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8368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docx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分”这一概念解释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分”得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得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分"得所有特征。

 

 首先来瞧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得统计办法。

显然教材选用这样得统计材料与这样得统计图,目得有以下三点。

其一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就在我们身边。

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就是怎么得来得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得思想得到求“平均数”得方法。

这样得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得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得含义、经历得到“平均数”得过程。

 

 再瞧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与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得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

我们不难瞧出教材就是通过两个学生得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得大小会受到数据得影响,但就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

其核心就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得反映一组数据得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得意义与作用。

 

 最后瞧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市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得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得认真冲突,激起思维得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得知识与经验得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得学生来说,要从统计得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得意义存在一定得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得统计意识比较薄弱,她们得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得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得统计意识与一定得生活经验,而正就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得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得理解。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得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得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得特点,能根据收集得数据在提供得样图中完成相应得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瞧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得信息提出简单得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判断。

4、培养学生得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得意义与求平均数得方法。

2、能根据提供得数据完成相应得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得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得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得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得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得多样性。

6、体会统计得意义与作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

(1)(教材90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得意义与求平均数得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得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瞧待问题,同时学会与她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得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求平均数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得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一想,要怎样分?

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

平均数

(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得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得统计图。

提问:

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她们收集得瓶子一样多吗?

想一想:

如果要求她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就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4+12+11+15)÷4

=52÷4

=13

3、教师小结;

 13就就是4个数得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

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她们收集得矿泉水瓶得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想一想:

为什么会就是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得学习活动,您有什么收获?

5、作业:

  练习二十二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

平均数(教材第90、第91页得内容及第93页练习二十二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得含义,初步学会简单得求平均数得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

     学上得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得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得作用,理解数学与生

    活得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得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得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

  索数学规律得兴趣,积累积极得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

   掌握求平均数得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得实际意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得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得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得实际问

 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师:

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就是90分,您猜猜这个班得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

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

班级平均分就是马莉莉得实际分数吗?

如果不就是,您知道“班级平均分就是90分”就是什么意思吗?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就是平均数呢?

怎样求平均数呢?

(板书:

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1、平均数得意义与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

读情境图,您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

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与15个塑料瓶。

 

生2:

所解答得问题就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

您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得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就是把收集到得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

也就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得转移给数量较少得,最后达成每人收集得个数同样多。

 

师:

您能理解“同样多”就是什么意思吗?

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

您就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得?

 

生:

通过“移多补少”得方法,达到每人收集得个数同样多。

 师:

每人收集得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

每人收集得个数同样多就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得塑料瓶得个数. 

师:

像这样,通过把多得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得,使得每个人得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得这个相等得数叫做这几个数得平均数。

 

师:

还有其她方法吗?

 

生:

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得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得塑料瓶得个数。

 师:

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

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得求法?

 

生: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

这种求平均数得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得意义与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与统计表) 

师:

读图表,您能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

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与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

所求得问题就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

“哪个队成绩好?

”就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

如果比较两队得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得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得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

您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与每队得平均成绩之间得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每队得总成绩除以每队得总人数等于每队得平均成绩

 

师:

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

女生队得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

通过上面得学习,您有哪些收获?

 

生1:

把多得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得,使得每个人得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

用先合后分计算得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

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得平均数来比较。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

通过本课学习,您有哪些收获?

 生1:

可以利用移多补少法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得方法来求平均数。

 

生2:

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得能力. 

生3:

我知道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得总体情况。

5、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

(2)(教材91—92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得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得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得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

那么男生队与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

结果就是否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

今天,我们就来瞧瞧如何比较才公平。

板书课题:

平均数

(2)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并读题,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不就是哪个队踢毽子得总个数多就成绩好?

如果就是,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

在人数相同得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8+20+19+19)÷4

       =76÷4

        =19

    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3、巩固练习:

  92页做一做。

4、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得学习,您有什么新得收获吗?

5、作业:

    练习二十二4—6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2)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9+15+16+20+15)÷5=17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

(18+20+19+19)÷4=19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97页得内容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

  1、经历将两个相关联得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得过程,认识横向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得绘制方法,感受图例得作用。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过程,在描述与分析数据得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得判断与决策。

 

  3、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得调查,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得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得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得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地数据、 

教学难点:

 能瞧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得分析与预测。

教具学具 :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境图与统计表) 师:

读统计表,说说您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

1980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某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与58万、54万、49万、43万。

 

师:

根据统计表给出得数据,您能分别完成城镇与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得“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您得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

您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 

 师:

在补充上面得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注意横轴上得年份与纵轴上得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

自己把“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

补充了上面得两幅条形统计图,您发现了什么?

