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8425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力 单元自测 易错题.docx

初中物理力单元自测易错题

我们平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等,实质上就是(  )

A、弹力

B、重力

C、摩擦力

D、合力

考点:

弹力.

分析: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解答:

解:

压力是弹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挤压形变而产生的力,物体间需要相互接触;

支持力和压力是相互作用力,也是由于物体相互挤压产生的,也是弹力.

故选A

在下图中,A、B两球相互间一定有弹力作用的图是(  )

A、

B、

C、

D、

考点:

弹力.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即可做出选择.

解答:

解:

弹力的产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由图可知:

A、C中两个小球都相互接触,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挤压的作用,也就不能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不能产生弹力.

D无法确定两个小球之间到底有没有挤压作用,所以也就无法确定有没有弹力.

B中,两个小球所受的重力与绳子的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所以这两个小球都受到了对方的合力作用,从而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

故选B.

讨论一下:

物体发生形变,是否就一定产生弹力?

哪种形变才会产生弹力?

考点:

弹力.

专题:

简答题.

分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要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解答:

解:

物体发生形变不一定能产生弹力,比如折断的木棒,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比如被拉长的弹簧.

小东学习了弹力后,回想在用一把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他发现拨动钢尺用力越大,钢尺的形变越大,钢尺振幅越大(如图),他猜想物体的弹力大小可能与钢尺的形变大小有关.

(1)请你再提出一个猜想:

物体的弹力大小可能还与

物体长度

物体长度

有关.

(2)针对上述猜想,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考点:

弹力.

专题:

实验探究题;答案开放型;设计与制作题.

分析:

大胆的猜想在物理实验中很重要,猜想只要与题目有关都可以.同时根据猜想考虑相关因素合理的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实验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同时具有代表性.

解答:

解:

(1)物体长度或者物体材料等(答出其中一种只要合理即可)(2分)

(2)控制变量(1分);操作合理(2分);分析有理(1分)

实验方法如下: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正方体物块,分别取三把长度相同的塑料尺,钢尺,木尺.

1.把塑料尺放在距物块一定距离处,使塑料尺发生一定的形变,释放后正好打在物块上,测出物块滑动的距离.

2.把刚尺放在距物块一定距离处,使刚尺发生一定的形变,释放后正好打在物块上,测出物块滑动的距离.

3.把木尺放在距物块一定距离处,使木尺发生一定的形变,释放后正好打在物块上,测出物块滑动的距离.

物块滑动距离越远,说明在形变相同时,该尺产生的弹力越大.

某一弹簧不挂物体时,长度为12cm,受2N的拉力时,长度为14cm,此时弹簧伸长了2cm2cm.若受6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6cm6cm,此时弹簧长度为18cm18cm.

考点:

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

分析:

弹簧称的弹力与弹簧称的形变量成正比,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解答:

解:

当拉力为2N时,弹簧长度为14cm,原长为12cm,所以伸长了2cm;

若受6N的拉力时,弹簧伸长应该为6cm,此时的长度就为12cm+6cm=18cm;

故答案为:

2cm,6cm,18cm.

 

一个弹簧长200mm,下端挂5N物体时长250mm,挂2N的物体时,弹簧伸长2020mm,当弹簧长245mm时,弹簧受到的拉力是4.54.5N.

考点:

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分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分清弹簧的三个长度:

一个是弹簧原长L0,另一个是弹簧现在的长度L,最后一个是弹簧伸长的长度△L.三者的关系是△L=L-L0;△L与外力成正比,即△L1△L2=F1F2

根据比例关系求得弹簧的伸长及弹簧受到的拉力.

解答:

解:

(1)由题知:

L0=200mm;L1=250mm;  F1=5N;  F2=2N;

则:

△L1=L1-L0=250mm-200mm=50mm.

由△L1△L2=F1F2;

代入数值得:

50mm△L2=5N2N.

故答案为:

△L2=20mm.

(2)当L2=245mm时,△L3=245mm-200mm=45mm;

由题知:

△L1△L3=F1F3.

代入数值得:

50mm45mm=5NF3.

故答案为:

F3=4.5N.

如图所示,我们用手拉弹簧,它就会伸长;用手压弹簧,它就会缩短.针对影响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因素,请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

(1)猜想:

(2)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

考点:

物理学方法;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

实验探究题;设计与制作题.

分析:

用手拉弹簧,它就会伸长;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用手压弹簧,它就会缩短,弹簧的缩短量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猜想时,应针对影响弹簧伸长或缩短的因素----拉力或压力来猜想.

