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737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docx

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

(若有与规划设计条件不一致之处,以规划设计条件为准)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简称:

世博中国馆)

1.2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核心区,处于世博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

设计控制范围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其中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有过道与磁悬浮车站相接。

1.3项目内容

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

世博会举办期间,本项目是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视听效果,展示古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中国地区馆则将和世博会主题馆一起综合考虑、统筹利用,作为举办各类商业性展览和活动的场所。

1.4投资控制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控制在6.5亿元人民币以内(不含土地费)。

1.5设计范围

本次方案征集,应征单位(个人)需要完成本项目用地范围内的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两部分的方案设计,设计成果应满足中国关于项目方案深度要求的有关规定。

港澳台馆将由港、澳、台自建,应征单位(个人)只需预留用地范围,不作深度要求。

2设计目标

2.1突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应征方案首先应符合中国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总体规划理念,体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与“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同时,作为东道主的展馆,中国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因此,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突出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通过鲜明的和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外观,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展示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给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的历程,展现中国地域与文化特征,展现庄重、友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2.2促进区域合力,营建标志性场区

世博会举办期间,本项目与同区的世博轴、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等建筑构成“一轴四馆”,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

世博会后,本项目将作为展览建筑永久保留,并与同区的其他建筑,一同转化为上海市崭新的文化中心区,既能够承接各类高端会议、演出,又能够举办大型专业展览,更是上海市举办大型城市性活动的平台。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从促进区域合力的角度出发,保证建筑的外观和空间与所处区域的空间的形象与功能定位相符,同时更应发挥并突出项目自身的亮点与特质,促进标志性场区的营建。

2.3内外空间结合,创造优美环境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充分把握展览建筑特有的空间与环境设计的特点,利用各种设计元素,实现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各类景观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效衔接与合理转换,营造舒适、活跃、互动、富有吸引力的空间氛围,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

2.4发挥后续效用,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项目的建筑形象与空间设计,应为后续利用和长期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凸现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等技术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展现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

3设计条件

3.1规划控制条件

3.1.1设计控制范围位置

基地总面积6.52公顷。

(见附件5)

3.1.2建筑功能

国家馆是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特色的展馆。

将设置中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开放城市的城市主题展厅,建议设置展示参展地区历史、现状、文化、特色等城市特征以及与办博主题相关的主要地区展厅。

3.1.3容量控制

中国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地上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3.1.4建筑密度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

3.1.5绿地控制

设计控制范围内绿地率不小于25%。

3.1.6退界控制

a)中国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云台路和上南路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均不小于8米。

b)轨道交通8号线的控制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

3.1.7高度控制

中国国家馆、地区馆的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

3.1.8街坊地面标高

街坊地面标高为+4.2米。

3.1.9交通组织

a)主要人行出入口建议设在上南路与云台路上。

b)主要机动车出入口设在上南路、南环路与云台路上。

c)建筑二层应与建筑西侧、东侧+10.0米高架步道以及南侧的磁悬浮站衔接。

3.1.10建筑形象

中国馆是世博园区入口处重要建筑,是个标志性建筑,建筑形象简洁、现代、有中国地域文化特征。

建议结合世博会主题采用生态节能技术。

.

3.1.11地下空间控制

a)本项目的地下空间应在西侧与轨道交通8号线的预留连通口相连,南侧与磁浮站的地下空间相连。

b)本项目的地下空间设计标高应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衔接。

c)本项目的地下空间应与世博轴、主题馆、公共活动中心的地下空间连通。

3.2基地周边建筑与环境设计概况

基地中心贯穿了东西向的高架平台系统,基地西侧依次为世博轴及世博会主题馆;西北侧为世博会期间的公共餐饮广场(世博会后建星级酒店),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和浦东滨江绿洲;西北侧为世博演艺中心;基地南侧为磁悬浮交通线。

3.2.1浦东滨江绿洲

作为基地所在区域的景观核心,“滨江绿洲”是世博核心区内滨江设置的大型生态公园,形成以江为景、两岸呼应、拥抱浦江的效果。

3.2.2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

总建筑面积约14.2万平方米,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

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接待国家元首级贵宾、召开会议、举办论坛、发布新闻以及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世博会后,是上海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以及政务会议的中心。

3.2.3世博演艺中心

地上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

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大型公共活动,包括主题巡演、名家巡演及专场演出、专题晚会及舞会以及其他室内、室外的演出活动的举办场所。

