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0249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 900字.docx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900字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900字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900字一:

  四个清教徒的特点:

1、不管人生目标多么模糊,归根结底都是建造人间天国的坚定信念;2、拥有机械天赋、喜欢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3、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观念;4、能够根据大大小小的目的协调各种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组织能力。

  p9:

笼统而论,它表现为一种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世界各国中独一无二(细想儒教国家之类似红楼梦诸般故事是纷繁杂乱的混沌中无一例外抽离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主旨,近代的各种尝试不停地堕入幻灭,日本维新之前也是百转千回,传统与现代,自身与外部,矛盾万千。

英格兰福泽下的土地坚信自身的正确并确实贴近正确是何等的幸运)——并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

  (谷歌等硅谷的改变世界之号召背后的清教徒氛围非常明显,叹中国文革后已无此等超我自我合二为一之可能,明末东林复社且有程朱理学与政治运动之结合而迸发出超然的能量,但于国计民生却于事无补,在市场经济实打实的基础之上则无如基督般裨益,维新之后日本舍弃武士道也如这般,道德律始终没有与自我充分结合,追逐金钱始终被视为苟且小人,超我层次的社会氛围不改,潜力始终会被束缚,拜金主义至今被批驳可见一斑,未来会有怎样的金钱自洽哲学诞生在东亚诸国值得观察。

  p10:

约翰柯敦的布道,手工艺和神圣性紧密相连、观察和行动密不可分。

(有这样的牧师是新英格兰之幸,在亚当斯密还未诞生之前已经认识到大分工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根本而将神圣性与匠人精神结合,对未来和社会的运作有深邃的考察,放弃自身包干一切的自循环而将擅长技艺做到极致并纳入到市场大循环之中是资本主义崛起的微观表现,而个中心法,则是约翰诸般牧师之功)

  p11:

自己动手,亲力亲为,这一差异相较于欧洲国家,新大陆的社会阶层化较不明显。

(分工平权化社会扁平化)

  清教徒的集体主义精神,是极少被人提及的。

韦伯认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于美国社会的只有张扬而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是真相要更复杂,更令人欣慰,清教徒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

  培根“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人群与社区有本质的区别。

爱是把个人聚成社区的东西。

世俗的社会好过孤独的隐居。

  p12:

新教徒一群群一社区一社区的移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需要组织力的属性(后世日本移民满洲亦是如此,按村整体移民就是为了处处保留凝结核,防止原子化,明治以来对西方考察之细可见一斑,张作霖整火车皮从关内无差别运人,有多少仍是流民,又有多少参与市场,政府管理成本因之增加几何,皆未可知。

或许工业社会更需原子个人且打散市民社会是一贯的中国政治惯性,其优劣如何待以后读书多多注意)

  分层级是优秀组织的必要条件。

  宗教教义、动手能力、集体观念、组织能力之间的联系源自人们的一个信念:

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精神世界是美好的。

这样去神圣化后,物质世界就成了可利用的资源。

(乍看没头脑,细读有意思,满清之铁路坏风水,大坝斩龙脉可见拜物教之缩影,日本亦如是,对物的神圣化往往阻碍人对其利用和改造)

  p13:

圣经赋予人用物的权柄,自己有义务充分利用上帝的作品为自己谋幸福,让上帝显得伟大,二者并不矛盾。

  p17:

新教与资本主义与其说是因果,不如说是共生,在美国,他们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麦库洛克认为清教提倡社区,资本主义否定社区(同感,满洲国两种移民方式孰优孰劣本质上也是这个问题)

  美国工商界的核心,既尊重个人的权利又尊重集体的权利,而且把二者兼顾的很好——用管理术语来说,就是共治。

共治带来一个新的,生机勃勃的总体上是良性的文明社会,即市场经济(根本不外产权二字,依法治国的根本也是保证产权,在产权的基础上才有一切可能性,保证社会的绝大多数有恒产而有恒心是也)

  p20:

组织者要求三分之一的人集中精力寻找金银以及通往南部海域的航道。

这个指示并不好,因为当务之急是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栽种粮食。

舒舒服服待在伦敦的组织者各出这样离谱的指示,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管理。

领导者的身份直到最后登录才披露,这意味着途中没有人全权负责,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路上奢侈的用完了珍贵的给养。

  p22:

一个正在形成之中的国家横渡大西洋,指引这次行动的是一个强大的信念,即坚信这次行动的神圣意义领导这次行动的是有财产、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他们受过一定政治培训,头脑冷静且固执己见。

  p23:

使命宣言:

清教徒奉上帝旨意去新英格兰建造人间天国。

作为商人,他们还必须让投资有回报。

这两个目标并行不悖,马克思认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动力完全是个人和集体的贪婪。

这一看法过于简单,另一个动力就是建造人间天国。

  p24:

计划做得好,执行才会快,快的至今都令人惊叹。

  p25:

法律性质的关键决策:

1、在远航队起航之前,温斯罗普及其同伴就获得了马萨诸塞海湾公司的所有股份,所以英格兰就没有留下什么股东机构通过分红或者其他方式干涉大移民。

2、马萨诸塞海湾公司的执照和总部随着远征队一起转移到了新英格兰。

(权利完全由行动主体掌握,随机便宜行事,与真实环境所需决策产生尽量少的偏差也是产权保护产生效益的实质)

  p28:

乔治华盛顿在从军以及任首届总统期间特别擅长授权委责、解决争议,这两个都是优秀管理者的特征。

  没有哪位国父像汉密尔顿那样就美国未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描述出一幅如此清晰,如此超前的愿景,也没有哪位国父像汉密尔顿一样设计出如此巧妙地机制把国家团结起来。

  美国宪法在诞生时就完全成型,后期只需小幅调整,对比之下美国企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达到了最佳状态

  p29:

既然没有人知道所有答案,也没人拥有所有技能,那么一群能干的、博识的、敬业的人围绕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就最有可能产生好政策。

接下来的两百年里,互补与共治是美国管理团队经常表现的一种孪生特征。

但20世纪晚期这对特质消失了,因为一种灾难性的制度出现了,那就是首席执行官制度,这个制度有一个站不住脚的假定:

“帝王般的”首席执行官一个人就知道所有答案。

  集成决策含义:

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这样计划和执行才能连贯起来呢;认真总结前人经验(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经验)把犯错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只要条件许可就做试点;任何重要提议,都要构思好实施细节,才决定是否通过;做好二手准备,以应对决策的某些原始假定不正确的情况。

采用这种模式,决策往往慢的让人痛苦,不过执行反而很快。

集成决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教社会从上至下都“亲力亲为”——这个特点强调责任到人

  传统欧洲决策模式可称为分层决策,意味着:

计划职能和执行技能分数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往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没有构想好实施细节,就“原则上”决定是否通过提议;几乎不防备意外。

采用该模式,决策往往很快,但执行很可能出奇的慢、频繁出错。

“原则上”是最危险的词语之一。

  (08年格鲁吉亚看准奥运机会与南奥塞梯开火,梅德韦杰夫迅速决策闪电暴打格军,整个北约阵营无法及时作出有效应对,究其因由多处于此制度,战事瞬息万变于分层制尚可及时应对,但这是在权利中枢判断正确的前提之下,若不然,则将重蹈二战德军闪电突袭苏军措不及防的悲剧,动员力和行动力是否与决策模式相关还要再考究,尤其冷战东西方阵营的模式看来似乎共产主义的极端分层制和权力集中制的行动力更强~但要注意,这种行动力是以牺牲有效信息为代价的,作为权利中心的观察往往不如分布式决策的信息充分和真实,分层制决策中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不会比集成决策更高,若是在错误的方向上狂飙突进还不如不行动的好,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286考察到了权利中心的问题从而要求多搜集信息并审慎决策的忠告)

  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模式是美国企业和整个社会1630至1970间成功的核心秘诀

  集成决策有一重要先例:

温斯罗普及其同事不是在出航之前而是在作出出航决定之前就详细的计划了清教徒移民的整个方案。

汉密尔顿及其朋友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准备时也遵守了这种规则。

  澳大利亚的高水平生活来自不顾将来的挥霍资本。

  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形成的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患有残疾。

