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9785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三门峡市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在整理地理学习笔记时,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地球仪(   )

A.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 看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C. 精确测量出山地的海拔                                       

D. 直接读出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

【答案】A

【解析】【分析】解:

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通过地球仪看到这个过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无法精准测量山地的海拔,无法直接读岀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

故答案为:

A

【点评】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研究地球,在地球仪上有经纬网,以及假想的地轴。

2.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景区(   )

A.流水潺潺,奇峰耸立

B.青山飞瀑,云雾缭绕

C.山林茂密,空气清新

D.湖光山色,翠竹参天

(2)若估算景区实际面积,需在图中增加(   )

A.图例

B.比例尺

C.指向标

D.注记

(3)图示区域若发展农业,可(   )

A.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大力砍伐树木,发展林业

C.开挖人工湖,增加水产养殖

D.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

【答案】

(1)C

(2)B

(3)D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图中景区的等高距为25米,该处最高海拔300~325米之间,为丘陵;该风景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热量充足,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图示内没有奇峰,没有高山和湖泊。

故答案为: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2)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就是注记,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若估算景区实际面积,需在图中增加比例尺。

故答案为:

B。

(3)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该区域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如果滥伐森林、修建梯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从题干得知,该区域为南岭以南某区域,地处我国南方地区丘陵地区,应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

故答案为:

D。

【点评】

(1)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

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丘陵交错分布。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有小部分热带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气候、海拔差距极大,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

从地形条件来看,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低山丘陵地带可发展果林业,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可发展养殖业。

3.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词中描写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上图中(   )

A.①位置前后

B.②节气前后

C.③日期前后

D.④位置前后

(2)该日期前后,北京(   )

A.万条垂下绿丝绦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

(1)D

(2)A

【解析】【分析】

(1)词中描述的节气是春分日,读图可得,④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故D正确。

故答案为:

D。

(2)春分日期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派生机,A符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描述的是初夏;“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冬季。

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在野外宿营,一般不能选择图中①处的主要原因( )

A. 位于陡崖,地形坡度大                                       

B. 位于山脊,风力强大

C. 位于鞍部,地形复杂                                           

D. 位于河谷,山势陡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

(2)图中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

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1)D

(2)A

【解析】【分析】

(1)从图中可知,①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是山谷,山势陡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大,不适合野外宿营;D符合题意。

(2)受地形条件影响,山谷中,修公路应避开陡坡,沿等高线修建,图中甲是沿等高线修建,虽然路途远,但是坡度小,安全,施工难度低;A符合题意。

【点评】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限制较少,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则主要是少占耕地,可以以高架路的形式减少对耕地的侵占;山地地区对交通线路修建限制较大,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陡坡上呈之字形修建,可以减小车辆爬坡难度。

5.地球的形状是(   )

A. 正球体                               

B. 不规则球体                               

C. 圆形                               

D. 椭圆形

【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

B。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6.读“图甲东半球某日太阳光光照”及“图乙地球公转示意”,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120°E,23.5°N)

B.C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按照时区的划分,B点的时刻比A点早

D.图甲所表示的日期与图乙中的位置③相同

(2)如图甲所示时期,有关下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俄罗斯正处于一年中寒冷的时期

B.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水位上涨,水量增多

C.中南半岛上盛行东北季风,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D.巴西高原上草木生长茂盛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图甲中各条经线上都没有标注度数,无法判断A点的经度数,故A错误;C点和B点不在同一条纬线上,C点不在B点的正西方向,而是在B点的西北方向,故B错误;A点和B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在时间上是相同的,故C错误;图甲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与图乙中的位置③相同,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D。

(2)读图可知,甲图显示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北半球的俄罗斯处于冬季;故A正确。

美国位于北半球,此时美国处于冬季,该时期降水少,密西西比河水位不会上涨,水量增多;故B错误。

此时中南半岛上盛行东北季风,处于旱季;故C正确。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上此时处于雨季,草木生长茂盛;故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

B。

【点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7.下图中①、②、③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简图。

下列排序最符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是(  )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答案】D

【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着直觉认为“天圆地方”;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中期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

D。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8.地球自转形成了(  )

A. 四季的变化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昼夜的更替                   D. 地球上的五带

【答案】C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故答案为:

C。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   )

