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14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docx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

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湖泊(水库)类型

(个)

良好(个)

轻度污染(个)

中度污染(个)

重度污染(个)

三湖*

0

0

2

0

1

重要湖泊

5

9

10

1

6

重要水库

12

11

4

0

0

总计

17

20

16

1

7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挺水草本植物。

挺水植物

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

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茭白等。

漂浮植物

漂浮型水生植物种类较少,这类植株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为池水提供装饰和绿荫。

又因为它们既能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所以也能够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

能更快地提供水面的遮盖装饰。

但有些品种生长、繁衍得特别迅速,可能会成为水中一害,如水葫芦等。

所以需要定期用网捞出一些.否则它们就会覆盖整个水面。

另外.也不要将这类植物引入面积较大的池塘,因为如果想将这类植物从大池塘当中除去将会非常困难。

浮叶植物

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

常见种类有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菜等。

浮叶植物有:

睡莲、荇菜、水鳖、芡实等。

浮水植物如细叶满江红(AZollafiliculoides)或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也能通过纤细的根吸收水中溶解的养分。

深水植物如萍蓬草属(Nuphar)和睡莲属(Nwnphaea)植物,它们的根在池塘底部,花和叶飘浮在水面上,它们除了本身非常美丽外,还为池塘生物提供庇荫,并限制水藻的生长。

沉水植物

沉水型水生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叶多为狭长或丝状,能吸收水中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

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水质浑浊会影响其光合作用。

花小,花期短,以观叶为主。

沉水植物,如软骨草属(Lagaro-siphon)或狐尾藻属(Myriophyllum)植物,在水中担当着“造氧机”的角色,为池塘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溶解氧;同时,它们还能够除去水中过剩的养分,因而通过控制水藻生长而保持水体的清澈。

水藻过多会导致水质混浊、发绿、并遮挡水生植物和池塘生物健壮生长所必需的光线。

沉水植物有:

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等。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

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

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2.2几种研究和应用较为普遍的水生植物

芦苇

生长特点:

根系非常发达,生长速度快;

污染物去除功能:

去除BOD、氮。

凤眼莲

生长特点:

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分泌克藻物质

污染物去除功能:

富集镉、铬、铅、汞、砷、硒、铜、镍等;吸收降解酚、氰;抑制藻类生长物质。

 

浮萍

生长特点:

生长速度快,分泌克藻物质。

污染物去除功能:

富集镉、铬、铜、硒;抑制藻类生长。

狐尾藻

生长特点:

生长速度快。

污染物去除功能:

吸收TNT、DNT等结构相近化合。

2.3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a)生态浮床技术

b)氧化塘技术

c)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

定义:

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

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

原理:

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从而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组成包括4个部分:

1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浮床基质、4浮床植物。

浮床技术设计原则:

a)稳定性:

从浮床选材和结构组合方面考虑,能抵抗一定的风浪、水流的冲击而不至于被冲坏。

b)耐久性:

正确选择浮床材质,保证浮床能历经多年而不会腐烂,能重复使用。

c)便利性: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运行、维护的便利性。

氧化塘技术

氧化塘是利用塘库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原位处理的工程措施。

通过在池塘内种植对重金属、有机物有富集和吸收作用的植物,如水葫芦、水芹菜、香蒲等,然后定期收割,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

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它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2.4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优缺点

优点:

a)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

b)较高的环境美化价值;

c)经济效益,可获得生物和植物能源;

d)操作简单,投资少。

缺点:

a)植物枯枝败叶会造成营养释放,应及时收割;

b)冬季植物容易枯死,应及时收割;

c)植物净化系统一般占地面积大;

d)水生植物会在水面屏蔽,压迫环境;

e)难以筛选出抗性大的植物。

三、水生植物的选择与种植

1、水生植物种植注意

在营造溪流、瀑布、水池、湖塘等水景时,配置水生植物,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情趣,又具有水源净化涵养的生态功能。