  门诺派拥有清教徒的四个特点。

凭借辛苦劳作,把荒原变成农业枢纽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900字二:

  《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堪称一部管理文化的经典之作。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兴趣,可惜未等到其出版就去世了。

这本书是两位年逾八十的作者一生倾力之作,《金融时报》XX年十佳商业图书之一,XX年再版,获得广泛赞誉。

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独创之作。

本书从宗教精神的角度分析美国管理文化。

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

二战之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最为原创的研究之一。

  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

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

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彼得•F•德鲁克

  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哈佛商业评论》

  伟大并具独创性。

——卢克•约翰逊,英国著名企业家,《金融时报》创业专栏作家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最好提醒。

——查尔斯•汉迪,著名的英国管理学家,“管理哲学之父”

  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

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

——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曼彻斯特商业学院

  内容简介:

  《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追溯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及特性。

在三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文化将一小部分低微的美国殖民者变成了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本书主张,该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

该民族就是美国的第一批欧洲移民——清教徒。

  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

他们提出警告,当美国疏远在19世纪和20世纪支撑其商业与经济成功的核心价值观时,也将自己未来的繁荣和稳定置于险境之中。

  本书也研究了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造成的影响。

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

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一代之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

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XX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他们的新书《清教徒的礼物:

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一经面世,就获得了BBC、《哈佛商业评论》的好评。

在书中,作者用“清教徒的礼物”来形容美国早期移民及其后裔所建立的以清教徒价值观为底蕴的管理文化。

他们认为,正是有了清教徒信仰的浸润,才有美国经济的崛起和二战后日本的复兴。

  17世纪,一群怀揣梦想的清教徒历经艰辛,飘洋过海,向美洲新大陆进发,他们试图在新英格兰建造一个使神的教化泽被天下的新世界,并依靠辛勤工作实现造物主对他们的召唤。

在清教徒的心中,职业即是天职,尽职尽责完成工作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与使命。

对于金钱,他们执有的态度是,“金钱是上帝交给我托管的”,金钱是辛勤工作的结果而不是唯一目标。

因此,清教徒在为创造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积累利润的同时保持坚定的回馈社会的意识。

  作者将他所谓的“清教徒精神”对美国管理文化的深刻影响总结为四个方面:

其一,清教徒在前往新大陆时心中怀有寻找和开拓“山顶之城”的夙愿,他们希望,在那里,清教的教义可以得到比世界其他地方更纯粹的敬仰和传播。

这种信念是理解他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他们创造资本主义并形成最初管理文化的重要角度。

其二,清教徒对于手工劳作充满仿佛与生俱来的热情,他们对技师文化的尊重在美国管理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可从20世纪70年代之前企业管理者的出身上判断出来。

其三,他们拥有一股热心参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第四,优秀的系统组织能力。

实际上,威廉•霍博甚至认为18世纪30年代的那场跨越大西洋的清教徒迁徙才是自己心中最伟大的管理实例。

  正如作者所言,清教徒精神代表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创造和管理文化,以及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能力,为建国之初的美国带来了一种极富生机同时注重灵魂及道义约束的工商业文化,并在美洲新大陆催生了后期的联邦政治文化,令13个处于文明世界边缘的鲜为人知的殖民地实现了伟大的崛起,最终凝聚成一个超级大国。

同时,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两位作者中,哥哥肯尼斯•霍博曾经长期在二战后的日本工作)和在浩繁史料中的长期研究,大胆地将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清教徒价值观的输入作为日本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缘由之一。

  霍博兄弟认为,不仅对日本,以清教徒精神为底蕴的管理文化是美国奉献给全世界的一份厚礼,不过这一切仅限于1970年之前,随后,美国的管理文化就开始陷入被损益核算攻占的局面,作者甚至将该年度形容为“蝗灾泛滥的一年”。

除此以外,美国迅速流行起来的商学院教育培养出学员对于专家的盲目崇拜,职业经理人代替技术派站上管理一线使得管理重心转移,也更使得商学院的学员将高薪工作而非“实现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工作的理想。