A.①地-在山顶俯瞰泰陵

B.②地-在山谷观察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C.③地-在鞍部观赏全景

D.④地-在陡崖可开展极限攀岩运动项目

(2)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3)影响图中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气候

B.河流、交通

C.地形、河流

D.气候、河流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

①地等高线凸向数值高处为山谷,不是山顶,故A错误;

②地位于山谷,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故B正确;

③地不是两个闭合的等高线中间部位不是鞍部,故C错误;

④地等高线没有重合在一起不是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2)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0米,甲地海拔大于350米小于400米,泰陵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因此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大于150米小于250米。

故答案为:

D。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在山区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平的丘陵、平原和河流沿岸地区,所以影响图示区域聚落分布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

故答案为:

C。

【点评】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

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

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3)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0.读我国东南地区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综合考虑道路的长度和坡度,图中较适合老年人登山的线路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中公路选线的特点是(    )

A. 通往主峰                 

B. 多沿山谷穿行                 

C. 多与等高线平行                 

D. 多与聚落相聚较远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

(1)读图分析可知:

步道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长度适中,适合老年人登山;故B正确。

故答案为:

B。

(2)读图分析可知:

公路选线的特点是连接聚落,多与等高线平行,地面坡度小,避开陡坡。

故答案为:

C。

【点评】

(1)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2)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修建的限制较少,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修建的原则主要是少占耕地,可以以高架路的形式减少对耕地的侵占;山地地区对交通线路修建限制较大,一般沿等高线修建,陡坡上呈之字形修建,可以减小车辆爬坡难度。

11.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是(   )

①地球的自转②黄河是外流河③地球的形状④地球的公转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反映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也说明了黄河是外流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故答案为:

A

【点评】

(1)考查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认识过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到现在的卫星地球,对地球认识过程不断深入。

地球赤道周长最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周期:

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12.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

A. 自西南向东北                                    

B. 自东北向西南

(2)甲村庄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图分析其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交通便利

④水源充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该图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但没有给出经纬网或指向标,只能采用一般定向法来判断方向。

根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可以判断出河流干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流,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

B。

(2)读图可知,甲村庄位于河流沿岸和公路沿岸,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有利于甲村庄的规模不断扩大;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①一般方法,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②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箭头指的方向为北方;③带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来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3.读全球部分区域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66.5°S,90°E                B. 66.5° N,90°W                C. 66.5°N,90°E                D. 66.5°S,90°W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B. ②点位于东半球      

C. ③点有极夜现象      

D. 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③所在的纬线是60°S,①所在的纬线是66.5°S,②所在的纬线是80°S,排除BC两项;根据从0°经线往东是东经,往西是西经,读图可知,①是西经,②③是东经。

由此确定,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66.5°S,90°W。

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2)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①点66.5°S位于高纬度地区,A错误;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②点位于135°E,东半球,B正确;③点位于极圈以外,没有极夜现象,C错误;依据距离极点的远近判断相对南北方向,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相对东西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南方向,D错误。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

B。

【点评】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14. 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 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C. 农民们正欢欢喜喜收割小麦

D. 正午时分,旗杆影子在阳光下消失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农民节当天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是运行在公转轨道上的丙处,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北半球各地开始进入秋季,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

C。

(2)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这一天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几乎相同;进入秋季,气温开始降低,开始变凉;威海种植的是冬小麦,已经在6月-7月收割完了小麦;威海位于北温带,没有阳光直射,所以正午时分旗杆影子不会在阳光下消失,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因为地球的公转时,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所以太阳直射的地方不同,导致各地出现不一样的季节和不一样的昼夜长短,就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15.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古代称堪舆术,将天文、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内容引进选择城址、构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四川阆中古城被称作“风水第一城”,旅游业发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阆中古城所属地形区是(  )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云贵高原                          

D. 柴达木盆地

(2)阆中古城濒临河流所属水系是(  )

A. 长江水系                           

B. 黄河水系                           

C. 珠江水系                           

D. 淮河水系

(3)从传统风水学说来看,阆中古城是一个风水宝地。

据图分析,阆中古城城址选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三面环水②北面靠山③矿产丰富④地势平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1)A

(2)A

(3)C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阆中古城所属地形区是四川盆地。

阆中古城地处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