但是,要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作用,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在水生植物群落营造前期,应加强人工维护,去除该群落中生长的其他品种的水生植物,避免其对该植物群落产生的种间竞争,破坏群落的稳定。

  

2)利用水生植物美化、净化水体时,在保持一定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前提下,要加强后期管理工作,及时将枯老的植物残体移出水体,防止由于植物残体大量堆积、腐烂而导致污染。

  

3)在水生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植物之间的遮光效应,在养护管理上采取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水生观赏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景观效果。

  

4)尽量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水生植物;水面上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最好小于水面积的30%。

在应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绿化时,首先要选好材料,力求做到既兼顾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其次,植物配置要讲究园林美学原则。

下面推荐一些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

  

荷花,莲科莲属多年生挺水植物,分株或播种繁殖。

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是良好的美化水面、点缀亭榭或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播种或分株繁殖。

其净化水质的效果较好,如将芦苇布置于自然式水岸边,别有一番野趣。

  

水葱,莎草科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植物。

茎杆高大通直,青翠碧绿。

其变种花叶水葱,在茎杆上有黄色环斑,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水葱多于初春分株繁殖,栽种初期宜浅水。

水葱茎杆挺拔翠绿,常用于水面绿化或作岸边点缀。

  

蒲草,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分株繁殖。

多自生在水边或池沼内,每年春季从地下匍匐茎发芽生长,并且不断发生分株;冬季遇霜后,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匍匐茎在土中过冬。

成片栽培能形成壮观的景观效果,几丛点缀亦独具特色,其蒲棒可做切花或干花。

  

水葫芦,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

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

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

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

但在南方气候条件适宜地区栽植时要小心其强劲的自繁能力,避免其成为入侵植物。

  

生态修复的河道大部分为流水,自然驳岸可选择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的各类水生植物。

改造与绿化时应效仿自然,选用本地植物,成片或块状栽植,以达到修复自然的目的。

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沼生、湿生植物合理搭配,兼顾色彩色调,以达到优化景观的目的。

2、水生植物选择

水生植物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水生植物在污水中适应性问题,如污水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必须经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处理降低到植物能生长的浓度后方可栽植,故选用的植物应具备根系发达抗污能力强,长势旺盛的植物种类,如再力花、千屈菜、水葱、水葫芦、空心菜、水芹菜、芦苇、香蒲等,冬季大部分水生植物休眠后选用冬季分蘖生长的常绿水生鸢尾吸污。

一些沉水植物、园艺种或寡营养植物抗污力较差不宜选用,如金鱼藻、花叶水葱、花叶香蒲或石菖蒲等。

经逐次的处理污染浓度较低后则可选用大多数的水生植物,以营建水生植物花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为污水处理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打造休闲场所。

  

水生植物的配置在污染浓度高的第1至2池或塘内,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种类进行密植。

而经过过滤拦截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塘或池内选择多种类的水生植物,总体应中间高四周较低矮或者远处高近处低的配置方法,形成高低错落的水生植物花境,从高到低的植物依次为花叶芦竹、香蒲、再力花、荷花、黄菖蒲、冠果草、细叶莎草、泽泻、香茹草、睡莲、荇菜、聚草等。

中国水稻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上种稻专利技术中开创了国内水生植物浮岛种植工作,水生植物浮岛种植不仅在营造水面景观方面有重大突破和特殊价值,近年来在水质治理、生态修复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生植物浮岛种植技术的关键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和植物种类选择。

  

浮力设施:

早先采用塑料泡沫,它和种植平台融为一体。

优点是浮力大,便于管理;缺点是塑料泡沫二次污染,不利环保。

现在使用较多的是由竹、木等自然材料作浮力材料和框架,近年来也多采用PVC管材、废弃轮胎等。

这些材料成本低,制作方便,二次污染少。

上述这些材料各有优点和缺陷,如PVC管材购买材料方便、成本较低、制作简单;缺点是浮岛管理不够方便,应用时应因地制宜。

  

种植平台:

有种方式是将水生植物种于营养钵(或花盆)中,再把营养钵置于塑料泡沫板做成的种植穴中。

这样种植主要是为景观需要,但在治理水质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种植穴还可选择秸秆、无纺布等,还有的用大孔径穴盘,如蝴蝶兰穴盘等。

  

植物选择:

用于景观布置的,应多从美观角度来选择植物。

用于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的,则要根据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选择相应对这些污染物富集、降解效果好的植物。

在水生植物选择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水体的营养程度,水体富营养的,适应的种类多一些,但当水体贫营养时,许多喜肥植物长势不好。

通常情况下,刚开始做植物浮岛时水体营养丰富,植物长势良好,随着水质的逐渐改善水体的营养不断下降,反而使植物的长势越来越弱。

以下植物相对较耐贫营养:

细叶莎草、花叶芦竹、美人蕉、黄菖蒲、水禾、聚草、旱伞草、千屈菜、香菇草、红莲子草、大花皇冠、小香蒲等。

而再力花、慈姑、野芋、海寿花、欧洲大慈姑相对不耐贫营养水。

  

浮水植物作为浮岛种植材料无需种植平台,简单的仅用框架圈住范围即可,技术简单,见效快,成本十分低廉。

大多浮水植物均适用,但一般宜选择大型浮水植物,如凤眼莲、水禾、大漂、水鳖等。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3、施工问题

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河道治理、人造湿地和湿地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就常水位、波浪及种植土等水生植物施工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a)常水位问题

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对水位问题往往职业敏感性较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殊不知,许多水生植物种植后大面积死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位控制得不好。

种植施工作业时,由于项目尚未竣工水体没有完全蓄水,或在春天枯水期,水位往往偏低。

施工管理人员通常认为水生植物不能离开水,水深一点浅一点无所谓,常把水生植物种植在设计等深线以下或等高线以上。

到蓄水时或水位涨到常水位时,由于种得太深,挺水植物被“淹死”,浮叶植物叶子浮不出水面被“闷死”,沉水植物因水深光照过弱而“饿死”;或由于种得离常水位线高出过多,挺水植物被“旱死”。

可见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实际施工作业时对常水位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建议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在植物配置时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硬指标来考虑。

植物在一定水深范围内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的生态学特性称其为植物的水深适应性。

园林中应用水生植物时,水的深度是设计、施工人员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在做竖向设计和营造地形时要密切关注等深线。

根据水深适应性,水生植物可按生活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严格意义上说是喜水,但植株根茎部及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

如野荞麦、斑茅、蒲苇等,这些植物只能种植在常水位以上。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种类繁多,其水深适应性与植株高度有一定关系。

植株高大相比植株矮小的植物适应水深能力稍强。

再力花、芦苇、芦竹、水葱、水蜡烛等高大植物可适应的水深达到60厘米。

慈姑、海寿花、藨草、水毛花、黄菖蒲、香蒲、菰、石龙芮、千屈菜等植株中等偏大的植物适应55厘米左右的水深。

玉蝉花、泽泻、窄叶泽泻、花叶芦苇、荧蔺、蜘蛛兰、灯心草、香姑草、节节草、砖子苗、石菖蒲等适应的水深在10厘米至30厘米不等。

荷花的水深适应性一般在80厘米左右,超过这个深度就难以正常开花甚至不能生存,但也有些被称为深水荷花的品种在1.5米甚至2米深的水中还能正常开花。

另外有些挺水植物非常有趣,如曲轴黑三棱当水深达到一定高度时,其叶片呈浮叶植物状,一片片的线形叶呈辐射状浮在水面上,令人惊叹。

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是指整个植株都在水面以下的植物。

其水深适应性除植物本身的生态学特性外,还涉及到光和水的能见度。

水的能见度越好光照越强,沉水植物分布得越深。

沉水植物种植的深度是能见度的两倍,笔者(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陈煜初)曾在浙江千岛湖观察到穗花狐尾藻生长于水深5米至6米处。

