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9754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一中学1617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临川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卷面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孙健审题人:

许才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几种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④②①③D. ③②④①

2.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

“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

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

”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B.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

C.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

”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

A.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B.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

C.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D.明清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4.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②③④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

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5.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A.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6.“秋季里来荷花香,棉枝长得树一样,棉桃炸开像罗帐,行人见了都赞扬”,这首歌谣体现下面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深化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报告重点强调了()

A.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B.计划经济的重要性

C.市场经济的重要性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8.2016年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北京推进方案。

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D.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交通发展

9.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材料反映()

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商业危机

10.《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提到,大城市人口中的工人所占比重日益增强,工人中的女工、童工人数所占比重加大,城市工人中的爱尔兰人所占比例增加,以及工人中患热病、肺结核等疾病的人愈来愈多等等。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B.劳动力缺乏,工人境遇悲惨

C.工人散漫懒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D.蒸汽动力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

11.由于更换新技术设备需要巨大成本,英国工业家宁愿继续使用蒸汽机等已有设备。

英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只需要简单掠夺殖民地经济就足以获得巨大利润,使得英国人对改进生产技术缺乏动力。

此时英国科技领域的守旧思想也比较严重,固守已有的科技成果,许多新发明的推广阻力重重(例如电灯就由于煤气行业垄断势力的抵制而迟迟不得推广)。

以下有关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英国人相对保守,未能与时俱进B.大量殖民地存在转移了资金

C.英国经济全面落后于美德D.英国国内劳动力的成本更高

12.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

“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忘。

”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B.帮助企业恢复生产

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

13.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

“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

”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

C.鼓吹地方实行自治D.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1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1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英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列不属于材料反映内容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B.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C.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D.有利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6.2016年6月23号,英国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盟。

这一现象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D.欧洲经济形势乐观

17.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于2016年1月16日在北京宣告开业,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它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亚投行的设立()

A.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B.使美欧的盟友关系飘忽不定

C.拖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D.导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18.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把握“礼”,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19.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

“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

……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

……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20.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

21.顾炎武曾说: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22.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23.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4.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

A.《红楼梦》B.《水浒传》C.《三国演义》D.《西游记》

25.“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下列中华民族对近代西方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是()

A.四大发明B.天文历法C.唐诗宋词D.中医

二、材料题。

(共3题,26题17分,27题20分,28题13分,总共50分。

26.(17分)2016年G20峰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中国杭州召开。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

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大业六年(610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

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唐代,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到唐开元(713~741年)中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成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

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材料二:

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场圈。

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衙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

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

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

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

……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

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纷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续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杭州,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

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巷地.目前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童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赛事将在杭州举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杭州城市崛起的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末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原因。

(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6分)

 

27.(20分)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

“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能够得以“能够拄着拐杖走动”的措施。

(4分)并分析这一政策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

(4分)并概括这一政策的特点(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

(2分)简要指出中国在城市领域改革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分)

 

(4)从上述三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

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

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

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

(1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分)

 

 

临川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17分)

 

27题(20分)

 

28题(13分)

 

临川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C

D

D

C

A

A

D

B

B

C

B

D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A

A

D

B

A

C

D

A

A

26.(17分)

(1)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杭州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

(3分)

(2)特征: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中心城市带动商业市镇兴起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域分工明显。

(4分,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3)原因:

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列强在中国开工厂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马关条约》增开杭州商埠。

(4分)

(4)原因:

政治:

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民族独立;国家重视对杭州的政策扶植;杭州重视文化名城建设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经济: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

历史:

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交通便利。

(6分,从三个角度回答)

27.(20分)

(1)措施:

新经济政策:

①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办小企业,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允许自由贸易;④实行按劳分配。

(4点4分)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分)

(2)措施:

罗斯福新政:

①整顿银行,恢复信誉;②调整工业,加强计划;③调整农业,补贴农民;④以工代赈。

(4点4分)

特点: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2分)

(3)原有不完美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分)

体现:

80年代,国有企业管理以政府间接管理、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答出任意2点即4分)

(4)启示:

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并适时调整;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别不同社会制度本质的依据;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答出任意2点即2分)

28.(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