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7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docx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

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下的产业结构转型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摘要】近二十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力价格也不断提高,意味着我国靠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将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长三角地区充当着整个国家“经济引擎”的重要角色,对人力资源优势丧失带来的危机必首当其冲。

本文将从劳动力、企业、政府三大主体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三次产业自身及三次产业之间提出相关产业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优势丧失三次产业产业结构转型

 

Industrialrestructurechangingunderthegraduallossofadvantagesinhumanresources

--taking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asanexample

 

Abstract:

Inthelast20years,alongwith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laborpricesalsocontinuetoimprove.ItmeansthatthedevelopmentofChina'smanufacturingrelayingonthehumanresourcesadvantageswillfacethepressureofrisingcosts.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actingasanimportantroleofeconomicengineinthecountry,willbearthebruntofthecrisisbroughtaboutbythelossofadvantagesinhumanresources.Thisarticlewilltake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asanexample,analysisthiscrisisfromlabor,business,government.Thentrytomakesuggestionsofthestructureofindustriesforthemselvesandtheirrelationship.

 

Keyword:

Theagingofthepopulation;Thelossofadvantagesinhumanresources;

Threeindustries;Industrialrestructuring

 

目录

摘要.............................................................1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4

(一)基本概念..................................................4

(二)理论回顾.................................................4

(三)我国人力资源及产业结构现状................................6

三、人力资源优势丧失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8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状况......................................8

(二)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8

(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9

(四)人力资源优势丧失的原因分析...............................10

(五)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11

4、人力资源优势丧失情况下调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建议..........12

(一)三次产业各部门内部调整..................................12

(二)三次产业结构之间调整....................................13

(三)国家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13

(四)制定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和二次创新........................14

五、结论........................................................13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人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我国靠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利润的降低使得我们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下降,投资者逐渐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以期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主要包括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就危及了我国的制造业地位,长此已久,“中国制造”将不复存在,当然,这并不能说一定是件坏事。

如果我们国家在此过程中能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将开启新的一页。

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就要了解我国的三大产业各自所占的比例,在国名经济中各自所做的贡献;然后分析我国人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对三大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影响;最后提出发展对策,怎样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二、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

1.产业结构,也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按三次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资源密集度可以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

2.人力资源:

又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力,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

(二)理论回顾

1.产业结构理论

在上世纪30年代,“雁型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首先提出来,他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更好地发展,主要是靠其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产业决定。

他对日本纺织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先后经历进口、进口替代和出口三个阶段,最初是从发达国家引进新技术,然后依靠新技术组建自己的工业部门,最后形成与先进国家相似的工业生产部门,并经过不断发展后出口这种产品。

此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连,且各个相邻阶段间又部分重叠,在形状上呈倒V型,又因其形状和飞行的雁阵相似,故称为“雁阵模型”。

从“雁阵模型”中可以看出,本国产业的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集合起来,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我国的产业发展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但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企业未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改进,使得经济的增长局限于简单的粗放型增长。

在人力资源占有绝对优势的过去,使得企业就算不改进技术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然而单纯依靠加工获得利润并不是长久之计,在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的今天,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很多依靠劳动力发展起来的企业面临危机。

2.配第——克拉克理论

配第——克拉克理论是一个关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不断变化的理论。

“配第——克拉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GDP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占GDP和劳动力的比例上升;第三产业占GDP和劳动力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从配第——克拉克定理中可以知道,在人均GDP越低的国家,农业占用劳动力的比例相对较大,第二、三产业占用劳动力的比例则相对较小;对于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农业生产占用的劳动力只占就业人口的一小部分,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则占了就业人口的绝大部分。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占有绝大部分。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一现状在配第——克拉克理论中表现出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均收入低的国家,而我国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经济只是依靠从农业上转移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难以持久,所以对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3.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对于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著名的钻石体系,钻石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四项关键要素。

由这四项关键要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业环节能否成功,能否使产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钻石体系还强调了政府在产业中的作用,政府的规划管理和政策导向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目标、方向,对整个市场需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政府还会通过导向性政策来影响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战略方向。

(三)我国人力资源及产业结构现状

1.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第3—6次人口普查金字塔:

从近几次人口普查图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中,10—20岁占总人口的比例最大,十年之后的第四次人口普查,30—4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而在最近的第六次次人口普查中,40—50岁的人口比例最大。

这些表象反映了我国人口在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

在今后的15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会不断增长,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小,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金字塔逐渐成倒立形式,说明我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我国的人口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迅猛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已近14亿。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这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就算不提高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出现了我国经济连续十多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率,创下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祸福相依,当企业习惯于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利润的时候,危机也在一步步来临。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单纯依靠人力资源廉价的优势的发展是短暂的,人力资源过于丰富也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品的提高。

同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迅速加剧,这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和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2.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

2009——2012年我国三大产业GDP产值比例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

10.3

46.3

43.4

2010

10.17

46.87

42.96

2011

10.12

46.78

43.10

2012

9.7

46.6

43.7

2012年我国及部分经济体三大产业占GDP比例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9.7

46.6

43.7

欧盟

5.3

22.9

71.8

美国

1.2

19.1

79.7

日本

1.2

27.5

71.4

印度

17

18

65

世界

5.9

30.5

63.6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三大产业所占GDP比例近年来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第二,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例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待提高;第三,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所占比例过大,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自然是理所应当,但是,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是关键,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比例,虽然解决了大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制约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农业的改革也是一个关键。

与农业相同,第二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加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春天。

然而,我国第二产业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并非长久之计,发展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才是应有的目标。

