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00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docx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过去二十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在改革开放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依靠科技创造财富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创新中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区、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初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展望未来,核心区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国务院批复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将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首都创新发展先行区,核心区要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模式,持续引领示范区建设,为海淀区和首都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精神,更好地引导核心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文件,制定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核心区建设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经济总量、重点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环境营造、机制体制创新、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引领中关村发展的增长极。

1.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提升

“十一五”期间,核心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0年总收入突破7052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8倍,年均增长23.2%。

重点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若干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能力的总部型大企业,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集群。

2005-2010年,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从1727亿元增加到4369亿元,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4.5%上升到5.6%,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从975亿元增加到2260亿元,年均增长18.3%,计算机设备业从645亿元增加到1581亿元,年均增长19.6%。

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批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2005-2010年,核心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从170亿元增加到653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从45亿元增加到130亿元。

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91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收入119亿元,先进制造业实现收入306亿元。

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总部型特征明显。

“十一五”期间,以总部型企业为代表的核心区企业积极探索通过并购、吸引风险投资、国内外上市、在外地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利用全国资源乃至全球资源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核心区公开上市企业达到88家。

2010年,核心区亿元以上企业达到732家,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7家,较“十五”末期增加一倍以上;72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占全市的58.5%,在全市重点培育的7家500亿和千亿级企业中核心区占据6家。

高新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与融合,涌现出一批新兴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催生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出版等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生物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2010年核心区现代农业与动植物育种收入突破78亿元。

2.自主创新持续领先,从跟随创新向国际同步创新迈进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大力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迅速增加,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标准,创新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

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曙光超级计算机、神舟七号、嫦娥一号、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等技术国际领先,膜生物反应器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国内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龙芯处理器、TD-LTE芯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一大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航天、核电、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利申请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2010年,海淀园专利申请11698件,是2005年的1.5倍,获得专利授权7762件,是2005年的3倍。

率先从产品竞争向标准竞争升级。

核心区企业共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590余项国家标准,闪联标准成为全球标准,TD-SCDMA作为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TD-LTE-Advanced成为4G国际标准之一。

SCDMA联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在印度、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南非、蒙古国等国家建设了商用网络。

新型产业组织不断涌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活跃。

核心区已经成立了近50家产业技术联盟,其中TD-SCDMA、长风软件等10家联盟被纳入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

率先探索了电子商务、竞价排名等新兴商业模式,集成电路设计、消费电子设计、软件研发外包、生物医药CRO等第三方研发新业态,以及IT服务业、移动互联网等高技术服务业新业态。

创新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技术交易额增长迅速,其中80%以上流向区外,有力带动了北京市其他区县和全国的发展,创新源头的特征更为明显。

2005-2010年,核心区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35.5%,占我国的比重从12.79%提高到23.2%。

3.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引入科技中介机构、拓展与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和集聚了大量高端要素,显著改善了园区的软硬环境。

科技金融机构集聚态势明显。

核心区已经集聚了近千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外资银行、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金融及风险投资机构,172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基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以中关村PE大厦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聚集区。

专业服务机构加速向核心区聚集。

中国技术交易所、PE大厦、首都科技中介大厦、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海外学人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等机构纷纷入驻中关村西区,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落户核心区,一大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首都科技中介大厦。

核心区协会组织超过40家,信用评级、法律、财务、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达到6大类320家。

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包括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孵化体系。

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核心区积极加大空间拓展与优化力度,编制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并启动建设工作,开展中关村科学城规划编制工作,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12个重点产业园区和专业基地,显著改善了发展环境,提高了产业承载力。

科研资源高度集聚。

核心区拥有高校院所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近5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约占全国的36%,中关村开放实验室60多家,为核心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支撑。

4.机制体制与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核心区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推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以来,先行先试了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列支、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政策。

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内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

2009年,北京市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执法权、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审批等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的12个部门19项行政审批权下放核心区,审批环节减少24个,各审批业务办理时限均缩减50%以上。

同时,核心区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成立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构建“1+20”政策体系,形成支持自主创新核心区企业发展政策体系,统筹分散在各部门的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09年支持资金达到8亿元,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

5.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显著提升了园区国际化水平。

国际高端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

2010年园区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6200人,微软、法国电信、AMD、索尼、日立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园区已成为跨国巨头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企业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

联想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资源和销售渠道,参与世界产业体系。

数字电视网、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等科技含量高的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发展迅猛。

用友、中科红旗等民营科技企业同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中星微、创毅视讯等留学生企业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同步开展先进技术研究。

XX、完美星空、文思软件等多家公司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利用国际资本支撑企业快速发展,园区境外上市企业已超过40家。

总之,“十一五”期间核心区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持续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逐步参与和跻身全球创新体系,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核心区还存在诸多不足: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大公司,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足,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化金融手段和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等。

