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015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报告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评价.doc

专题报告之一:

《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醴陵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专题报告之一

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第一章醴陵市旅游区域条件分析……………………………………1

一区位条件……………………………………………………………1

二自然条件……………………………………………………………1

三历史沿革……………………………………………………………2

第二章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3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4

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7

三生物景观资源………………………………………………………7

四古迹及建筑类资源…………………………………………………8

五消闲求知健身类旅游资源………………………………………15

六购物类旅游资源…………………………………………………16

第三章醴陵市旅游资源评价………………………………………18

一总体评价…………………………………………………………18

二定量评价…………………………………………………………19

三优势资源比较…………………………………………………22

第四章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与开发序列……………………………25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25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序列……………………………………………27

第一章醴陵市旅游区域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西沿,湘江支流的渌水流域。

东邻江西省萍乡县,西连株州县,南接攸县,北接浏阳市。

东西最宽处58.51公里,南北最长处66.75公里,东经113º4'49"至113º45'43",北纬27º22'15"至27º58'7"。

总面积2157.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1%。

醴陵市交通便利,醴陵市是湘赣两省通衔的门户,国道320横穿东西,国道106纵贯南北,浙赣、醴茶、醴浏3条铁路成十字型在市区相交。

渌江横穿醴陵全境,汇入湘江,大小桥梁共1200多座,人力渡、轮渡12处。

这样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醴陵成为闻名的物流集散中心,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基础

醴陵构造形迹属五岭陆台之湘东新华夏构造体系,方位走向为北北东向南南西,呈逐渐倾斜之背斜构造。

北北东褶皱断裂区为“加里东”运动形成,属褶皱断裂的隆起部分。

中部断陷盆地为“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形成紫色岩层之断裂,形成向斜和背斜。

南南西褶皱区由“加里东”形成,构成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的地貌。

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强烈造山运动,因冰山运动突出,第三系和第四系构成的地层面积较广,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亦有出露。

醴陵地貌轮廓,北北东部与南南西部隆起,构成两个相对起伏的倾斜面,向中部呈阶梯状渐次降低。

地貌为以山地、丘陵、岗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俱全的多类型盆地。

2.生态环境基础

醴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季节明显,热量丰富,光照充裕,雨水充沛,有利于植物生长。

2000年全市有林地140.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4.5%,醴陵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经常期采伐垦殖,逐渐形成为次生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森林植被。

境内有木本植物77科,199属,396种。

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银杏、杜仲、金钱松、三尖杉、福建柏、鹅掌楸、香榭、花楸木,属三级保护的树种有桴楠、闽楠、厚朴、檫树。

醴陵地处江南生物圈边缘,动物资源也很丰富,醴陵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3.陆地水文环境

醴陵降水丰富,地表水充沛,部分地下水较充裕。

但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匀与地形地貌等影响,需修建有效水利工程拦蓄、提引,方能充分利用。

醴陵河流属湘江水系,有长5公里,集水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溪57条,总长914.13公里。

源头分别来自江西省萍乡、宜春、万载和湖南省的攸县、株洲、浏阳等地。

少数发源于境内。

形成渌水水系、昭陵河水系和涧江水系。

4.气候环境

醴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7.5℃,气温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气温年较差为24.1℃,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数为16512.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7.3%,处全省次多日照地区,年均无霜期为281天,年均有霜期为17天,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三、历史沿革

古《名胜志》载:

“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醴陵因此得名”。

醴陵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长沙郡国。

汉初,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

东汉初置县。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战乱频繁,百业凋零,隋初撤县。

隋朝,醴陵经济发展较快。

唐初又从长沙划出设县,并开始生产爆竹。

宋初引种双季稻,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南宋至元初,为醴陵历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期。

元末,战乱杀戮,灾疫夺命,境内仅存数百户,是醴陵历史上最为凄惨荒凉的衰落期。

明初降为县,大批外来移民入境垦荒,生产逐渐有所恢复。

清初,政府奖励农耕,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较快发展,雍正中期,开始发展瓷业。

咸丰年间,城乡鞭炮生产相继复兴,给醴陵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清中叶至民国初,是醴陵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个兴旺发达时期,清末至民初,经济受挫于几次大的战乱。

