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74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五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阶段十五 课时3Word格式.docx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原因

②地位:

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③评价

(2)“新经济”的出现

②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

③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意义:

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

②工业

(3)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3)结果

3.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特别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易错提醒]经济计划≠计划经济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史论观点]福利政策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

……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

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长久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教材补遗]“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1)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

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

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

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图证历史]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史料观点]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农业问题

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学者陈义初

材料体现了苏联重视农业的信息,说明了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

探究1 二战后世界现代化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考题例证』

【典例】(2018·

课标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A

点评

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七年经济计划为载体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

审题

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

解题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

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

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

『史论链接』

角度1 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角度2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和经验教训

(1)缺陷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

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2)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即时体验』

1.(2018·

山东泰安模拟)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

这反映出英国(  )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选B项。

答案 B

2.(2018·

河南郑州模拟)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本质认识。

据题干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选D项。

答案 D

探究2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及特点

角度1 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角度2 认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

(1)自19世纪初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初,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70年代初,西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3)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4)2008年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次贷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衰退的局面。

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

20世纪60年代,法国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史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

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1)紧扣史料一信息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国有化、大规模投资科研和教育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反映了同一时期英、法、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2)史料二阅读时注意抓住开头一句话分析其背景,根据法律文件归纳其措施。

可知主要讲述了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背景和方式。

1.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

提示: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

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方式:

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

实行国家干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党福利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

有利于社会稳定;

促进“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依据史料一、二,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福利制度的制定者;

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福利政策的调整者。

(2018·

湖北武昌模拟)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提议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公交援助的全责,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取消对城市公交的运营补贴。

这意味着美国(  )

A.压缩城市发展的规模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减少国家干预的程度

D.缩减社会福利的开支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82年”“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少联邦政府”“取消”可知,美国在80年代削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

答案 C

[命题素材]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陷入了重重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国内的失业压力。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国家”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导致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增加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对外竞争力。

(2)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6%,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3%,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

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

据此可推知(  )

A.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负担

C.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带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欧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没有涉及政府干预经济惠及所有国民的问题,A项错误;

福利支出比重不断加大,说明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包袱,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有化的问题,C项错误;

福利政策会加重经济增长的负担,D项错误。

『高考题组』

1.(2017·

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

“消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

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2.(2013·

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据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及信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可知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故选D项。

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项;

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

3.(2017·

江苏单科,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变化情况,显示了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的变革趋势,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相对较少,A项错误;

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B项错误;

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中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C项错误。

『模拟题组』

四川全国Ⅲ卷冲刺演练一)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

亿英镑)。

由此可见英国(  )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故B项错误;

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与材料中“1951年和1982年”数值上升相符,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2.(2019·

广西桂林、北海、崇左模拟)阅读以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

该图反映这一时期(  )

A.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

B.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

C.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

D.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

解析 据题干材料西欧国家经济均取得较快增长,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的增长速度都高于美国,故选D项。

据材料美国经济仍旧增长不是低迷,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率而不是经济总量,不能说明日本超越欧美,B项错误;

据材料“1950~1970年”可知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而不是一超多强,C项错误。

3.(2018·

江苏苏锡常镇学情调研二)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

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析 根据题干“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等信息可知“拖拉机改革”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改革失败,故选C项。

赫鲁晓夫用行政命令推行“拖拉机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这是“拖拉机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

“拖拉机改革”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改革,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民积极性,D项错误。

4.(2019·

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解析 《斯大林综合症》《1953年寒冷的夏天》属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反思性作品,故D项正确,故A、B、C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江西赣州模拟)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

C.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

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

解析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国家直接、间接与垄断资本发生关系,实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调节,故选A。

对美国而言,苏联威胁属于外交问题,B项错误;

福利政策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是国家有权通过干预手段管理经济,C项错误;

第三产业兴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一种重要表现,D项错误。

江苏宿迁六市调研)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

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

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

A.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解析 里根政府时期减少国家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故选A。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仍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项错误;

“减轻社会保障责任”并不是“放弃社保责任”,C项错误;

材料表明缩小政府职能,D项错误。

山东济宁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

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选A。

4.(2018·

山东德州期中)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

这一现象(  )

A.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B.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呈现的时间是20世纪中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材料中呈现的是经营者革命,即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扩大,需要更为专业的管理者,故选B项。

5.(2019·

江苏盐城模拟)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

“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以下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联邦德国政府明确反对干预经济

B.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德国国情

C.“模式”体现“混合经济”特征

D.德国大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 材料反映出德国既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又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体现了混合经济的特征,故选C。

6.(2018·

江苏徐州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仍然强调强化公有制,故选B,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平衡农轻重发展比例,C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管理,D项错误。

7.(2018·

河南八市测评)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

这一决议(  )

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B.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