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8432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20 曹刿论战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播放古代战争视频)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历史长河中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而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就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今天让我们通过课文《曹刿论战》去探寻鲁国取胜的原因。

在文章中曹刿来论述战争,这节课我们也好比来打一场小小的战役,同学们是士兵,大家将要攻克三座堡垒(即三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投影)。

大家有没有信心攻克它们?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本文选自《左传》,大家对这部书了解吗?

下面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情况。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认读生字(大家都知道,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好。

我先播放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同学们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给文中生字注音。

3.多媒体显示重点生字:

提问学生认读(课文读完了,文中的生字你认识了吗。

老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分两组回答。

(1)曹刿(guì)   

(2)又何间(jiàn)焉   (3)肉食者鄙(bǐ)

(4)弗(fú)敢加也(5)小惠未遍(biàn)(6)小信未孚(fú)

(7)小大之狱(yù)(8)战于长勺(sháo)(9)下视其辙(zhé)

(10)登轼(shì)而望(11)彼竭(jié)我盈(yíng)(12)望其旗靡(mǐ)

(13)夫(fú)战(14)牺牲玉帛(bó)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指导(从语速和语调方面)。

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5.学生迅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标画出重点词语。

(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大致把文章翻译一遍,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把重点词语标画出来,理解它们的意思,时间是五分钟)

6.提问并巩固重点词语(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文言词,有许多是需要我们牢固掌握的,大家知道他们的含义吗)分组回答。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神弗福(赐福,保佑)

再而衰(第二次)

小惠未遍(遍及)

望其旗靡(倒下)

齐人三鼓(击鼓进军)

何以战(凭借)

公与之乘(指代曹刿)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

四、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战前),找出曹刿请见鲁庄公时两人论述战争决定性因素的语句。

并小组讨论这其中反映了曹刿什么战略思想?

然后让两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教师加以点拨:

鲁庄公三次回答,曹刿肯定哪一次回答?

鲁庄公如果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会得到谁的支持?

这反映了曹刿什么战术思想?

这样学生会自然总结出:

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二)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战中),说出作战过程中鲁庄公做出了什么反应(原文回答)?

曹刿又是如何指挥作战的(原文回答)?

学生读后会找出其中语句,加以回答。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两人战场表现。

鲁庄公:

鲁莽草率,急躁冒进。

曹刿:

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三)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战后),思考:

战争结束后,曹刿又是怎样论述的(原文回答)

小组讨论:

这反映了曹刿怎样的战术思想?

学生找出论述的语句后,让其齐读。

然后学生展示回答其讨论的结果,曹刿的战术思想:

抓住时机,谨慎果断

(四)安排学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抢答。

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明确:

曹刿:

1.爱国:

身为一介平民,为国事担忧,参与论战,并报国于疆场。

2.有政治远见。

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民是国家之本。

3.军事才能卓越。

作战中沉着冷静,谨慎果断,善于抓住战机,使鲁军大获全胜。

鲁庄公:

缺点:

1.政治上无能。

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和近臣保护,不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目光短浅。

2.军事上无知。

战场上急于进军,急于求胜,鲁莽草率。

优点:

1.广开言路。

让平民曹刿参与论战,畅所欲言。

2.虚怀若谷,任人唯贤。

面对曹刿的批评和指责。

不急不躁,仍能委以重任。

3.深入实际。

作为一国之君,能深入前线,与将士一起冲锋陷阵,难能可贵。

4.用人不疑。

作战中不收回成命,不干扰作战部署。

5.善于总结经验。

取胜后,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规律。

可见,鲁庄公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不太成熟的明君。

五、拓展延伸

本文是记述了一场古代战争,让学生说出与战争有关的几个成语。

如:

千军万马、单枪匹马、百战百胜、过五关,斩六将、全军覆没、冲锋陷阵、兵荒马乱、按兵不动、临阵脱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刀光剑影、厉兵秣马、师出无名、运筹帷幄、兵不厌诈、枕戈待旦、勇冠三军、短兵相接、兵贵神速、穷兵黩武、摇旗呐喊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

字词及句式等。

3.结合课文,谈谈在新的形势下你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结束语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左传》的一些写法:

如它文字简练生动,剪裁详略得当,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后写作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反思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

我们知道,古代大臣对君主的“谏”,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君如伴虎,“谏”得好,龙颜大悦,采而纳之;“谏”得不好,圣心震怒,罪加几等。

由此可见,“谏”是很讲究一点艺术性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

(板书课题)

二、预习共享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批注。

屏幕显示以下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来。

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g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指出停顿:

今齐地方千里

2.解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包含那些信息吗?

(明确:

“讽”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式委婉的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包含两层意思: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感知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三、细读文本 深入探究

1.“思”之除蔽。

(1)你觉得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

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2)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

(3)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

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

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师:

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对受蒙蔽的过程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

我们需要对邹忌比美这件事进行透彻的分析。

②首先,你认为邹忌长得美吗?

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美。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③邹忌长得美,但他知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所以有些不自信,于是问妻、妾、客:

“吾孰与徐公美?

④妻、妾、客三人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读文本中相关语句)

⑤等到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说自己比徐公美呢?

鉴于此,起疑是邹忌“暮寝而思”首先要“思”的内容。

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这是其次“思”的内容。

经过了深入的思考,邹忌终于得出了结论,文本是怎么说的?

(生答: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带学生一起分析:

妻,偏爱他,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答得非常肯定;妾,由于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自然会说邹忌更美;客,有求于邹忌,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自然也会说邹忌更美。

⑥刚才我们分析的邹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他从妻、妾、客三人相同的回答中看出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利益追求。

这样的思维有助于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

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2.“思”之讽谏。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不是。

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客观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

于是,由此及彼,他想到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他的这种思维是比较思维,也就是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家事和国事有异,但也有相同之处,即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对齐王如同妻妾客对邹忌。

异中求同也就是类比。

追问:

邹忌怎么就想到了国事呢?

(邹忌是一位宰相,他是一个有心的人,从一件生活小事能够联想到国家大事,说明在他的心里装着国事,齐王能有这样一位宰相,他十分幸运。

)邹忌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

因为个人受蒙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受蒙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然而向齐王进谏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类比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

(2)第2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

“王之蔽甚矣”。

3.“思”之验证。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

明确:

齐王回答“善”,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听取邹忌的讽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

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悬赏也分为三等(上赏、中赏、下赏)。

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说明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

(3)臣民是怎样进谏的?

明确:

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也说明“王之蔽甚矣”。

(4)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写齐王纳谏和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

明确:

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类比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

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

四、总结收获

我们应该从邹忌以上的所思中学到些什么呢?

明确:

1.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才会有收获;

3.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4.思考问题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5.忠言也可以顺耳;

6.感情的亲疏远近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评判。

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 出师表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

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

(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

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

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

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

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明确:

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

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

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

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

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

白帝托孤。

刘备:

“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

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

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

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四、人物分析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结束语:

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

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

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

(课件出示:

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教学反思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

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

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三、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

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野兔野鸡旅谷旅葵

泪沾衣裳兵役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比喻、细节描写

送别——依依离情夸张、渲染、留白

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

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