我国第三产业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仍然偏小、行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等。

第三产业既是一个能创造大量GDP的产业,也是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产业,高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还可以依靠少量的人员创造很高的产值。

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

3、人力资源优势丧失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状况

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狭义上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16个城市。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区域在各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发展壮大,“长三角”的概念也被不断调整。

本文为了研究和数据采集的方便,采用广义的“长三角”概念,即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组成的行政区域。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内陆路交通设施发达,公路交通网与铁路交通网辐射全国;水路航道纵横交错,万里长江横穿而过,且东临东海,区域内拥有万吨级港口数个,水运交通极其便捷。

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矛盾不断凸显,例如,长三角地区最早是依靠加工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但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制造业难以生存,很多企业面临破产风险,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二)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力资源丰富,加之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流动量大,本文将主要分析两省一市的人口结构,对流动人口暂不做分析。

长三角地区分年龄段人口结构及比重表:

年份

长三角地区人口数(千人)

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2003

21233

97542

16188

15.73

72.27

11.99

2004

20403

99482

14794

15.15

73.87

10.98

2006

18564

98325

14636

14.11

74.76

11.12

2007

17693

99087

15006

13.43

75.19

11.39

2008

17282

99435

15205

13.09

75.35

11.52

2009

16926

92787

15628

13.5

74.03

12.45

2010

19410

120720

15980

12.43

77.33

10.23

2011

16312

105026

12878

12.15

78.25

9.59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上都超过了10%,国际上通常把60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的国家或地区认定为老龄化,由此可判定,我国长三角地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此外,长三角地区除了面临人口自身老龄化带来的危机外,还有就是人口素质带来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性的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人力资源的瓶颈。

(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

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构成数额和比例

年份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亿元)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1772.01

9826.99

7791.24

9.24

51.26

40.64

2001

1855.58

10770.39

8760.77

8.75

50.78

41.3

2002

1884

12263.91

10228.54

7.73

50.31

41.96

2003

1915.37

14937.13

11697.56

6.81

53.14

41.62

2004

2214.83

18653.23

13850.94

6.5

54.71

40.62

2005

2444.58

21974.1

16488.93

5.98

53.73

40.32

2006

2563.91

25778.78

19401.28

5.37

54

40.63

2007

2904.1

30133.36

23672.98

5.12

53.14

41.74

2008

3307.23

34480.16

27717.4

5.04

52.64

42.32

2009

3538.76

36476.64

32478.7

4.88

50.31

44.8

2010

4014.81

43270.18

39028.78

4.65

50.13

45.22

2011

4772.75

49686.75

46165.3

4.74

49.38

45.89

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图:

从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及比重的图标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有较小增长。

第三产业的兴衰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绝定性的作用。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也有60%以上,长三角地区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仅维持在40%—50%之间,这就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优势丧失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制造业的优势在逐渐丧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自身角度

由于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GDP一直保持在7%—8%的增长率,企业也有不错的利润空间。

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也相应的增长,且增速很快、增幅很大,这使得靠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国内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利润降低,市场低迷。

国际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不仅使得很多国外投资者选择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投资,甚至很多国内投资者也会选择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进行投资,这就厄制了我国制造业的继续发展。

而企业自身在过去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取得了很好的利润,然很多企业却不思长进,并未进行结构的转变,才导致危机的降临。

在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占了绝大多数,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且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在制造业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出口也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也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引擎”,必首当其冲。

2.从产业转移角度

我国逐渐向东西部一体化、城乡差异一体化迈进,使得很多靠廉价劳动力生存企业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西部、乡村转移,这也使得长三角地区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一转移是有利的,既为城市降低了生活、环境压力,也推动了西部、乡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但是,如果在转移中,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转型,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从人力资源自身角度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已经凸显,从长三角地区的人口结构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少年人口偏少,比例不断下降。

假设将60岁以下人口平均分成4部分,每15岁为一个年龄段每部分应该有总人口的15%才平均,长三角地区0—14岁得人口都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将不断恶化。

如果在不转变产业结构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使我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威胁,产业结构转型刻不容缓。

4.从政府政策角度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个时效大约为20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实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青少年人口比重陡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就形成了我们国家今天的人口结构:

青少年人口比重偏小,中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等。

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曾在上世纪50年代就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多力量大”的口号提出了反对意见,三十年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意见的正确性,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得政府意识到了危机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就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此政策在90年代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同时,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

人口老龄化,新生代人口比例过小,人力资源优势丧失,对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危机,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机遇。

(五)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人力资源优势的丧失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的影响非常明显,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较早依靠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

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下表是2010年底长三角地区各省份需要的就业人口情况:

就业人员(万人)

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上海

36.3

347.4

540.9

3.9

37.6

58.5

江苏

883.3

2141.9

1706.5

18.7

45.3

36.1

浙江

633.9

1914.0

1441.3

15.9

48.0

36.1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就业人口逐渐在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二产业所需就业人口平均仍然占43.63%,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一个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的地区。

在我国人口逐渐趋于老龄化的情况下,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制造业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得不到满足。

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出现了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矛盾:

一方面,制造业本来就属于利润较低的行业,生产者不愿意付更高的工资雇佣工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上涨很快,工人也不能接受过低的工资。

这就使得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危机,在此情况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四、人力资源优势丧失的情况下如何调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部门内部调整

人力资源优势的不断丧失,在农业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发展新型农业,同时为第二、三产业节约更多的劳动力。

从第二产业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推动的,这一现象到今天也没有太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