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2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8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x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

《中医养生》课程教案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

一、授课题目:

第一讲中医养生原则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养生学、寿命的概念;正确认识健康与亚健康;掌握并正确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叩齿;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医养生原则。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方法各异,内容丰富。

目前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志,成为更多有品质生活人群的必修课程!

先讲相关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它的目的有四个:

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标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医养生学课程我们一共分十讲,每讲约为50分钟,具体内容为:

第一讲中医养生原则;第二讲阴阳与养生;第三讲五行与养生;第四讲脏腑与养生;第五讲望舌与养生;第六讲经络与养生;第七讲穴位与养生;第八讲药物与养生;第九讲体质与养生;第十讲饮食与养生。

教学方式:

混合式学习,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网络平台:

考核要求:

完成课后作业:

70%;参加期末测验:

30%。

(三)相关概念

1.寿命(天年)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提出问题:

人能活多久?

古代:

《黄帝内经》: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尚书洪范篇》:

“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说: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现代:

生长期论: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年。

(巴丰寿命系数)

细胞论:

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

人的细胞可分裂50次以上,推测人的寿命120岁左右。

成熟期论:

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为性成熟的810倍,人在1415岁左右性成熟,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2150岁。

为活到100岁而努力!

2.健康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

(3)社会适应能力健康:

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能主动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第一状态——健康

第二状态——疾病

第三状态——亚健康

3.亚健康

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亚健康状态。

告诉一个数字:

100000………

健康=1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0

本课程的目的是:

为活得健康,活得幸福而努力!

第一讲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原文概括出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

一、法于阴阳——天人相应

法于阴阳(天人相应):

取法于天地自然变化规律,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而养生,即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四时补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而饮食;

顺四时起居。

二、和于术数——辨证施养

和于术数:

调和顺应于人体自身之规律或状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而养生。

因人养生,辨证施养

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养生要个体化。

简要介绍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内容。

九种体质:

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举例阳虚质。

特点

怕冷。

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

饮食:

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起居:

注意保暖,夏天少用空调;

运动:

宜做舒缓柔和的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

三、食饮有节——平衡饮食

食饮有节:

指吃、喝要有规律、节制、合理。

孔子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说:

食色,性也。

郦食其说:

民以食为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医学有:

病从口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西医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

“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

四、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起居有常:

养生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必须持之以恒。

1.固定起居生活规律

作息有规律。

提倡睡子午觉:

《内经》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

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助于养生健康。

保持二便通畅: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

”不要憋尿、憋大便;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生活规律要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一生

庄子说: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

郑碹说:

“道不在烦,唯能……不已,方可以长年”。

养生贵在专一

选择一种养生功法,持之以恒,定能取得强身健身效果。

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五、不妄作劳——正气为本

不妄作劳:

指不要过度的劳累,劳累过度要伤正气。

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重视保养人体正气,保养正气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

人体正常机能和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六、形与神俱——形神共养

形与神俱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类经》: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

形神合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1.养形:

形为神之基。

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食养:

动养;药养。

2.养神:

神为形之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清静宁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

形神共养,动静兼修。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附:

中医养生术——叩齿

叩齿

又称“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方法:

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

臼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

(咽津)

作用:

坚固牙齿,强肾固精。

小结: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七、思考题及作业(2分钟)

1.什么是中医养生?

2.什么是健康?

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亚健康?

有哪些主要特点?

4.中医养生原则主要有哪些?

5.孔子说“不时不食”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准备选择什么运动作为你的终生运动?

7.如何理解养生要持之以恒。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二阴阳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二讲阴阳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初步具有运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熟悉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和养生治疗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阴阳偏胜偏衰与寒热变化。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

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等。

2.阴阳的基本属性(绝对的)

《内经》: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阴

火—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阳

引入医学领域

在外、在上、推动、温煦、兴奋——阳

在内、在下、凝聚、滋润、抑制——阴

体表与体内、头与足、气与血。

3.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对的)

相互转化:

如四季,春夏(阳)→秋冬(阴)。

无限可分: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晚上分前半夜后半夜。

人体分体内与体外,体外又可分上(头)与下(足)。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

(1)阴阳相互对立

对立、制约达到统一。

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的对立,就没有动物的繁衍。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

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气与血,物质与功能。

(3)阴阳相互消长

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

《易经》:

“动静相兼而变作矣。

”规律: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如四季气候的变化:

春夏→秋冬,阳消阴长;秋冬→春夏,阴消阳长。

(4)阴阳相互转化

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阳证转阴证;经治疗四肢变温,阴转阳,恢复正常。

太极图;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鱼图。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物质与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平衡,机体正常,身体健康。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示图、举例说明。

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出现亚健康,疾病,甚至死亡。

《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偏盛:

即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阳胜则热:

阳邪致病(阳有余),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

表现:

发热、口渴、烦燥、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或有痰、涕黄稠,或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2)阴胜则寒:

阴邪致病(阴有余),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

表现:

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安静寡言、口淡不渴、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脉迟等。

或痰、涎、涕清稀等。

阴阳偏衰:

阴衰(虚)或阳衰(虚),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阳虚则寒:

阳气虚损(阳不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表现: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4)阴虚则热:

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表现: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指导养生与疾病的治疗

原则:

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黄帝内经》: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阴阳有余):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之阴,或损其有余之阳;实则泻之。

(1)阳胜则热——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

中药:

金银花、菊花、黄连、夏枯草、栀子、板兰根等寒性药物;

饮食:

冬瓜、绿豆、苦瓜、西瓜、藕(生)、马齿苋、荸荠、螺蛳、鸭血、柿子、苦丁茶、绿茶等。

(2)阴胜则寒:

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

中药:

生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性药物;

饮食:

香菜、辣椒、韭菜、茴香、大蒜、大葱、生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杨梅、桔子、樱桃、红茶、咖啡等。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虚则补之。

(3)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中药:

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肾气丸。

饮食:

羊肉、狗肉、韭菜、海虾、麻雀、鸽子、核桃仁等。

运动:

多做户外运动。

(4)阴虚则热:

补其不足之阴,补阴制阳。

中药:

补阴药,枸杞子、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百合、阿胶、鳖甲等;服六味地黄丸。

饮食:

甲鱼、鸭肉、银耳、燕窝、梨、西红柿等;

运动:

太极等柔缓运动,多做静功。

小结

《黄帝内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也。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智慧。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死亡)。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阴阳偏盛、偏衰有哪些表现?

应该如何选择饮食和药物调理。

5.学完本章节,你认为你的体质是阴阳偏盛、偏衰、还是平衡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平衡养生之路》王哲彬编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三五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五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五行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初步具有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五行与五脏等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学会中医养生术——咽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行与五脏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

火曰炎上:

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

土爰稼穑:

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

金曰从革:

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

水曰润下: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列表说明。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次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规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如此循环往复。

意义:

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乘:

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次序:

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

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举例:

正常,木克土。

木太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即“木旺乘土”;

土气不足,木虽正常,土仍难承受木的克制,造成“土虚木乘”。

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次序:

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原因:

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归属五行,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肝属木:

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肝似木,喜条达,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

脾属土:

土性生化万物,脾似土,消化食物,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以五行之间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

相生关系:

土生金: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水生木:

肾水之精以养肝木。

相克关系:

木克土,肝气条达以疏泄脾土的郁滞;水克火,肾水的滋润以防止心火的亢烈。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发病:

五脏外应五时,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

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天→肺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

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如肾(水)病及肝(木)。

子病及母:

如心(火)病及肝(木)。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如肝(木)乘脾(土)。

木乘土。

相侮:

如肝(木)侮肺(金)。

木侮金。

3.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1)确定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青——酸——弦——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赤——苦——洪——火——心。

(2)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虚则补其母:

水生木,肝血不足补肾精。

实则泻其子:

木生火,泻心火以清肝火。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抑强:

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即抑肝。

扶弱:

土虚木乘,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即扶脾。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法等。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木;赤色、苦味入心——火;黄色、甘味入脾——土;白色、辛味入肺——金;黑色、咸味入肾——水。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季养生

春季养肝,春季木旺,肝主春,适时护肝、养肝。

夏季养心,夏季炎热,心火旺,适时清心火以养心、护心。

长夏养脾:

小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注意健脾祛湿,护脾养脾。

秋季养肺,秋天干燥,注意养阴、润肺、防燥。

冬季养肾,冬季气候寒冷,寒气通于肾,滋补肾气,健体强身。

五行——五志养生

怒伤肝:

学会制怒,做到心气平和,乐观开朗。

喜伤心:

保持精神愉快、心气舒畅;狂喜极乐,使人心气弛缓,精神涣散。

思伤脾:

心胸豁达,和善处事,不为琐事斤斤计较、大费心思。

忧伤肺:

过度忧伤,肺气郁结、肃降失常,出现气机闭塞等证。

恐伤肾:

过度惊骇,扰乱其心神,导致肾虚。

五行——五味养生

酸入肝:

酸味食物、药物养肝、护肝,如山楂、橘子、葡萄等,适量吃醋,起到疏肝助消化的作用。

苦入心:

苦味能清热、解毒、泻火等,如苦瓜、芹菜、苦杏仁、橘皮等,“良药苦口”,防止毒素积累,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

甜味食物能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缓解痉挛,如红糖、桂圆、蜂蜜、大枣、米面食等,脾虚者,可适量食用。

辛入肺:

常吃葱、蒜、姜、辣椒、胡椒等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盐、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咸味食物,适量食用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五行——五色养生

青色属肝:

多吃绿色食物,如青菜、菠菜、芹菜、绿豆、青笋等。

赤色属心:

常吃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

黄色属脾:

多吃黄色食物,如黄豆、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

白色属肺:

多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白芝麻、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等。

黑色属肾:

多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黑米等。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音养生

角音——疏导肝经:

“mi”音,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其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入肝胆之经。

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草木青春》等。

徵音——疏导心经:

“sol”音,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其风格热烈、活泼、欢畅,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压平稳,心神和谐。

代表曲目有《喜相逢》《百鸟朝凤》《紫竹调》等。

宫音——疏导脾经:

相当于“do”音,包含笙、葫芦笙等乐器,其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可入脾经。

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鸟投林》《十面埋伏》等。

商音——疏导肺经:

相当于“re”音。

编钟、磬、锣鼓、铃钹、长号、三角铁等乐器,音乐风格高亢有力、悲壮雄伟,可以入肺,调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阳春白雪》《黄河大合唱》等。

羽音——疏导肾经:

相当于“la”音,鼓、水声等音乐,属水,通于肾,能保肾藏精、强壮肾脏功能、疏导下腹泄毒.平衡免疫系统。

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

5.调节不良情绪变化与影响

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达到治疗目的,称情志相胜。

情志相胜法:

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

“喜胜悲”即火克金,是以高兴的事来战胜悲伤;“悲胜怒”即金克木,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怒胜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来打通思虑纠结;“思胜恐”即土克水,用诱导思考能够克制恐慌;“恐胜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