解放后,醴陵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醴陵现存有不少祠堂、庙宇、历史古迹。

如云岩寺、汉古城遗址、状元洲等。

此外,尚存多处碑碣石刻、出土文物、古建筑。

这些都是醴陵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并构成了醴陵旅游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背景,成为今天旅游开发中最具内涵的一部分。

日后醴陵的旅游开发应重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再创造,使醴陵的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章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

依据国家旅游局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制定,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科委联合颁布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拟订的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系统,对醴陵旅游资源单体进行普查统计(表1),可以看出:

(1)全国六大类,74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醴陵六大类全部具备,74种基本类型中拥有42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45.9%。

(2)地文景观类资源占全国基本类型的30.7%,是醴陵市最具潜质的旅游资源,充分体现出山城风格,普查的单体数量占到普查总数的21.6%。

(3)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资源类型分别占全国基本类型的57.1%和50%,但就单体数量而言,非常缺乏,仅占单体总量的5.9%和1.9%。

(4)古迹及建筑类资源种类丰富占全国基本类型的62.5%,就单体个数而言也是醴陵最多的资源,占到全部普查资源的56.9%,充分体现了醴陵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5)消闲求知健身类旅游资源全国有11种,醴陵有8种,占全国72.7%。

单体数量不多,只占总体数量的5.9%,还需要大力开发此类资源。

(6)购物类基本类型资源有4种,醴陵有3种,此类单体数量也不少,只是规模都不算大,档次都不高,未能发挥本该发挥的优势,此类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

表1醴陵市旅游资源类型体系

指标

基本类型

资源普查单体

全国

醴陵

醴陵占全国%

单体数量

占总体%

地文景观类

13

典型地质结构、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难遗址、名山、洞穴、岛屿、蚀余景观、奇特象形山石

4

名山、洞穴、岛屿、奇特象形山石

30.7%

22

21.6%

水域风光类

7

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泉、瀑布、现代冰川、其它水域风光

4

风景河段、湖泊、泉、瀑布

57.1%

6

5.9%

生物景观类

6

树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其它生物景观

3

树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其它生物景观

50%

2

1.9%

古迹及建筑类

32

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古城和古城遗址、长城、宫廷建筑群、宗教建筑与社制建筑群、殿堂、楼阁、塔、牌坊、碑碣、建筑小品、景观建筑、桥、雕塑、陵寝陵园、墓、石窟、摩崖字画、水工建筑、厂矿、农林牧渔场、特色城镇与村落、港口、广场、乡土建筑、民俗街区、纪念地、观景地、其它建筑或古迹

20

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古城和古城遗址、宗教建筑与社制建筑群、殿堂、楼阁、塔、牌坊、碑碣、桥、雕塑、墓、厂矿、农林牧渔场、特色城镇与村落、广场、纪念地、观景地、其它建筑或古迹

62.5%

58

56.9%

消闲求知健身类

11

科学与教育设施、修疗养与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8

科学与教育设施、修疗养与社会福利设施、植物园、公园、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72.7%

6

5.9%

购物类

5

市场与购物中心、庙会、著名店铺、地方产品、其它物产

4

市场与购物中心、庙会、地方产品、其它物产

80%

8

7.8%

合计

74

42

56.8%.

102

100%

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全国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共有13种,醴陵市有4种。

由于醴陵地处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区丘陵起伏,山环水绕,自然景观优美,地貌类型多样,此类景观是醴陵市最具潜质的旅游资源。