解答:

解:

(1)用手拉弹簧,它就会伸长,没有拉力,弹簧不伸长,所以猜想:

弹簧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有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大;

用手压弹簧,它就会缩短,没有压力,弹簧不缩短,所以猜想:

弹簧缩短与受到的压力有关,或弹簧受到的压力越大,弹簧缩短的长度就越大.

答:

猜想是: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有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大;

或弹簧的缩短量与受到的压力有关,或弹簧受到的压力越大,弹簧缩短的长度就越大.

(2)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应重点测出力的大小和在力的作用下弹簧长度的变化量;

故实验方案是:

方法一:

①把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直尺测出弹簧原长L0;

②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记下钩码重G1,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L1,得到伸长量△L1=(L1-L0);

③增加挂下面的钩码数量,记下这时钩码重G2,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L2,得到△L2=(L2-L0);

④比较△G=G2-G1与△L=△L2-△L1,即可验证猜想.

方法二:

①把弹簧竖放在水平桌面上(固定),用直尺测出弹簧原长L0;

②在弹簧上面加压砝码,记下砝码重G1,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L1,得到缩短量△L1=(L1-L0);

③增加砝码的数量,记下这时砝码重G2: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L2,得到缩短量△L2=(L2-L0);

④比较△G=G2-G1与△L=△L2-△L1,即可验证猜想.

拉弯的弓将箭射出去,撞在网球拍上的网球被弹回去,压弯的跳板将跳水运动员弹起

(1)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事例

打篮球时,篮球会从地面弹起

打篮球时,篮球会从地面弹起

(2)这些事例涉及到的共同物理知识是

弹力或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弹力或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3)小明看到跳水运动员被跳板高高弹起,思考“弹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猜想二:

弹力的大小与长度有关,请你提出猜想三:

弹力的大小与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厚度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厚度

有关.

(4)小明找来钢锯片、弹簧测力计、台钳来验证猜想一,用同一钢锯片按下图从左到右顺序做的三次实验(将钢锯片夹在台钳内,钢锯片形变量用末端侧移量x表示,钢锯片长度用L 表示)

请对小明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该同学没有控制钢锯片的长度相同

该同学没有控制钢锯片的长度相同

(5)小明又正确探究了弹力与钢锯片长度的关系,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形变量x/cm

长度L/cm

弹力F/N

1

2

15

0.48

2

2

20

0.22

3

2

25

0.12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钢锯片在形变量相同时,弹力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钢锯片在形变量相同时,弹力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考点:

弹力;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

实验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1)这三个事例都有一个类似之处: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蹦床运动员从高处落下又被弹起;打篮球时,篮球会从地面弹起等;

(2)这些事例涉及到的共同物理知识:

物体都是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弹力;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3)跳板除了有长度不同之外,还有厚度不同,材料不同;

(4)用控制变法做实验时,要研究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是否有关,必须控制其他因素都相同;

(5)用控制变量法去分析.在表格中,形变量是相同的,但长度不同,结果弹力也不同,说明弹力与长度有关.

解答:

解:

(1)这三个事例都是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发生了弹性形变,从而产生了弹力,弹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类似的事例还有:

打篮球时,篮球会从地面弹起;

(2)涉及到的共同的物理知识是:

都产生了弹力,都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3)弹力大小除了与形变量和长度有关以外,还可能与材料、厚度有关;

(4)要探究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必须控制钢锯片的长度相同;而该同学没有控制钢锯片的长度相同;

(5)在形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当长度不同时,弹力大小也不同,弹力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故答案为:

(1)拉弯的弓将箭射出去,

(2)弹力或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厚度,(4)该同学没有控制钢锯片的长度相同,(5)钢锯片在形变量相同时,弹力随长度的增大而减小

 

为了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的关系“.所用的器材是”一个铁架台、一根一端有钩的弹簧(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4N)、重力是0.5N的钩码若干.

(1)该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刻度尺

刻度尺

(2)记录的实验数据见下表.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弹簧的伸长△L与拉力F的关系图象.弹簧原长L0=2.00cm

(3)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4)图是该实验所用的弹簧,如果用这根弹簧自制弹簧测力计,则测力计的指针应安装在

b

b

点.

考点:

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

作图题;探究题.

分析: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指针的位置.

解答:

解:

弹簧的长度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出来.

弹簧伸长必须是在弹性形变范围内.

根据表格数据可得,当拉力为0.5N时,弹簧伸长量为1.0cm,此时弹簧的总长度为3.00cm.

弹簧伸长,指针的位置向下移动,所以指针应该安装在b点.

故答案为:

(1)刻度尺

(2)

(3)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4)b.

