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91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

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二、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简介(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

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7段)

三味书屋:

从“出门向东”到完。

(9~23段) 过渡段:

(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

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

长吟、低唱、弹琴 

色:

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

又酸又甜。

   春景:

桑葚、菜花。

 

夏景:

鸣蝉。

秋景:

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

”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

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

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

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

作者喜爱百草园。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

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拓展延伸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布置作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校园里肯定更是一片欣欣向荣,请以“春回校园”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景物描写,同时运用联想手法,写出人的活动,以展现校园里春的气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掌握“确凿”、“人声鼎沸”、“人迹罕至”等词语。

2.走进文章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文章写人、叙事、绘景的写法。

3.体验一份童真,感受一份童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习对事物的准确描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朝花夕拾》:

原意是早上开的花,到傍晚将它捡起来,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课文,划出重要字词,并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字典,掌握以下词语。

确凿(záo)菜畦(qí)桑葚(shèn)油蛉(línɡ)

斑蝥(máo)攒(cuán)豁(huō)敛(liǎn)

脑髓(suǐ)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书塾(shú)窦(dòu)人声鼎沸(dǐnɡ)

宿儒(rú)倜傥(tìtǎnɡ)蝉蜕(tuì)

二、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三、分析课文

1.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他成长的足迹?

请在文章找出过渡段。

明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

过渡段:

第9段。

(题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交流探究“百草园”

①(学生齐读第1段到第8段)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

“那时确是我心中的乐园”。

(其实这一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板书:

乐园)

②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乐在哪里?

明确: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③泥墙跟一带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A、抓住景物的特点;

B、从不同角度观察;

C、按一定的顺序。

给出示例: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来分析。

“在这个乐园里,我观察到有,它(们),我是从角度描述它们的。

示范:

“在这个乐园里,我发现有菜畦,它是碧绿的,我是从色彩的角度观察的。

④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那他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明确:

有。

首先,他用了一个句式,把这些景物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是按什么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

“不必说------”:

写静物,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

写动物,从高到低;

“单是------就有------”:

先写动物,再写植物。

⑤小结:

作者在这一段中,不仅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而且没有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毫无次序的感觉,可见作者在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方面确有过人之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再去领略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3.百草园显然不只有野草,它更有活泼的大自然(动、植物)生命,构成了“乐园”之第一章;此外,还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

此即“乐园”乐事之二。

请尝试绘声绘色朗读,感受故事的紧张、惊异、神秘、好奇、满足。

4.“雪地捕鸟”更是冬日最大乐事,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领悟其中的兴味。

明确:

捕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期待、紧张!

跑去一看--兴奋,却什么也没有--沮丧!

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呢!

5、课堂小结:

原来,百草园之所以成为“我的乐园”,还因为那里有趣味无穷的“雪地捕鸟”的游戏,还有教“我”游戏的“人”,有见识、有本领的山野的农人。

此为“乐园”之第三乐趣。

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

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6、布置作业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文本中对三味书屋里的人、事、物的描写,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

一、齐读第9段,体会作者感情。

1.畅谈读此段的感受、点评。

明确:

用了表推测语气的“也许”,说明“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之所以对此进行揣测,是为了表现“我”对百草园的深情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

二、交流合作,研读“三味书屋”

1.作者带着离开百草园的惋惜之情来到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里的老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明确:

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总之,他是一位既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对来说单调枯燥一些,但也不乏趣味。

2.为什么这么一个原本其实挺荒芜的百草园所带来的乐趣也比三味书屋来得多得多?

自由--束缚,丰富--枯燥。

3.但是即使在枯燥、束缚的书屋生活中,作者也能找到乐趣,为什么呢?

明确:

儿童的好玩的天性,儿童童真、童趣所在。

①书屋中“读书”的趣味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语气里依然充满了调侃的意味。

接着又将“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和“狗窦大开”的戏谑、“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五上上错”的难解,混在一起,小鲁迅在内的私塾里的这些顽童,实际上是将读书游戏化了,并从中感受到一种乐趣。

以致成年鲁迅回述这段生活时仍然流露出一丝温馨。

最动人的,还是对老师“读书入神”的描写。

这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里的观察、描写也都“入神”了。

(学生品读)

②后园里“偷得”的乐趣

有“折腊梅花”、“寻蝉蜕”和“喂蚂蚁”的乐趣。

但这却是偷的,只能“静悄悄”地玩,而且随时会被老师“大叫”回去。

而且比起在百草园里看“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视野开阔,后园里的天地还是太狭窄了。

③“画画”之乐。

4.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还是倾注了深情的,七年的时光基本上是欢乐的、愉快的。

鲁迅先生丰厚的学养正源于此,可以说,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乐园。

四、课堂小结

童年是美好的,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

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乐景乐闻乐事

三味书屋:

“读书”之乐,“画画”之乐,“后园游戏”之乐充满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我叫XXX。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五四学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一课。

一课时。

本课多媒体只是起到凸显重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特别之处,所以略去不说。

下面我将从设计、过程、反思、效果四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

说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

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

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

完成填空:

“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

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

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

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

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

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

给出第一句:

“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第二方面:

说过程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

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

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

“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

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

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

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

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

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

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

“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

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

“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

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

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

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

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

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

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

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

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

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

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

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第三方面:

说反思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

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

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

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

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简约,并不是简单。

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

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

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第四方面:

说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

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