全市有大小山头1000多个,洞穴众多,且品味较高。

醴陵市山岳资源主要有大屏山、明月峰、彰仙岭、天华台、岚紫山等,有的如排笔群笋,有的如长剑巨鞭,峻峭险奇,姿态万千。

山上树木繁茂,奇花异草点缀其间,山间溪流随处可见,且姿态各不相同。

有的声势浩荡,如将军演兵;有的婀娜舒缓,如仙女出浴;有的清脆悦耳,如风拂银铃;有的轰然作响,如万马奔腾。

山水相依,互相衬托,好一幅巧夺天工的天然画卷。

醴陵洞穴较多,且独具特色。

首屈一指的是燕子岩溶洞,洞内峰回路转,扑朔迷离。

钟乳石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如佛、如仙、如禽、如兽、如帘、如幕。

极具开发价值。

l名山

【西山】位于城郊渌水西岸。

相传李靖曾驻兵于此,石壁上曾刻有李靖像,又名靖兴山。

沿山径而上,有渌江书院、宋名臣祠、靖兴寺。

书院前有古井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

书院后半里是民主革命先驱宁太一烈士墓。

沿墓左山道,西行半里有红拂墓。

左谷有金牛洞,洞左有马蹄石。

再北数百米为左权将军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

登山远眺,全城尽收眼底。

山下即西山渌江大桥。

五老峰在书院右后山,耸然独秀。

南麓有锯线石、佛字石、水帘洞等名胜,历为醴陵风景游览区。

【仙岳山】县城西南,紧邻西山,为醴陵市区又一名山。

【明月峰】海拔897米,位于醴陵、株洲、攸县三县市交界处,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也是境内最高峰。

明月峰高而峻,峰顶有五丈见方石基,周围巨石嶙峋,十分壮观。

山顶有两峰,前为观月峰,后为赏月峰,两峰之间葬有杉仙真人的衣冠石基。

每年六月初六时杉仙真人的诞辰,附近乡民带着香烛供品上山祭奠神灵,以求消灾降吉。

【彰仙岭】1998年被醴陵市政府批准为章龙山森林公园,正申请湖南省级森林公园,山上有道教胜地“彰仙观”,佛教寺庙“彰仙寺”,为香客青睐。

由于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森林公园对市民有强大吸引力。

【石笋冲】四面环山,清幽秀丽,冲内有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水杉,有令人陶醉的鸟语花香和潺潺溪流,有碧波荡漾的上下江水库,有万吨石笋、千年沟树、双水连心等景观。

