活活摔死.龙桥是一座天然岩桥.它横跨于天堑之上,桥头绝壁如削,尖刀观老岩犹如一面巨大的白旗直插云天.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仅被李氏族长推下龙桥摔死的贫苦农民就达20余人之多.这段历史说明,李氏宗祠不仅体现着封建主义的残酷,而且,也残留着奴隶主义的野蛮.

女士们、先生们:

大水井古建设群是一颗镶嵌在川鄂边境上的建筑明珠,是一首凝固的建筑史诗.其精湛的建筑工艺,浓郁的民族特色,严峻的斗争历史,无一不令人扼腕泳叹!

除建筑群本身以外,附近尚存南津洞、北津洞、安乐寨等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见天飞瀑、钟鼓山石可供研究、观赏、凭吊;尚有寒池云豆、柏杨豆干可供品尝、携带.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头上青丝风吹散,脚下罗裙风吹开,凉风调戏小乖乖!

利川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大水井一带民歌特别丰富、优雅.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处闻,听民歌,看风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关于大水井导游词(四)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区水井乡阎王三碥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42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港约100公里,利(川)mdash;mdash;奉(节)公路绕经门前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院、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组成,占地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朝向基本相同:

北望齐岳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近得长江三峡之利,内拥崇山峻岭之奇.大水井一带,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崖深润,地势险要;弱竹古枫,风光如画.

现大水井李氏庄院建筑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迥异的两种建筑法式和风格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西南部分基本为黄氏老宅旧貌,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作、中西合璧,潇洒气派.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飞檐高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整个庄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体共三进四厢.朝门建于东北,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度夹角,讲究堪舆,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正对当地河流汇入长江处之龙口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铁画银钩,行书洒脱;朝门内,规整条石铺成的院坝宽敞整洁.

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中堂右为花厅,精雕细刻,豪华排场;左为账户,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字,笔力遒劲.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连接,彩楼迂回,四通八达.

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桂子飘香,阶上花草簇拥,十分幽静.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红木制成,或镶或嵌、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多数流散民间.

另外,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龙另一玄孙李盖五又在龙桥东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台.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李氏宗祠坐落于大水井李氏庄院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之间,西南距李氏庄院150米,坐东南向西北,原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后为李氏所有,改建成李氏宗祠,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砖木结构,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保坎,高约9米.

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8米、厚3米的护墙,护墙内圈园林及黄氏墓地约10000平方米.墙上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石,一般重量约千斤,最重者竟达5000斤以上.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用牛拉人抬,人伤牛死的事件,时有发生.护墙四角炮楼突兀,保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依次布设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两厢,硬山式瓦顶,周围为砖墙,两侧风火垛子高耸.风火垛三台垛头,垛头、垛沿及宗祠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花、鸟、虫、鱼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据传,这些瓷嵌所用瓷片皆为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处运来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

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称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