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6849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docx

小六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学生版

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

 

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

(一)特点:

以情动人

(二)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记事的记叙文。

3、状物的记叙文。

4、写景的记叙文。

5、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三)思路

(1)以记事为主的。

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

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

(2)以写人为主的。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

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

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

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

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

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

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

如《猎户》、《小报编辑》;

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

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

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

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

5.以我的感受命题:

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

6.以场景命题:

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

7.以中心事件命题:

如《买菜》、《钉钮扣》;

8.以线索物命题:

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

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

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

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

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

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

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

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

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

13.写物寄意的记叙文,则常常以“物”(描写对象)命题,如《井岗翠竹》、《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

14.引用诗句为题:

《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州六月荔枝丹》

三、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考试中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技巧:

技巧一:

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表层含义或作用。

技巧二:

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巧三:

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即深层含义。

技巧四:

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四、分析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从整体上来说,作用分为两大角度,即内容和结构,那么文章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5.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注:

1—5为内容上的作用;6—7为结构上的作用)

1.分析文章标题含义技巧

2.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思路与常见作用

(一)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再过三天,小保姆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

小保姆长得浓眉大眼,样子虽然土气点,手脚却很勤快。

煮饭、洗衣、打扫房间,样样活儿都干得挺利索。

毕竟是乡下来的姑娘,很实在,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

不过,在最后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

清早,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一元钱。

她想准是女主人掉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的茶几上,像收拾一件杂物,随收随放,琐琐碎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特殊意味:

这钱藏着一个心计,对钱的漠视竟是一种抗争。

第二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元钱。

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

她是个精细的主妇,怎么会丢三落四的?

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

小保姆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很生气:

怎么能这样小看人?

怎么能这样侮辱人?

她越想越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

然而,她仔细一想,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女主人刚从科长位上退休,富态中透着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

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钓金龟”的小儿游戏呢?

不会的。

可是,再想回来,不是女主人,还会有谁把钱放在这儿?

她迫切想知道究竟,于是眉头微微的蹙起,旋即用脚把钱拨进了茶几脚下……

晚上睡前,小保姆趴在卧室窗前窥看厅中动静,她想看看女主人是否来取钱。

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前趴下,把手伸到茶几脚下……这一镜头令小保姆看呆了。

女主人在小保姆心目中受敬重的位置坍塌了,变成了一个粗俗可鄙的恶婆婆。

她恨恨的咬了一下嘴唇,似乎在暗暗下定一个什么决心,随后便安然上床睡觉去了。

第三天清早,小保姆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十元钱。

她的嘴角立即泛起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保姆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工作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

做人起头,路正长着呢!

诚实是顶要紧的。

你如果能够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

“你是不是说我捡了10元钱?

“是呀!

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不,我已经将10元钱还给你了!

“咦,你啥时啥地还我钱了?

“早上7点,公共楼梯!

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反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像触电一样,浑身一颤。

她一时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

怎么让她看到了?

原来女主人每天早上7点钟都要下楼去锻炼,小保姆就把捡到的10元钱悄悄放在楼梯上。

女主人下楼时,看见了10元钱,眼睛一亮,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快捡起钞票揣进怀中,根本没有想到有谁也在悄悄地测试她……

1.联系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小保姆的日常表现(限于十个字以内)是

②这钱藏着一种心计,联系上下文,这里的“心计”指的是

2、女主人对小保姆接连三次“测试”,小保姆的表现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女主人“脸红语塞,十分狼狈,心中暗暗叫苦”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题目“试”蕴含两层含义,仔细读文章,说说这两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

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

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

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出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

我说:

“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

”她却说:

“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她说:

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10岁那年,母亲病逝;12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

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6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8000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

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

那块巨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她说:

“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

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浯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

“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2、请谈淡你对第十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3、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4.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

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以“感谢你,岩石下的小花”为题,写一段话。

(50字左右)

A

阅读短文,回到文后问题。

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

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

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

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

“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

”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

“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

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

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断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

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

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

班长突然说:

“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

”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

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

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

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

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

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

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

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

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

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

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

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2.第3段a处和第6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么样的心情?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3.第5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4.结合上下文,如何理解“六个馒头”的含义。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B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

"访兰去吧!

"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

"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

  我说:

"这里的好。

"

  "怎么个好呢?

"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

  "是的"。

  "这是为什么?

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

  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

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

花是为谁开的?

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痴心石

三毛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

“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

我和父母,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

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

“不去。

”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

“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爸爸说:

“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说:

“我挑挑拣栋,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

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

”妈妈说。

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

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

 

1.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道题。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

为什么?

 

2.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括出三个特点。

(6分)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阅读短文,回到文后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

“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

“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

“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谢谢你。

母亲说:

“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

“我不会忘记你的。

”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

“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

“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

“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

“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

“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

“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

“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

“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

“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注音或写汉字

气chuǎn( )如牛  jū(   )了一躬  西装革履(  ) 衣袖(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贵——             慷慨——

3.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