【太平山】又名太屏山,位于王坊乡与江西萍乡交界处,上有吴楚古刹、古寨遗址和将军石等胜迹。

春秋佳日,游客众多。

【天华台】明月峰左翼,为五凤山第一高峰,壁立峭峻,高耸入云。

上有石室、中天寺、佑圣观等胜迹。

今属水口山林场天华台工作站。

【会真山】位于沈潭乡东部边境,山谷水声潺然,山腰岩石壁立,或对峙、或独峙,形态各异。

山顶曾有明代建会真寺,已遭损毁。

现存方丈小庙、水帘洞、朝阳洞等。

【刘仙寨】昔名建安山,又名油尖寨或留仙寨。

在八步桥乡东北境,海拔300米,相传元末避难居民立寨于山以自保。

山东有寨基遗迹,明城墙坪。

山上有宝寨寺,俗传18姓老寨户皆元末遗民。

l洞穴

【虬渊洞】位于马恋乡石涵山下,可容千人。

石笋斜撑洞口,洞顶圆如宝盖,上有直窟通顶,光照洞内,豁然明朗。

内有大小洞穴多处,需爬行通过。

【燕子岩溶洞】位于浦口镇雪峰山南腰,洞口高十余米,洞内上下六层,有大小洞穴19个,洞洞相连,大洞可容数百人,总面积4600平方米。

洞内有钟乳石形成的龙口、假山、聚仙厅、仙人伞、金狮及河马伏河等景观。

【三狮洞】王仙镇东南一公里处,三峰矗立,形如狮,故名。

卧狮伏光洞上,洞口高、宽、深均十米,可容千人。

洞顶清泉滴沥。

光洞左30米有黑洞,内分三洞,内洞似楼阁,有一伏流,总面积6000平方米。

现在洞内设有茶馆、卡拉OK,麻将桌等文化品位比较低的娱乐形式。

l奇特象形山石

【笏石】姜湾西南渌水边凤凰山山腰有一石,屹立如朝笏,亦如笔,又称文笔峰。

【金鱼石】渌水萍乡醴陵交界处,江边三石,其一俨然如鱼,其二略露头尾,色赤黄,名金鱼石。

【龙头石】洪源乡洪源冲,一石挺出山嘴,酷似龙头。

【蛤蟆石】贺家桥乡妙泉,路旁大石状如蛤蟆,眼口俱肖。

【佛字石】西山南麓高岗坝,通体黑色,中有“佛”字,大有径尺,如朱书,雨天更清晰。

【马脑石】马脑潭之上石岩壁立,形若马脑,旁有圆石,矗立如柱,俗称吊马桩。

【金鸡石】西乡白茅冲,有巨石如鸡,下有数小石,形如雏鸡。

【石笋】洪源乡石笋尖绝顶下里许,有双石壁立如笋。

上多盘松,下多金砂。

l小型岛屿

【状元洲】位于市中心,与渌江桥相连,洲上有醴陵市图书馆、醴陵市文化馆及著名景观状元塔。

是渌江沿岸著名景点之一。

有联曰:

“状元洲洲边有舟水推舟行洲未行,文笔峰峰上有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左家洲】位于状元洲下游,在渌江书院东部100米处,遇百年一遇以上洪水时可能被淹,洲上目前尚无建筑。

二、水域风光类景观资源

全国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共有7种,醴陵占3种。

醴陵市水资源丰富,降水丰沛,溪流密布,流泉飞瀑随处可见。

区域内水质良好,水源充足而少受污染,是极具开发潜质的资源。

被誉为醴陵母亲河的渌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它从东到西蜿蜒流过整个市区,从高处看,渌江如一条闪闪发光的银链缠绕在美丽姑娘的腰际。

沿岸有多处景点,景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极具江南水乡情调。

另外,醴陵境内还有几个群山环绕的风景秀丽的大水库,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l风景河段

【渌江河】渌江横贯醴陵全境,沿江主要景点有渌江桥、状元洲、左家洲、财源塔、文笔峰、何家码头、廖家码头。

这些自然、人文景观都有极深厚的文化内涵。

l湖泊

【官庄水库】官庄水库是醴陵境内最大的水库,位于市内西北部官庄乡涧江村,拦截涧江,筑坝成库,集水面积201平方公里。

静卧于峰峦环抱之中,湖水晶莹碧透,泛舟荡桨,湖光倒影,心旷神怡。

【藕塘水库】醴陵市第二大水库,位于贺家桥镇妙泉塘头南岸三村交界处,紧靠明月峰山系边缘,故又名明月湖。

水库四周绿树环绕,湖水清澈见底。

湖中有岛,名曰情人岛。

【雪峰山水库】风景独特,山水相依。

水库与燕子岩溶洞相连,库区上游地势平坦,休闲旅游可碧海泛舟,溶洞探奇,湖边垂钓,露天游泳。

【龙龟山水库】位于南部贺家桥乡,位于云岩寺西北部,因水库旁山形似龟,故名龙龟山。

沿水库而上,为茂密森林,可与云岩寺、藕塘水库共同开发。

l瀑布

【水帘洞】在沈潭乡会真寺后山脊下。

岩洞座西北,朝东南,高距山腰,对面100米左近均为石壁,洞口宽15米,高约3米,洞深13米,洞顶为整块紫红砂岩,石泉滴沥,如银帘高挂,四时不竭。

三、生物景观资源

全国生物景观类资源共有6种,醴陵占3种。

从整体看,醴陵全市东西低,南北高,呈四级阶梯式倾斜分布,是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等地貌类型俱全的多类型盆地,加之境内气候湿润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提供了多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至200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5%。

主要林场有水口山林场(2.32万亩)、彰仙岭林场(5396亩)等。

值得一提的是景列白兰是兰花中的珍贵品种,叶大而常青,花大如碗,花色乳白。

景列白兰的纯生林在全国极为罕见,而王仙镇的景列白兰纯生林达200余亩,且其中直径在2米以上的植株有几千株,深得林学界重视。

【仙岳山省级森林公园】包括仙岳山和西山两座山峰,总面积1049.2公顷,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众多,被称为“圣山”。

【景列白兰原始次生林】位于王仙镇的景列白兰次生林是珍贵的植物资源,面积有200余亩,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每年采摘的树籽为当地财政创造了巨大利润。