世博会后,将成为集观演、综艺研究、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演艺场馆。

3.2.4世博会餐饮场地/世博会后酒店

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园区级公共餐饮广场用地。

世博会后,将新建规模1000套客房的酒店。

3.2.5世博庆典广场

设置在浦东滨江绿洲内,是举办世博会大型庆典活动的核心空间。

3.2.6世博主题馆

世博会前将建设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8.5万平方米;世博会后,将作为展览建筑永久保留并扩建,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

世博主题馆以“地球·城市·人”为名,体现“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取决于地球、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动”的理念。

3.2.7世博轴

世博轴在+10.0米平台上增加顶盖和阳光谷。

磁悬浮世博车站调整至南环路南侧世博轴上,磁悬浮在经过世博轴+10.0米平台上方设置车站。

在世博轴两侧的站台层下方设置站厅层,与世博轴+10.0平台相连,通过世博轴-6.0米层与轨道7号线、8号线换乘。

磁悬浮车站从世博轴玻璃顶盖下方经过。

世博轴玻璃顶盖与车站顶盖连为一体。

3.2.8高架平台系统

按照世博会园区控详规划,园区步行交通采取“地面为主,高架为辅”的集散方式。

高架平台系统功能主要是组织、疏导东、西向人流。

在本项目中,东西两边留有进出通道口(位置见附图),通道口和本项目建筑物相连接。

世博会后,高架平台系统部份将被拆除。

3.2.9浦东核心区区域的地下空间

浦东核心区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以“丁”字形布局。

其中,南北向以世博轴中心线为轴,进行110米宽的地下空间开发,从轨道交通7、8号线换乘的上南路口一直向北延伸到演艺中心和会议中心地下建筑部分。

东西向以轨道交通8号线周家渡站与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会站的换乘通道为主,横穿主题馆用地,预留通道与中国馆、主题馆相连通。

4空间分配要求

本项目的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可参考下表,应征单位(个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经验提出详细方案。

表4-1本项目面积总计

国家馆(㎡)

地区馆(㎡)

地上建筑面积

20000

30000

地下建筑面积

5000

15000

合计

25000

45000

表4-2中国国家馆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表

分区

楼层

空间名称

建筑面积(㎡)

设计要求

公共服务区

地上

门厅

1000

门厅可分为外区和内区,内外区之间设票闸;

门厅外区设票务、咨询、寄存、取款、纪念品发售、雨具存放等服务设施。

观众服务区

500

设在门厅附近,设观众休息室、饮水处、卫生间、育婴室、医务室等服务空间。

餐饮区

500

供应快餐和饮料,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

小计

2000

展览区

地上

展厅

12000

可按两层至三层设计,展厅局部可挑空20-30米,净高不低于8米,顶层不低于10米;

展厅平面为大跨度无柱空间;

集装箱货车可直接进入一层展厅装卸货物,并通过货梯向二层和三层展厅运送货品。

小计

12000

会议及办公区

地上

贵宾室

500

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

附设独立的卫生间和服务间。

多功能会议厅

2500

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可灵活拆分为中小型的会议厅,净高不低于7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

会议室

5间,每间使用面积120平方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

办公用房

1000

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设接待室、领导办公室、各部门办公室、小型会议室、文档室。

小计

4000

配套服务区

地上

展览技术用房

2000

设技术制作和美工用房。

库房

净高不小于4米;

平面柱网不小于9X9米。

小计

2000

设备区

地下

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冻机房、锅炉房、变配电间

3000

按具体专业要求设置。

小计

3000

停车区

地下

停车场

2000

50个车位。

小计

2000

室外区

地上

展区

/

结合入口广场设计。

装卸区

/

结合展厅和货梯设计,用于集装箱、包装箱的堆放及展览搭建用品的装卸、堆放。

国家馆建筑面积合计

25000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0000

地下建筑面积

5000

表4-3中国地区馆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表

分区

楼层

空间名称

建筑面积(㎡)

设计要求

公共服务区

地上

门厅

1000

设置要求同国家馆。

观众服务区

500

餐饮区

500

小计

2000

展览区

地上

展厅

25000

可按两层设计,分为31个地区展区;

展厅净高不低于8米;

展厅平面为大跨度无柱空间;

集装箱货车可直接进入一层展厅装卸货物,并通过货梯向二层和三层展厅运送货品。

地下

展览暂存库房

10000

库房净高不低于8米;