(2005•无锡)科学研究表明:

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现有一金属杆L,长为4m,横截面积为0.8cm2,实际使用时要求金属杆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0.4cm.由于直接对这一金属杆测试有困难,故选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时样品所受的拉力始终为1200N,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长度L(m)

横截面积S(C㎡)

伸长△L(cm)

1

0.05

0.16

2

0.05

0.32

1

0.10

0.08

4

0.10

0.32

4

0.20

0.16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样品进行测试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这样设计有何优点?

(2)分析样品测试数据可知,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什么因素有关?

(3)金属杆L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为多少?

考点:

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

信息给予题;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分析:

(1)由于实际使用时要求金属杆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0.4cm,这个变化是很微小的,用眼睛几乎看不出来,但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将金属杆伸长的长度放大,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便于观察.

(2)分析样品测试数据,观察在金属杆的长度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跟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在金属杆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跟金属杆的长度是否有关,然后得出结论;

(3)要求金属杆L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可利用“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一规律建立等式,设未知量,联立方程;

解答:

解:

(1)可以将金属杆伸长的长度放大(将微小形变放大),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2)分析样品测试数据,比较第一、三栏或第四、五栏可得出:

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有关,在金属杆的长度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与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比较第一、二栏或第三、四栏可得出:

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金属杆的长度有关,在金属杆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与金属杆的长度成正比;

从而得出,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金属杆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3)根据题意,金属杆受到拉力会伸长,在一定范围内,金属杆的伸长与它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并且金属杆伸长的长度还跟金属杆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杆伸长的长度与金属杆的长度成正比,与金属杆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因此可设:

△L=KFLS将金属杆L的参数和试题表格中的一组数据代入表达式可得:

(1)式0.4cm=kF×4m0.8cm2;

(2)式0.16cm=k12000N×1m0.05cm2;

然后由

(1)

(2)可得:

0.4cm0.16cm=F×4m×0.05cm21200N×1m×0.8cm2;

解得:

F=12000N;

答:

金属杆L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000N.

现在给你一根橡皮筋、一盒0.5N的钩码,如图所示.请问你能对一只弹簧测力计进行怎样的改进?

请找到一个可改进之处,并写出你的改进办法和改进后的使用方法.注意:

不能自己添加器材.

考点:

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专题:

简答题.

分析: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通过增加橡皮筋,来增大弹簧伸长的范围,使量程变大.

解答:

解:

将橡皮筋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起到增大量程的作用.

可改进之处:

增大测力计的量程.

改进方法:

在拉直的情况下,将橡皮筋两端分别系在测力计的小环和挂钩上,在挂钩上先后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来给测力计重新标上刻度,这样即可增大量程.使用方法:

将力作用在挂钩上,从新刻度盘上读数.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弹簧测力计,弹簧越长其测量范围越大

B、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体现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C、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平行

D、人们无法设计出测压力大小的弹簧测力计

考点:

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

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使用与读数: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如果不在零点要调零

②用手拉几下看看测力计的外壳与弹簧是否发生摩擦

③注意测力计拉力的方向要和弹簧的伸长在一条直线上

④弹簧测力计不能超出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

解答:

解:

A、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弹簧的长短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B、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就表示了测力计的精确程度.

C、读数时,视线要与测力计的刻度面垂直.

D、弹簧受压力时,弹簧也会发生弹性形变,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制成测力计.

故选B.

甲、乙两同学各用10N的拉力在水平方向上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10N

B、20N

C、0N

D、无法判断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钩子上的受力的大小.

解答:

解:

虽然两同时用10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但读数为钩子上的受力的大小,为10N.

故选A.

使用弹簧秤测量之前,如果零点没有校正,指针指在零点的上方,则测量力的大小的读数比真实值将(  )

A、偏大

B、不变

C、偏小

D、无法确定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调零一般方法是通过移动指针来调零;再用手轻轻抖动挂钩,确保与外壳无摩擦;并用标准砝码来检查示数是否准确.

解答:

解: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受力越大,伸长越长.使用弹簧秤测量之前,如果零点没有校正,指针指在零点的上方,则测量力的大小的读数比真实值将变小.

故选C.

使用测力计测力的过程中,有如下的操作:

①轻轻来回拉动挂钩两次;

②把待测的力加在挂钩上;

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④调整测力计指针的位置;

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以上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

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①②⑤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记忆.对测力计的使用要做到会选量程、会调零、会测量、会读数等.