(二)战略形势

展望未来五年,核心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为核心区提升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置提供了有利契机;我国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需要核心区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1.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提速,技术融合加快,全球经济由货币资本推动向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共同作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作为全球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核心区不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源,还集聚了大量的资本和领先的消费需求,具备率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跻身全球创新前沿的独特优势,未来核心区要积极探索技术、知识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2.我国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核心区既要着眼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又要坚持需求拉动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3.北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十二五”期间是北京全面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关键时期。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实现“两个率先”,即:

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核心区作为创新功能的主要承载区,要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率先探索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

4.示范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11年,国务院批复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功能承载区,核心区要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努力探索解决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新机制新模式,满足和支撑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快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

总之,“十二五”时期,是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谋划未来发展,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机制体制先行先试,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先导区、区域发展方式转变领航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国际高端创新要素聚合区、全球创新型经济重要引领区”的定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制体制先行先试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主线,积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快推动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持续集聚和充分融合,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不断涌现“四个一批”的创新环境,开创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引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重点推进五大任务:

——创新驱动。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快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专、特、精、新”企业。

——产业引领。

围绕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坚持优势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环境优化。

加快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本、专业服务机构等高端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企业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

——空间整合。

按照“南优北拓”的思路,统筹推进功能布局优化,加快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国际发展。

积极吸引和汇聚国际创新资源,提升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塑造和培育国际品牌,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核心区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机制体制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引领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机制体制创新取得较大突破。

积极对接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力争在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股权激励、行政审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机制体制和创新政策,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中关村人才特区,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业资本集聚,股权投资与交易活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构建起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以及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完善,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集聚;新增产业发展空间120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与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承接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源源不断地产生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占企业收入的比重达到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20%;以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为主要载体的创新辐射能力持续提高,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

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015年园区总收入力争突破18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0%,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行业创新领军企业以及龙头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形成3-5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

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广泛吸引和汇聚国际创新资源,企业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活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塑造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具体目标:

 (见表1)

三、 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教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优势,构建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联动机制,积极整合利用首都创新资源,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创制一批新标准、推进一批示范应用,持续引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整合利用首都创新资源

1.对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

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兴产业组织承担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引导区域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承接一批国家“863”、“973”等课题以及北京市科技项目,产生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制一批专利和技术标准,不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

2.加快成果转化和重大项目产业化

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军工集团等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重大项目的发现、转化、落地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储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跟踪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研发动态,优选一批适合的项目,提供产业空间,吸引其在核心区转化。

加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招标立项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业链投资等方式,推进系列重大项目产业化。

3.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推进区域内各类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支持高校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

以中科院、清华、北大、北邮等高校院所为依托,推动资产经营性质自主转换试点,促进高校院所将一定比例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推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服务。

面向若干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央地合作产业园,鼓励央企与合作单位在园内共建实验室、技术交易中心、合作技术示范基地,通过共建共享,提升央地联合攻关技术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加强军民结合的科技资源整合,促进项目对接,支持军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二)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提升中小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发展空间、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优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实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探索支持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的模式,培育一批“专、特、精、新”企业。

2.做强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积极落实“十百千工程”,选择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加大对企业市场开拓、上市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和促进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新兴领域的高成长性企业对各种优势资源包括大企业技术部门和技术团队、市场化的研究院所等进行兼并重组。

3.推动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

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工作,鼓励企业成为试点企业。

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研究与制定,申请国际专利保护,推动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层级。

引导和鼓励技术标准研发、制定和产业化应用,支持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制定,加快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

引导企业进行专利组合布局以及专利技术储备,鼓励企业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提高专利运用能力。

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鼓励联盟组织企业开展专利组合、交叉许可,提高行业内技术运用能力。

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进行国际注册。

(三)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在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方面的作用,鼓励联盟建立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市场化机制组织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重大项目、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

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市场化运营的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应用技术转化,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将创新成果转移到企业。

推动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沟通与共享机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2.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积极对接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难题,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整合高校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策等创新资源,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利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重大疾病防治、防灾减灾、轨道交通等重大战略需求领域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

结合核心区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加快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率先应用,积极推进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应用工程,带动核心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积极对接和挖掘央企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鼓励新兴企业结合需求研发替代进口的适用产品。

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目标,抓住信息技术升级、生物技术突破、能源结构升级、技术融合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创新活跃、技术领域多、高端应用需求集中等优势,集中资源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新兴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着力打造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总部型、研发型创新领军企业,持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重点打造三大竞争优势产业

1.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服务业以及其他高技术领域融合发展,大力提升软件、互联网服务、高端咨询与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等优势领域,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业态,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及相关服务规范和标准制定。

到2015年,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培育若干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聚集区,我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软件。

着力搭建自主基础软件平台,推动面向下一代信息网络的高端软件、面向手持移动终端的微操作系统以及新一代搜索引擎与浏览器等产品。

加快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软件开发。

开发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推进移动中间件以及物联网领域数据采集和数据管理中间件等产品研发。

互联网服务。

发挥互联网领域各个环节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集聚优势,引导企业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智能搜索、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建设行业公共服务与共性技术平台。

促进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成熟的大型网站向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转型。

加快社交网站、社区网站、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