 

生:

条形统计图就是用不同长度得直条表示数量得多少。

 师:

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您们所说得这些信息呢?

 

生:

如果把上面得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得就就是这幅统计图得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您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

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得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

上面得这幅统计图就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

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就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

        

生3: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

 

生4:

间隔要均匀。

 

师:

根据上面得统计图,您能回答下面得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只需要瞧颜色就是“”得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2010年城镇人口最多,就是46万,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就是21万。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只需要瞧颜色就是“”得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1980年乡村人口最多,就是58万,2010年乡村人口最少,就是43万。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与最少,需要分别计算出每年得城乡人口总数,再比较. 

1980年:

21+58=79(万)  1990年:

27+54=81(万) 2000年:

35+49=4(万)   2010年:

46+43=89(万) 79<81<84<89 

所以,1980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少,2010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4)您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通过观察、对比与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得横轴与纵轴得表示年份与数量得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您发现了什么?

 

生:

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

您能把上面得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得方法与步骤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得就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

通过上面得学习,您有哪些收获?

 

生1:

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得多少,画成长短不同得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得顺序排列起来. 

生2:

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得变化情况,不同得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得变化情况。

 

生3: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得名称、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得意义;定好单位长度与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得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

通过学习本课,您有哪些收获?

 

生1:

我知道了统计表与统计图可以相互转化,这体现了数学得“转化”思想。

 

生2:

我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得作用. 

生3:

复式统计图有横向与纵向之分,这也体现了同一数学知识得两种不同得表现形式. 

生4:

我能根据复式条形图中得有关数据作简单得分析、判断与预测。

 

5、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步内容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95-96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得特点,能根据收集得数据在提供

   得样图中完成相应得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瞧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得信息提出简单得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判

  断。

 3、培养学生得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得数据完成相应得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得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您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得复式统计表。

师:

您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

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

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

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

标题;纵轴:

代表人数,单位:

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

表示年份,年份上得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得条形图与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得画法师:

您们会画吗?

请大家把城镇人口得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得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师:

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两种量.请您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

在比较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

 

师:

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

我们刚才完成得城镇与乡村得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

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

老师这里也将她们合起来画了一张,您们瞧瞧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与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得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得重要性。

板书:

图例

出示完成得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

复式条形统计图  

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得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得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得比较、。

(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 根据绘制好得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哪年最少?

(4)您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与上边得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您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3、巩固练习:

     97页做一做。

4、课堂小结:

   谈谈您得学习收获?

5、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1—3题。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教材101-10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得重要性、

  2、会用专家得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

 谱、

 3、培养学生从繁杂得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得能力、

 4、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得重要性,养成良好得饮食习惯.

 5、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

   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得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得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轻松导入

师:

(1)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得菜肴图片想与大家一起来欣赏。

(广播教学)

 (2)这些菜中您都喜欢吃些什么?

(3)您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4)您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您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探究新知

(一)分析菜谱

1、到模拟得叮叮餐厅里瞧瞧新推出得菜谱,教师介绍热量、脂肪、蛋白质得作用。

(系统广播)

2、让学生说说这些菜中,都喜欢吃些什么菜?

3、这些菜都可以进行如何分类?

(肉类与青菜类)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特别强调:

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

2、点完三种菜后,让学生汇报所选菜式及相关得数据.比一比谁得菜式热量总与最低、谁得脂肪总与最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学生学习得热情十分高涨,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得喜好,纷纷点出自己所喜欢得

(2)通过热烈得汇报,菜式热量得总与一个比一个低,脂肪总与一个却比一个高、

(三)对比专家建议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

(系统广播)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与“不超过”得具体含义。

3、让学生观瞧长期热量不足与脂肪过多而导致得图片。

4、让学生用专家得建议对比自己得菜式,谈谈自己得菜式就是否科学、合理。

并找出不合理得理由。

(1)学生阅读并汇报:

10岁左右得儿童从每餐午餐获取得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板书)

(2)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对“不低于"与“不超过”理解。

(3)学生惊讶地发现纯粹根据自己得喜好所点得菜,与饮食专家得建议有冲突。

(4)通过学习专家得建议,了解热量与脂肪得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人体对热量与脂肪得需求并不就是越多越好.

(5)理解不低于”与“不超过”就是本节课得难点,让学生充分表述与理解,为后面得活动打下基础。

(6)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