解答:

解: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是要做的以下几点:

(1)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不能超量程测量(会损坏弹簧测力计),又不要量程过大(容易增大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2)使用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没有指在零位置就需要调零.调零一般方法是通过移动指针来调零;再用手轻轻抖动挂钩,确保与外壳无摩擦.

(3)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一致.

(4)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5)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

由以上使用方法可知:

选项A、B、C都不正确.

故选D.

一把自重1N的弹簧测力计,用来称一个4N的物体,如果把弹簧测力计颠倒过来,把物体挂在提环上,用手提它的挂钩,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

A、1N

B、3N

C、4N

D、5N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挂钩受力的大小;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不会为零,因为弹簧由于自身的重力就会伸长而显示自身的重力.

解答:

解:

当将弹簧倒置过来后本身就有示数为1N,把物体挂在提环上也就是再加上物体的重力4N,所以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5N;

故选D.

如图所示装置中,物块甲重5N,物块乙重3N,甲、乙两物块保持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自重,滑轮与细绳之间无摩擦,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N

B、甲物块受到合力为零

C、甲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为2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力的合成与应用.

专题:

学科综合题.

分析:

弹簧测力计读数时,多数都是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下使用的,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受到的这两个力;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合力就是零;

通过分析甲的受力情况和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得出甲对地面的压力.

解答:

解:

A、乙由于自身的重力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向左的3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就是一对平衡力,所以甲也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3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这个力,等于3N;

B、物体甲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的绳子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自身的重力就是平衡力,平衡力的合力为0;

C、甲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所以支持力等于重力和拉力的差值等于5N-3N=2N.支持力和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压力等于2N;

D、由A知: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

故选A

如图,一个轻质弹簧秤,两端通过定滑轮悬挂质量均为100g的重物A和B,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0.98

0.98

_N,弹簧秤受到的合力为

0

0

_N.

考点:

弹簧测力计在力的相互性方面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应用.

分析:

首先计算出重物的重力,再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回答测力计的示数,最后根据受力分析求出合力.

解答:

解:

重物的重力G=mg=0.1kg×9.8N/kg=0.98N;

弹簧秤两端用绳子绕过定滑轮各挂重为0.98N的物体,其两端各受0.98N的拉力,弹簧秤指针指示挂钩一侧的拉力大小,即为0.98N;

弹簧秤两侧均受0.98N的拉力,受平衡力,合力为0N.

故答案为:

0.98;0

物体质量是10千克,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12牛水平向右的拉力,若物体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为物重的0.1倍,则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取g=10牛/千克)(  )

A、2牛,方向向左

B、2牛,方向向右

C、22牛,方向向左

D、22牛,方向向右

考点:

力的合成与应用;重力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先利用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才能求物体受到的阻力.

(2)根据力的合成计算合力的大小,即同一直线上反方向二力的合力等于二力之差,即F=F1-F2,方向与较大的分力方向相同.

解答:

解:

物体受到重力G=mg=10kg×10N/kg=100N.

  物体受到阻力f=0.1G=0.1×100N=10N.

在水平向右拉物体,受到的拉力与阻力方向相反,因F>f,合力方向与较大的拉力方向相同,即向右,合力大小为二力之差.

∴F合=F-f=12N-10N=2N.

经计算可知B选项正确.

故选B.

如图所示,弹簧秤的称钩和提环上分别用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A、B两个物体且处于静止状态.A和B的质量都是0.5千克,则弹簧秤的读数为(  )

A、零

B、0.5N

C、4.9N

D、无法确定

考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重力的计算.

分析:

先求出A、B两物体的重力,这也就是两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施加的向左、向右的拉力;

再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来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解答:

解:

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重力也相等,两物体的重力G=mg=0.5kg×9.8N/kg=4.9N;

两物体由于重力对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挂环同时施加了4.9N的力,但弹簧测力计只测其中一个力,就像用弹簧测重力时你只读出了物体的重力而没有手对弹簧的拉力.

故选C.

在物理活动颗上,同学们正以“假如失去…”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是由四位同学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假如失去了摩擦力,任何物体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B、假如失去了重力,天平就不能再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假如导体都失去了电阻,那么所有的用电器都不能正常工作

D、假如电流周围失去了磁场,世界就再不会有起重机在工作

考点:

重力;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动态预测题.

分析:

A、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

B、根据我们对于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原理的了解来作答;

C、区分开单纯发热的用电器和电动机一类用电器;

D、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起重机都是电磁起重机.

解答:

解:

A、失去了摩擦力,物体也不一定就不能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时可能静止的;

B、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就是靠物体由于重力对托盘的压力,没有重力就不能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根据Q=I2Rt可知,电阻为零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不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