浮叶植物浮叶植物的根部生在水域的底泥中,其叶片浮于水面上,有的植株是靠叶柄的伸长,有的是依托细长的茎来使叶片浮于水面上。

这些植物的叶柄或者茎、叶片的海棉组织较为发达,贮存有大量的空气。

笔者于2004年在杭州西湖风景区鹆鹄湾景点霁虹桥桥头曾观察到水深1.5米的睡莲正常开花,经测量其叶柄长度达到2.3米。

芡实可适应的水深也达1.5米,茶菱、荇菜可适应1米左右的水深,水罂粟适应的水深也在60厘米以上。

菱作为浮叶植物其水深适应性可达3米,当植株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断根成为浮水植物,不受水深限制。

萍蓬草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植物,当水深超过1.2米时呈沉水植物状,其沉水叶呈皱折状、膜质无毛,与浮水叶叶面平展、纸质或革质、下面边缘密生柔毛可资区别。

b)波浪问题

江、河、湖岸浪蚀是这些水体顺向演替的自然过程,浪蚀淤积也是影响这些水体寿命的重要因素。

在自然界随着水体的演替,岸坡趋缓并沉积土壤,为水生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植物的生长减缓了水岸的侵蚀,是演替的阻力,但植物体的腐烂沉积、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大幅度提高,丰富了水体营养,提高了水体生物量,从这个角度说水生植物对整个水体的演替是有贡献的。

  

人们在水体岸边种植水生植物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减缓波浪对岸线的侵蚀,保证正常的水体环境。

水生植物自然成了固岸和浪蚀这对矛盾的焦点。

  

商住区和公共绿地内部的小水系一般来说范围小、禁航、水流缓慢,对岸线冲刷、侵蚀较小,对水生植物的种植生长影响不大。

江河湖泊等水体由于风浪、船形波或水流急速冲刷给水生植物的种植、生存带来很大困难。

如风浪和船形波将会直接或通过堤岸反射,强烈地直接拍打或摇动植物体,从而使植物叶片破碎、茎被折断,甚至植物体被连根拔起,影响植物的生长甚或导致其死亡。

因此种植时要强加考察,根据波浪特点在种植时采取相应的消浪、护岸加固技术措施,待水生植物恢复后挺水植物能起到一定的消浪作用,它的根系也能起到一定的护坡固岸作用。

  

消浪固岸根据不同岸线和波浪强度等可采用不同形式。

对于开阔湖泊,迎风岸、波浪高的岸线可考虑使用消浪钵,但消浪钵离岸边距离应当在150米以内。

对于湖面小,波浪不大的岸线可采用松木桩、毛竹桩,它们既消浪又固岸,是较好的选择。

也可和园林景观相结合采用岸线叠石处理,叠石错落有致,既满足园林景观需要也能消浪和固岸,但造价偏高,占水系面积较大,对行洪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c)种植土问题

种植土是除浮水植物以外水生植物赖以生存的养分来源,对挺水植物来说又是支撑植物体的基础。

水生植物对种植土的要求是以满足上述两项功能来确定。

一般来说原水体的淤泥是较为理想的种植土,对新开挖的人造湿地可结合周边河流湖泊清淤填淤,如淤泥难以采办,在南方可用水稻田的表层土,在北方如缺水稻田也可选用肥力较高旱地耕作层土。

对粘性重的种植土回填后要给予一定时间的沉降、硬化。

对浪大和硬质堤坝的岸线要注意,回填的种植土极易被波浪侵蚀掉。

在原有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时也要考虑底泥的发育问题,种植前一定要到水里探查底泥情况。

迎风岸、硬质堤坝岸边的底泥易被侵蚀,往往缺少软性底泥的发育,这对种植水生植物极为不利,应先行采用消浪措施,减少波浪,然后再回填种植土,才能种植。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修复尤其是提高水的能见度和景观营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往往由于水位太深或水系底部缺少种植土限制了沉水植物的应用。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业界同仁的经验教训,介绍几种非常规的种植方法。

a)叉子种植法

一般用一头带叉的竹竿或木杆作工具,作业时,作业人员乘船用叉叉住植株的茎部,叉入水中。

此法适宜于丛生的沉水植物,如黑藻、穗花狐尾藻、蓖齿眼子菜、水盾草等。

或单生的多株种植,如将苦草、竹叶眼子菜等5至6株捆绑后种植。

适用范围:

软底泥在10厘米以上,水深0.5至2.0米甚至更深的水系(水深在0.5米以内,施工人员可直接种植。

超过0.5米,手已不够长,才需要借助工具)。

b)抛掷法直接抛掷法

如金鱼藻、菹草等可直接抛入水中,适用于静水体,不适宜于流动水体。

若干天后,这些植物自然会慢慢沉入水底,生根萌发新芽。

包裹无纺布:

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植株起初借助包裹内的种植土生长。

适用于底部浆砌或无软底泥发育的水系,单生沉水植物以及因苗源紧张采用扦插法种植的沉水植物,如黑藻、伊乐藻、竹叶眼子菜等。

对水深没有要求。

c)其他方法容器育苗种植法

种植区水的透明度不够或种植后要立即有效果的,可将沉水植物先栽种在营养钵中,培养高状的植株后种植。

菹草、黑藻以芽苞越冬,可在每年3至4月捞取芽苞,撒播在种植水域。

其他还有悬袋种植法、沉袋种植法等。

4、种植密度

近年来,随着水生植物应用的不断增加,水生植物种植设计及施工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下面谈谈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园林植物的种植密度主要是由植物种类和景观要求决定,对于水生植物来说,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水生植物种植主要为片植、块植与丛植,片植或块植一般都需要满种,即竣工验收时要求全部覆盖地面(水面)。

笔者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来讨论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所谓设计密度就是设计师在种植设计图上标注的密度,是要达到预期景观效果的密度。

施工密度则是根据植物分蘖、分枝特性、种植季节、种植土的肥力状况,结合竣工验收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结合确定的一个种植密度。

施工密度对于节省施工成本有着非常实际的价值作用。

密度过大密度偏大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如斑茅、芡实、再力花、海寿花、红蓼、千屈菜、蒲苇、大慈姑、薏苡等。

如在某施工图苗木表中标注的种植密度:

芡实  25株/平方米,芡实一张叶子的直径可达1.5-2.0米,每株的营养面积在4平方米以上,如果按照上述设计,密度大了一百倍。

密度太大,不仅浪费苗木,而且由于植株的营养面积过小,种植后恢复时间延长,长势不良,同时形成通风条件差,光照也不好的环境,而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景观。

密度偏稀密度偏稀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小的水生植物。

尤其是莎草科、灯芯草科等叶子较小或退化成膜质、主要营养体和观赏部位都为直立茎(或称杆)的水生植物,如灯芯草、旱伞草等。

密度偏稀,植物群体的种间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易使杂草繁衍,给养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保存率。

如不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最后往往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建议种植密度水生植物从分蘖特性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不分蘖,如慈姑;第二类是一年只分蘖一次如玉蝉花、黄菖蒲等鸢尾科植物;第三类是生长期内不断分蘖,如再力花、水葱等。

针对这些不同的差别,种植密度可有小范围的调整。

不分蘖的和一年只分蘖一次但种植时已过分蘖期的则应种密,对第三类来说,可略为稀一些,但是竣工验收时必须要达到设计密度要求。

下面就常见的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建议如下:

a)沉水植物

苦草40-60株/平方米,竹叶眼子菜3-4芽/丛、20-30丛/平方米,黑藻10-15芽/丛、25-36丛/平方米,穗状狐尾藻5-6芽/丛、20-30丛/平方米等。

b)浮叶植物

睡莲1-2头/平方米,萍蓬草1-2头/平方米,荇菜20-30株/平方米,芡实1株/4-6平方米,水皮莲20-25株/平方米,莼菜10-16株/平方米,菱3-5株/平方米等。

c)浮水植物

水鳖60-80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