四、古迹及建筑类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涉及范围广、种类多,全国共有32种。

醴陵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繁衍、生息,自东汉立县以来已有2000年历史。

醴陵钟灵毓秀,养育了一大批风云人物。

其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今日醴陵数量众多的古迹及建筑类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醴陵此类资源计有21种,57个旅游资源单体。

其中省级及县级单体共有20处,如:

先农坛、东富寺、李立三故居、渌江书院、渌江桥、古宁太一墓、左权将军纪念碑、云岩寺、屏山寺、文庙、梯云阁等。

l人类文化遗址

【三门旧石器遗址】先后在这里发现原始墓葬多处,发掘出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与骨器、陶器、纺轮等珍贵文物,属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还有绿松石耳缀、玉璜、玉环、玉块、蚌珠项圈,对研究新石器时期农业、手工业、宗教、艺术有极大价值。

【石泥塘遗址】位于仙霞乡狮形岭村石泥塘组石咀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0厘米,采集遗物有完整穿孔石刀、石箭簇和陶片陶质有夹沙灰陶、黑陶、白陶和泥质灰陶,饰粗细云雷纹、棱形纹等。

为商周文化遗址。

l社会经济文化遗址

【新阳楠竹山东汉陶窑群】位于醴陵市西12公里左右,渌江中游距江面约0.5公里新阳楠竹山、荷塘、王坪一带的山坡上发现长达1公里的古代陶窑片层、汉代窑砖、红烧土、窑渣和粘连或变形的坛、釜等陶器碎片及窑室残墙。

对研究古代陶瓷历史有重大的价值。

l军事遗址

【南四区苏维埃革命纪念馆】

l古城和古城遗址

【转步乡古城遗址】位于转步乡古城村,地濒渌水,形如半岛,东南西三面环水,城址内外,有泥质麻布纹陶片具明显东汉陶器特征。

1986年,经湖南博物馆考证,为东汉醴陵县城遗址。

l宗教建筑及社制建筑群

【云岩寺】云岩寺座落在醴陵市贺家桥镇寺冲村,地处明月峰北翼九峰山下,山峦重叠,环境优美。

唐朝建中年间,高僧云晟从江西云游至此,见古木参天,祥云缭绕,乃就悬岩穴居坐禅。

最终悟道有成,遂结茅成寺,开堂说法,僧俗云集。

云岩寺乃曹洞宗之发祥地,故云岩寺被称为“曹洞祖庭”,云岩寺建筑群体,宏伟壮观,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堂、罗汉殿、祖师殿、云晟塔、经堂、钟楼、僧舍、斋堂。

云岩寺历经沧桑,“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严重。

1986年,醴陵市人民政府将云岩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重修观音塔、重建云晟塔。

【仙岳庙】又名丁仙观,位于城南3.5公里的仙岳山。

相传宋代青阳县令丁令威弃官学道,筑观于山,道成乘鹤而去,故名丁仙观。

明成化年间,道士姚安禅建观以祀丁令威,清末倒塌。

光绪34年(1908),县人李继光倡建药王宫,以丁令威神位附于其后。

民国时期,建南岳行宫。

【观音岩】位于贺家桥镇妙泉村,于唐贞观年间无住禅师修建,是醴陵境内第二个规模较大的寺庙。

在这里从北向东两山相连,中间有一半月形的峭壁石岩,俗称月光壁。

观音岩寺庙就建于月光壁下。

寺庙四周绿树成荫,花草满地。

庙右山腰有一山洞,名曰观音洞,每逢酷暑,洞内凉风阵阵,蝠声唧唧,当地群众常来此避暑。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

【广目天山寺】位于渌江乡福建围,1984年当地居士修建一座庙宇,后不断增建。

现气势恢宏,僧徒众多。

【太屏山寺】位于醴陵王坊与江西萍乡接壤之太屏山。

唐贞观年间,魏迟敬德南巡至此,见古木参天,山峦叠秀,就地建立庙宇。

山门题“吴楚古刹”,寺中有衣钵塔及唐贞观三年房玄龄碑刻。

寺多次兴毁。

1980年后,萍醴信士捐资6万元修复。

【护国寺】位于西山山麓。

【长庆寺】位于醴陵城郊,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弘,寺内有500罗汉堂,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扬道庵】位于城北约5公里之烟竹湖,建于唐会昌大中年间,原称“望月禅林”。