在这个信仰丧失的过程中,华尔街无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将实现与提升股东价值视作企业成功的主要标准,霍博兄弟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更是一个灾难性的战略失误。

  当管理报酬和股价捆绑在一起时,大错业已铸成。

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质量和细节关注的弱化,市场份额与利润的无度扩大只能换来一个又一个曾经以品质著称于世的品牌的危机或陨落,这一切带来了经济危机与信仰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

  作者认为曾经驱动了“发展与繁荣引擎”的合作式领导已经被很多公司CEO的“帝王式统治”所取代。

该书提醒人们好好反思一下什么才是让美国富强的真正力量,并发出了衷心的呼吁。

清教徒的礼物读后感900字三:

  由美国学者霍博兄弟两人合著的《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表面上似乎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书,其实讲的是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演化史。

现在美国的管理文化的发源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由英国移民到美国的清教徒所创造的。

移民清教徒的精神特质是:

在新大陆创建山巅之城的人间天堂生活,是上帝赋予清教徒的历史使命。

勤勉节俭、亲力亲为的工匠精神是创造财富,实现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

既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尊重个人权益,又兼顾集体利益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凝心聚力共度难关的重要保障。

共治管理是强化有效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重视技术尊重技术人才,是创造财富的不竭动力。

正是这些管理文化的精神特质,促使美国培育发展起了许多大企业大公司,进而使美国变成政治军事经济强国。

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及时有效的移植到日本,促使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期间,这套管理方式由日本又移植到中国,也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总经理下面直接是总领班,总领班管着整个工厂,不仅负责生产,还负责财务、人事等。

高级经理人是个领域知识的通才。

他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对企业情况十分了解。

决策和执行都是一批人。

参谋职能也归直线管理人。

其好处是职责界限清楚,责任明确,有明确的主事的。

管理者了解企业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二十世纪下半阶段,特别是1970年后,商学院受新泰勒主义影响,不注重实践,对所谓的专家十分崇拜。

由共治式领导被专治式领导所替代。

首席执行官总揽大权,独断专行。

他们不注重实际情况,只注重一些数据,把制作好看的数据当作第一要务。

他们为了数字好看而任意设置标准。

并把坏消息进行隔离。

本应该亲力亲为的制定公司战略,他却把它外包给一些所谓战略顾问和战略咨询公司。

本来应该把顾问放在手边当好自己的参谋,却把顾问当神供起来,完全依赖顾问。

因为首席执行管缺少的是领域知识。

其实许多顾问都是纸上谈兵,很多都不如客户懂得多。

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影响下,高管团队中通才加全才大大减少。

管理模式由原来的自下而上变为自上而下。

传统通才管理者,管人管物管钱,既使用量化方法又使用质化方法,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而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者,专注理财,主要使用量化方法,并从盈利角度看问题。

其实管理是一种技艺,这种技艺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掌握。

  几点启迪:

  一、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自身的实践和经历很重要。

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认真研读。

但是亲力亲为的实践和经历更重要。

因为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根据变化世界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才能真正化解问题。

如果死记硬套书本知识,或者轻信所谓的专家,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思考问题,必定会犯错误的。

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只有深入实际,去现场,查实情,全面了解掌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只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数据,就轻易做出决策,那一定会出错的。

其实人的经历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自己亲自处理过经历过某些具体事情,你不会完全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的。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那种依靠速成班培养的干部,是靠不住的。

  二、实干和巧干的关系要搞清楚。

实干的劳动创造财富,实体经济是实现财富增加的基石,任何社会离开了实体经济都要完蛋的。

但是,当今信息化虚拟经济的出现,也带给我们很多启迪。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虽然没能像实体经济那样,直接创造财富,但是却给人们的想象增加了很多空间,使人们财富瞬息万变。

如果想在一线城市购买房子,依靠实干的工资去购买,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凭借着虚拟经济的理财方式,只要把握住机会,就会很快能实现的。

你不能说这种方式没有直接创造财富,你就不去学习和利用,到时候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其实就是一种手段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