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76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基础模块上学期复习题Word下载.docx

A.虔诚qiān 

熏xūn 

晃动huà

ng 

B.胯上kuà

 

灸jiǔ 

偏方piān 

C.够戗chuāng 

逛guà

含羞草xiū 

D.茂盛miâ

瞪dâ

偶尔ǒu

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D 

)。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

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惊惶:

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

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

哆嗦,晃动。

3.《合欢树》的体裁是( 

A.记叙文 

B.文学评论 

C.回忆性散文 

D.小说

4.对《合欢树》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圭臬:

比喻准则或法度。

参透:

看透;

透彻领会。

B.滥用:

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

滥恶:

无原则的丑恶。

C.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超拔:

高出一般;

出众。

D.惶惶:

恐惧不安。

弘扬:

广大宣传。

6.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B)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

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她属于①②③的人。

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①更发展得良好

②更文明

③更高尚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7.下列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là

B.背负bè

树冠ɡuān 

萌蘖niè

C.龟裂guī 

宋徽宗hui 

贮藏zhù

D.谚语yà

紫绡qiāo 

果梗ɡěnɡ

8.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醴酪 

纵然 

粗糙 

呕气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讽

C.花序 

进贡 

移植 

 吹嘘 

D.气侯 

渣滓 

绚丽 

 褐色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10.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

“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B.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C.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11.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正如白居易所说: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B.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D.徽宗写诗吹嘘说: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12.“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13.对《南州六月荔枝丹》文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州,泛指粤闽一带;

六月,是农历六月,这句话概括了荔枝的产地和成熟时间。

B.丹,是深红色,在此处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正在成为红色,即指荔枝逐渐成熟。

C.用诗做文题,既鲜明又形象,富于诗意,而且与本文广泛征引古代诗文的写法相映衬,突现了文章的文学情趣。

D.用古人的一句诗为题,巧妙地概括了文章重点说明的内容,独树一帜,别有情趣。

14.《南州六月荔枝丹》说明荔枝的果形“呈心脏形、卵圆形”,最后说明旧记载中的一些稀奇的品种。

说明这些稀奇品种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

A.读者对古今荔枝果形有个全面了解。

B.突出这一荔枝果形说明的科学性。

C.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D.说明我国荔枝品种繁多。

15.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第8自然段引用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吃荔枝一史实,旨在说明什么(C 

 )

A.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

B.荔枝不便于长途运输。

C.荔枝不耐贮藏。

D.要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16.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C)

A.涎(xiá

n)船舷(xuá

n)角隅(yú

B.火镰liǎn)埋(má

i怨结(jié

)子

C.莞(wǎn)尔焖(mè

n菜竹篁(huá

ng)

D.胡诌(zhò

u)茶峒(tò

ng)傩nuó

)送

17.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忌讳悲悯硬扎黑黝黝

B.滨水挪移弛名荧火虫

C.甬道逢场烟杆草荐

D.笼罩碧溪岨翘起大拇指

18.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1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擂鼓(lè

i)  悖时(bè

i)翘起(qià

o)茶峒(tó

nɡ)

B.蚱蜢(zé

)涨水(zhà

nɡ)欺侮(wǔ)踹门(chuà

i)

C.放肆(sì

)埋怨(má

n)抿嘴(mǐn)睥睨(pì

D.薄雾(bá

o)唢呐(nà

)眺望(tià

o)怏怏(yà

2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竹杆 一泻千里 含糊 川流不息

B.唢呐 渡过难关 粗鄙 甘拜下风

C.撑船 轻歌曼舞 粽子 兵慌马乱

D.略影 世外桃源 山峦 左顾右盼

2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

“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

“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祖父说:

“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

大老也很好。

这一家人都好!

D.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

22.下列词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ì

阜盛(bù

嫡亲(dí

贬谪(zhé

B.内帏(wé

i) 

盥手(ɡuà

n) 

洋绉(zhò

u) 

胡诌(zhōu)

C.惫懒(bè

瞋视(chēn) 

宫绦(tiāo) 

洗涤(dí

D.两靥(yè

纨绔(kuà

颦蹙(pí

濒临(bīn)

23.下面句子画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B.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C.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偏就去世了。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24.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

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

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

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5.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

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

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26.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

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27.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

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便也便宜(方便)

三.应用文写作,表述清晰,格式正确。

(共10分)

1.根据所学应用文知识,为校刊《中职园地》写一篇“征稿启事”。

2.邻居家的自行车丢了,请为邻居写一则寻物启事。

3.《名家书画精品展》将于日停展一天,次日重开,请为他们写一则紧急启事。

4.明明的小狗丢了,请马上写一则寻物启事。

四.阅读题(共22分)

题目一:

片段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达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1.以上的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第一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

3.上面两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4--6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发,竟如此劳民伤财!

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

4、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5、文中所列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6、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

1.荔枝的外形和大小(重量)。

2分2.由一般到特殊(逻辑);

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侧(空间)的顺序。

5分3.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

3分 

4.荔枝的贮藏。

3分5.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3分6.引用、列数字、举例子。

6分

题目二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

 ①王夫人道:

“……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

①是    描写,用的是      的手法;

②是描写,用的是的笔调,突出宝玉的;

③是模拟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性格,这是宝玉的特点,用的是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1.①侧面;

欲扬先抑2分②肖像;

赞赏;

2分美貌多情2分③封建卫道者;

2分叛逆;

本质;

2分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3分2.C3.A4.A选择题每空3分,共9分

题目三:

《合欢树》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⑴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

“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⑵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

“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⑶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

“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⑷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

  ⑸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

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⑹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⑺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

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儿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⑻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

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⑼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⑽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

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⑾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⑿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

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其代表作还有《我与地坛》。

2分

2.文章第一段最后“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写出了记忆中的母亲,也曾是一个年轻、聪明、好看的女子,是一个爱美爱生活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怀。

3、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5分

写出了母亲为了给我治病,不断奔波、不厌其烦态度和决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4、为什么当人们说起“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我心里一阵抖”5分

因为合欢树是由母亲一手栽培而成,它象征着母亲的爱,作者为自己将曾经的往昔淡忘,如今也无法报答母亲而感到愧疚、悲痛,因此当别人提及时,他倍感震动。

5、第八段从写作顺序而言,属于插叙,1分作者之所以要回忆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伺候的情形,原因是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的过程就是对“我”精心呵护照顾的过程,写树其实就是写人,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

4分

题目四:

《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

渡船头了一枝小小竹竿,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上了岸,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 

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