明嘉靖年间,无尘上人本镜修葺,改名“扬道庵”。

清康熙47年重修前后殿宇。

【天主教堂】位于城区俊民小学旁,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礼拜堂占地198.5平方米,为意大利式建筑,砖木结构,屋顶立红十字架。

l书院

【渌江书院】座落于城郊西山半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江。

始建于清乾隆18年。

道光17年,左宗棠任渌江书院山长,曾撰文"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渌江书院一般均是名流掌教。

其中突出的有陈梦元、余延灿、张九钺、罗汝怀、左宗棠等人。

民主革命先烈刘揆一,同盟会驻醴陵通讯员潘坊,与蔡锷起义遥相应的袁家谱、肖昌炽、曾继梧等都曾在渌汀书院就读或执教。

我党、我军著名领导人李立三、张翼鹏、左权、宋时轮、陈明仁等早年都在这里上过学。

l殿堂

【文庙大成殿】文庙,原名学宫,旧址在东门,清乾隆八年,迁建于何家码头。

文庙大乘殿,面积408.5平方米,建于长方形石台基上,殿宽16米,长13米,内祀至圣先师孔子,东西两旁祀先贤87人,先儒67人,33年,日军陷醴陵时,遭到破坏。

现为武装部驻地。

仅存大成殿,亟待维修。

【李畋殿】座落于醴陵仙山公园内,1999年动工修建,2000年5月竣工。

该建筑系古典民族风格型,为纪念中国花炮祖师李畋先师而建。

该建筑居高临下,规模恢宏。

殿内座落着李畋先师塑像。

每年4月18日,深受花炮祖师恩惠的醴陵人在这里举行祭祀等花炮文化运动,成为具有醴陵特色的人文景观。

l阁楼

【状元阁】位于状元洲之上,为当地气功人士所建,八角平面,盔顶,高4层。

登楼西望,西山美景尽收眼底,整个醴陵城一览无余。

【梯云阁】位于城东青云山(今醴陵一中校内),建于宋嘉定12年(1219),元末毁。

清同治九年重建。

阁为砖木石结构,占地100平方米,庑殿式顶,翼角高翘,盖琉璃瓦。

登阁眺望,可望环城数十里景物。

l塔

【财源塔】位于醴陵市渌江沿岸,建于清同治8年,塔高18米,7级,8面,攒尖顶,边长3.7米,飞檐舒展,塔内通空。

【起元塔】位于市郊马背岭,清咸丰元年(1951)县人廖鸿举倡建。

塔高18.6米,11级,8面,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

砖石结构,楼阁式,为市内第一高塔。

【妙泉宝塔】位于醴陵贺家桥镇,建于清光绪十年(1880年),高7米,共9层,底层围大12米,每层为八脚型,每脚有一小门,顶层周长不到1米,尖装有13节葫芦和8个铜铃,微风过时,铃声丁丁,美妙动听,宝塔又名惜字炉,历代文人墨客,废旧书本,弃时皆送入塔内焚化,以示爱惜。

l牌坊

【袁氏贞洁牌坊】位于东堡乡拓塘坪村彭氏祠前,清乾隆28年,彭之冕为纪念母亲所建。

牌坊结构严谨,庄重大方饰镂空狮子滚球、二龙戏珠、麒麟、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有一定的艺术性。

l碑碣

【醴泉古碑】位于醴陵市区内。

【云岩寺碑】清同治年间立。

l桥

【醴陵大桥】位于城东,跨渌水,1969年动工,1970年竣工,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64延米,3孔,宽10米。

【浦口桥】位于浦口镇,跨澄潭江。

1974年动工,76年竣工。

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44延米,三孔,宽6米。

【渌江桥】位于市中心,为麻石砌十孔拱桥。

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历代重修、补修21次。

1924年,陈盛芳倡资重修,并建旁桥连状元洲。

康有为题写桥名“渌江桥”。

【西山渌江大桥】1987年动工,89年竣工。

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长246.4米,5孔,桥面宽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