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05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9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

左"

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

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

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

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针和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法充分贯彻了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和坚决团结中农的两条基本原则.它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于地主的其他财产,包括地主所兼营的工商业在内,不予没收.对民族工商业,则采取保护政策,不得侵犯.规定"

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容许一部分富裕中农有高于当地人均数的土地量.另外,鉴于人民革命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较以前也有所改变,因而,将原来的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即"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佣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这样做,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和农业生产的早日恢复和发展。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以《土地改革法》为指导,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三反"

五反"

运动:

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惩治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处分了一些犯有浪费,官僚错误的干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

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城市中,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此后,"

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到1952年8月,"

运动和"

运动基本上同时结束."

"

运动,是建国后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一次重大斗争.这个运动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从国家机关内清除了一批阶级异己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对于澄清吏治,移风易俗,使干部队伍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本问题。

1.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的艰苦探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找到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两部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了科学构想.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和《共同纲领》中,阐明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关于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关于新中国的国体,毛泽东指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政治上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的政体,采用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从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将新中国经济划分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这些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国家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方针上,采取"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的方针,依次照顾四面八方的利益,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关于新中国的文化,就是发展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明确指出: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关于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提出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构想。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在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全面实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其主要标志是:

在政治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即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政权和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如前所述,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以工人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地方上,由于当时战争仍在进行,社会民主改革在大部分地区尚未完成,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军事管制,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由"

军管会"

接管城市和乡村.随后,召开人民代表会议,领导人民参加政权建设.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建立,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以后,随着条件的成熟,各地相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在1954年召开,结束了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局面,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经济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按照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首先,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人民政府还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把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企业陆续转为人民共和国所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各种合作经济.再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其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了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事业,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按照利用,限制的政策,在建国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上,主要是按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对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对旧有教育,文化,科学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

在学校中,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为新中国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

在科学,文化艺术工作方面,主要是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在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对从旧中国过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旧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绝大多数是爱国的,但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教育,形成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观点,崇洋媚外思想较严重.因此,党和政府在建国后对这些知识分子开展了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组织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启发他们自觉地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影响,从思想到行动都站到人民方面来。

总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全国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使国家开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国民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为制定争取国家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毛泽东的书面报告,详细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中心任务,并规定了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

报告提出的三个条件是:

(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了创造这三个条件,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努力做好八项工作1)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

(2)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巩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

(3)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的条件之下,复员一部分军队,精简和整顿行政机构;

(4)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5)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

(6)认真地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7)坚决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

(8)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搞好全党整风.毛泽东在报告中还批评了在某些干部中存在的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以及粗暴对待知识分子和在少数民族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急于进行改革的"

的情绪,阐述了在各项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方针和政策。

为此,他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解释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中所包含的战略策略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我国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恢复取得的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三年紧张而艰苦的工作,到1952年底,国家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全国逐步地建立和健全起来,并进一步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一切为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体地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

第一,政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以领导生产建设为中心,对国家开展的各项工作,普遍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领导,发挥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和干部的支持,监督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干部.这说明,我们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个有效的基本组织形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第二,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大大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功地调整了工商业和经济结构的改组,使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有了相当的提高.到1952年底,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34.7%上升为56%,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9.5%增加到1952年的26.9%.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第三,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外贸等.在短短的3年里,新中国医治了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创伤,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除个别产品外,都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商业财贸方面,在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国营商业为领导的,以合作社商业为助手的新贸易网,为城乡物资交流,扩大商品流转建立了组织基础.商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市场物价稳定。

第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学生在校人数大幅度增加.县卫生院已全部建立起来.此外,科学研究事业,新闻出版事业,电影广播事业及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全国农民的年平均收入增加了30%以上.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职工就业人数逐年增加.1952年,全国职工人数已达1580万人,比1949年增长97.5%.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已达446元,比解放前增加了70%。

党和政府在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社会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有重点的经济建设,主要侧重于水利建设,交通运输建设和以电力,煤炭,钢铁为主的工业建设等三个方面。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家财政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抗美援朝,恢复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人民政府能将这么多资金用于重点经济建设,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建设新中国的魄力和勇气.建国初期的重点经济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而且为有计划地大规模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5.国民经济恢复的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经验是:

(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消灭了地主阶级,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颠覆活动,胜利地进行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使全国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根本条件。

(2)始终坚持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为中心,正确处理革命和生产,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使各项社会政治运动和各种工作都不干扰生产的正常进行,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是为了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打破对生产力的束缚,发挥人民群众对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条件。

(3)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解决了失业工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正确地处理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同时,正确地处理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关系,使其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党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采取了整风整党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使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工作谨慎,态度谦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英勇奋斗。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完成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艰巨任务,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何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方案是什么?

运动有哪些的启示?

抗美援朝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有哪些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新政权,开展了哪些工作?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一、学习要求与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条件,总路线的内容及特点.认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意义.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其经验。

重点理解与把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三大改造的评价.其难点在于如何认识三大改造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关系。

二、基本概念。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

左\'

倾的错误."

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

一化"

为"

主体"

三改"

两翼"

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全面建立了国家机构.大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位加强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国家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五四宪法:

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宪法性文件的正确原则,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宪法》还明确规定,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的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宪法》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庄严宣布:

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指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设置国家机构.《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设立国家主席;

设立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设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分别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

设立各级人民法院,作为各级审判机关;

设立各级人民检察院,作为各级检察机关,等等。

第四,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

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劳动纪律,公共秩序的义务,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的义务,有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等。

此外,《宪法》还对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

“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这种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五计划:

从1952年开始,在周恩来主持下,我国有关部门开始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

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