平面柱网12X18米;

可考虑采取货运坡道或大型货梯等方式与地面货运流线连接。

小计

35000

会议及办公区

地上

贵宾室

500

设置要求同国家馆。

多功能会议厅

1500

使用面积600平方米,其它设置要求同国家馆。

会议室

4间,每间使用面积80平方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

办公用房

500

设置要求同国家馆。

小计

2000

配套服务区

地上

展览技术用房

1000

设置要求同国家馆。

库房

小计

1000

设备区

地下

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冻机房、锅炉房、变配电间

5000

按具体专业要求设置。

小计

5000

室外区

地上

展区

/

设置要求同中国国家馆。

装卸区

/

地区馆建筑面积合计

45000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30000

地下建筑面积

15000

5设计标准

5.1建筑体形与外观

5.1.1边界控制

在满足规划控制条件和设计内容的前提下,应征方案应考虑尽可能的收缩建筑边界,扩大室外活动场地,满足大型活动室外布展与人员集散的要求,保证室外场地最大限度获得自然光,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室外氛围。

同时,应征方案应深入研究和处理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两个独立的单体(港澳台馆由港、澳、台自建)以及穿越单体之间的高架步行平台的构成关系,即应保证各个单体的独立性,更应实现和谐与共生的整体效果。

5.1.2高度控制

应征方案应深入探讨各个单体的建筑高度的分布,以及穿越基地的高架步行平台对于建筑布局的影响,在保证满足基本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建筑二层与高架步行平台的衔接、满足会展建筑大型室内空间要求的同时,还应兼顾人文尺度和使用者的便利感受,同时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5.1.3建筑外观

建筑形象和表现应符合本项目的设计目标,与周围的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呼应,同时又风格突出,充分体现世博主题、强调中国地域与文化特征、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5.2出入口和流线设计

出入口和流线设计既应满足世博会举办期间与世博会交通系统的驳接要求,又应保证世博会后,与主题馆等其他公共建筑的便捷联系。

5.2.1出入口

各类出入口的类型、位置、数量和宽度应满足规划控制条件的要求,满足各类人员的使用以及安全疏散的要求。

5.2.2步行流线

a)普通公众

普通公众的可达范围应取决于其所参与的活动,应征方案应为普通公众提供清晰、畅通的交通通道,并有效限制普通公众进入非开放区域。

b)VIP

应征方案应为展会代表以及贵宾提供不同程度的便利以及安全和隐私保护,如可设置VIP专用通道、贵宾停车设施等。

c)员工及后勤人员

应考虑明确而安全的员工及后勤通路,包括进出展览区的展览举办方、布展人员、新闻媒体、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

5.2.3机动车流线

机动车流线应与步行流线互不干扰或者干扰最小,并考虑以下内容:

a)公众车辆的临时停靠点、贵宾停车点、室外转播车停车点

b)巴士停车与等候区、出租车接送与停靠区

c)消防车道和登高场地

d)货车的集散与运输路线

5.3空间与功能设计

5.3.1空间设计

应征方案的空间组织应充分利用穿越基地的高架步行平台与街坊地面的标高构成关系,并可结合采光中庭、绿化与水景庭院、步行坡道、自动扶梯等设计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对于沿公众步行流线和举办活动的室外空间,应提供适当的天气防护,同时应避免对建筑外观效果的不利影响。

对于公共服务区、展览区、会议区等公共活动区域,应赋予普通公众有机转换与自如流动的空间体验。

5.3.2功能设计

应注重各类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灵活性,满足同时承担多种活动的需要。

对于公共服务区、展览区、会议区等公共活动区域,应充分考虑自然光与自然通风的利用。

6设计文件的内容及深度要求

6.1A3版面设计文本

应征单位(个人)需要提交《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征集方案》缩影文本8份,文本规格为A3尺寸。

文本内容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分:

6.1.1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应以文字形式应以简洁、清晰的文字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理念、构思与手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构思、手法和特点

b)造型设计说明、空间设计说明、景观设计说明、流线设计说明、功能设计说明

6.1.2设计图纸

满足A3的图纸规格的下列图纸(比例自定):

a)表现图

b)总平面图、主要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

应征单位(个人)可从充分表达设计概念的角度出发,增加表现图和设计图纸的数量。

6.2设计成果电子文件

应征单位(个人)可将叙述内容与建筑方案的设计成果电子文件分类合并在1张光盘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