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38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材料》 课程标准.docx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JiangxiV&TCollegeofCommunication

 

《建筑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110015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路桥工程系

1.1课程定位

表1.1.1-1课程定位表

课程名称及编号

建筑材料(00050)

课设学期及学时

第三学期(56学时)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功能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质,能够经济而合理的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先导课程

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

平行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CAD

后续课程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监理、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概预算

1.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必修课,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1.3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优化整合,同时,又兼顾学生参加材料检测员考试的要求,把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职业素质要求落实到课程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注意本课程与后继相关课程的关系,内容与时俱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掌握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要求。

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素质养成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整理、分析和共享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

1.4课程设计

1.4.1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宏观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不同的学习环节,则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应分别采用讲解法、主题讨论法、信息收集整理法、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式、项目法、小组讨论法、协同工作法等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尽量以指导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尽可以多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应遵从“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要求,对教学环节的进行整体设计,加强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生知互动(学生与相关知识的互动,如收集、识记、内化和应用知识)、生环互动(即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如,学生与教学仪器设备的互动、学生应用标准与规范解决学习问题,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1.4.2教学目标分析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目标

(1)具备应用建筑材料的基本能力。

(2)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

(3)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精神,能在团队中正确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5)具有必要的礼仪常识,并在与人共享时能正确运用礼仪常识。

(6)具有提高时间运用效率的意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工作。

(7)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熟悉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

(2)了解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要求掌握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要求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3)了解岩石的基本知识、常用岩石的特点及建筑石材的技术要求。

(4)了解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掌握其性质与应用。

水玻璃与菱苦土要着重了解其性质和应用特点。

(5)要求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特性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要求了解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及技术要求。

在此基础上掌握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对其他的品种水泥有一般了解。

(6)要求学生了解普通混凝上的基本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掌握混凝土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的主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和试验调整的方法;了解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与效果,了解轻骨料混凝土的特

(7)要求掌握砌筑砂浆的和易性与强度,以及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抹面砂浆应了解其功能与性能要求。

(8)掌握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领会墙体改革的意义;了解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墙用板材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意义。

(9)要求了解钢的分类;掌握钢的主要性能;了解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了解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了解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10)掌握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与应用;了解各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及密封膏的技术要求、主要品种和应用。

社会能力培养教育目标

(1)具备一定的建筑材料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筑材料检测、评价能力。

(2)基本学会了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方式完成一般工作任务的学习工作模式。

初步养成了在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研究其内在知识和原理的意识。

(3)能够客观的评估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

(4)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在公众前面进行演讲。

(5)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建筑材料的运用能力。

(6)在团队活动中,能较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在一定的压力下自我完成和组织完成学习任务。

(7)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1.4.3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总体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教学情境,各教学情境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绪论  

【基本内容】:

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重点】:

建筑材料的分类。

  

【难点】:

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情境的学习,能够应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材料检测的有关规定。

  

(二)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基本内容】:

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重点】:

材料的性质。

  

【难点】:

熟练的运用材料的性质。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情境的学习,能够熟练计算吸水率、孔隙率、开口孔隙率、表观密度及体积密度;能够进行材料料基本性能的测试。

  

(三)气硬性胶凝材料  

【基本内容】:

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其性质与应用。

水玻璃与菱苦土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重点】:

石灰、石膏的技术性质。

  

【难点】:

评价石膏、石灰、水玻璃与菱苦土的质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应用气硬性胶凝材料,评判石膏、石灰、水玻璃与菱苦土的质量。

(四)水泥

【基本内容】: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的组成及其特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及其特性以及硅酸盐水泥的性质与应用;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及技术要求;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对其他的品种水泥有一般了解。

 

【重点】:

硅酸盐水泥的特性;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的特点。

  

【难点】:

在实际工程中选用各种水泥。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水泥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胶砂强度测定;能够正确评价硅酸盐水泥、运用硅酸盐水泥。

(五)水泥混凝土  

【基本内容】:

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混凝土拌合物与硬化混凝土的主要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和试验调整的方法;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与效果,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

 

【重点】:

水泥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评定。

  

【难点】: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砂、石的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测定及含泥量、泥块含量测定;能够进行砂、石筛分析试验;能够进行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测定;实验室配合比调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能够了解在工程实际中配合比发生变化对强度产生的影响,并明白如何调整,能够对混凝土质量进行评价。

(六)建筑砂浆  

【基本内容】:

砌筑砂浆的和易性与强度,以及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抹面砂浆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重点】:

砌筑砂浆的和易性及强度。

  

【难点】:

砌筑砂浆的配合比的选择。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砂浆配合比设计计算、稠度、分层度、抗压强度试验;能够对建筑砂浆质量进行评价。

(七)墙体材料  

【基本内容】:

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墙体改革的意义;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墙用板材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意义。

 

【重点】:

烧结砖技术要求与应用。

  

【难点】:

评判墙体材料质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砖的抗压强度测定;能够评判墙体材料质量。

(八)建筑钢材  

【基本内容】:

钢的分类;钢的主要性能;钢的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重点】:

钢的分类;钢的冷加工与热处理的作用;钢的技术要求与选用。

  

【难点】:

钢的主要性能。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与延伸率的测定,确定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评定钢筋的强度等级;能够进行冷弯试验,对钢筋塑性严格检验,也间接测定钢筋内部的缺陷及可焊性。

(九)建筑功能性材料  

【基本内容】:

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技术要求与应用。

 

【重点】:

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技术要求。

  

【难点】:

建筑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应用。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进行防水卷材的耐热度、低温柔性、拉力及断裂延伸率试验;进行防水卷材不透水性试验;能够上网查询新的建筑功能性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条件。

(十)建筑装饰材料  

【基本内容】: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要求及选择用原则,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重点】:

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难点】:

正确运用常用建筑装饰材料。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运用常用建筑装饰材料,能够上网查询新的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条件。

(十一)电气材料  

【基本内容】:

常用电气材料的性质。

 

【重点】:

常用电器材料的性质。

  

【难点】:

正确选用常用电气材料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能够正确运用熟悉常用的电气材料。

1.5课程情境划分及设计

1.5.1学习情境划分及设计

表1.5-1学习情境设计及设计

序号

项目

任务

学时

情境1

绪论

有关概念、技术标准和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1

情境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组成与结构

1

物理性质

1

力学性质、耐久性

1

评价与运用

2

情境3

气硬性胶凝材料

质量要求

1

技术性质

1

评价与运用

2

情境4

水泥

组成及其特性

2

技术要求

2

评价与运用

2

情境5

水泥混凝土

组成材料

4

技术性质

2

配合比计算与调整

4

评价与应用

2

情境6

建筑砂浆

组成材料

1

技术性质

1

配合比计算与调整

1

评价与应用

1

情境7

墙体材料

技术要求

2

评价与应用

2

情境8

建筑钢材

分类

2

技术性质

2

评价与应用

2

情境9

建筑功能性材料

技术要求

2

评价与应用

2

情境10

建筑装饰材料

技术要求

2

评价与应用

2

情境11

电气材料

技术要求

2

评价与应用

2

其他

考核评价

2

总课时

56

1.5.2学习情境描述

表1.5-2学习情境1–绪论

学习情境1:

绪论

学时:

1

学习内容:

1.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及其对发展建筑业的作用;

2.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

3.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职业素质培养:

能够应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材料检测的有关规定。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2.小组讨论法;3.角色扮演法;4.项目教学法。

策略:

1.集中指导;2.分组学习。

教学资源:

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系统仿真软件、图片、模型、FLASH动画、规程等。

企业资源:

工程案列、操作规程、技术手册等。

对学生基础要求:

1.了解建筑材料的含义与分类;

2.熟悉建材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

对教师基本要求:

1.具有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符合教师要求有教师资格证;

2.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

表1.5-3学习情境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学习情境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学时:

5

学习内容:

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与材料性质的关系;

2.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职业素质培养:

能够熟练计算吸水率、孔隙率、开口孔隙率、表观密度及体积密度;能够进行材料料基本性能的测试。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2.小组讨论法;3.角色扮演法;4.项目教学法。

策略:

1.集中指导;2.分组学习。

教学资源:

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系统仿真软件、图片、模型、FLASH动画、规程等。

企业资源:

工程案列、操作规程、技术手册等。

对学生基础要求:

1.掌握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及与热有关的性质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

2.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的基本概念。

对教师基本要求:

1.具有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符合教师要求有教师资格证;

2.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

表1.5-4学习情境3–气硬性胶凝材料

学习情境3:

气硬性胶凝材料

学时:

4

学习内容:

1.石膏和石灰的原材料、生产、凝结硬化及质量要求;

2.水玻璃与菱苦土要着重了解其性质和应用特点。

职业素质培养:

能够正确应用气硬性胶凝材料,评判石膏、石灰、水玻璃与菱苦土的质量。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2.小组讨论法;3.角色扮演法;4.项目教学法。

策略:

1.集中指导;2.分组学习。

教学资源:

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系统仿真软件、图片、模型、FLASH动画、规程等。

企业资源:

工程案列、操作规程、技术手册等。

对学生基础要求:

1.掌握石膏和石灰的性质与应用;

2.了解水玻璃与菱苦土。

对教师基本要求:

1.具有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符合教师要求有教师资格证;

2.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

1.6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6.1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应按照教学要求的内容和思路重新进行整合,以具有实用、常用的材料等为教学的载体,从本质上改变以往教材编写的学科性特征,按项目教学的要求,构建教材的结构,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编写全新的项目式教材,使得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板书、学生笔记,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书和学习资源库。

目前选用教材:

《建筑材料》陈晓明、陈桂萍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出版

1.6.2其它

一般要求5人一组的试验教学环境,教室应该按学习岛的方式设置,以方便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教室中应该配置10套相关试验仪器。

1.7课程对实训室设备的要求

表1.7-1砂石实训室

实训室一:

实训室设备

开设的实训项目

学时

实训考核

标准筛

砂的筛分析

2

实验操作

表1.7-2水泥实训室

实训室二:

实训室设备

开设的实训项目

学时

实训考核

负压筛

水泥净浆搅拌机

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

雷氏夹

胶砂搅拌机

振实台

抗折试验机和抗折夹具

抗压试验机和抗压夹具

水泥细度试验

水泥标准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试验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4

实验操作

表1.7-3水泥混凝土实训室

实训室三:

实训室设备

开设的实训项目

学时

实训考核

坍落度筒

振动台

压力试验机

混凝土和易性试验

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方法试验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4

实验操作

表1.7-4力学实训室

实训室四:

实训室设备

开设的实训项目

学时

实训考核

万能试验机

低碳钢的拉伸试验

钢筋拉伸试验

2

实验操作

表1.7-5沥青实训室

实训室五:

实训室设备

开设的实训项目

学时

实训考核

软化点试验仪

延度仪

针人度仪

沥青软化点试验

沥青延度试验

沥青针入度试验

2

实验操作

1.8考核要求

学习情境

项目

考核权重

(%)

考核方法及分值(%)

平时考核(作业/测验/自评)

项目自评

项目实施

小组评价

合计

绪论

有关概念、技术标准

1

50

0

50

0

100

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1

50

0

50

0

100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组成与结构

2

50

0

50

0

100

技术性质

2

20

30

30

20

100

气硬性胶凝材料

质量要求

2

50

0

50

0

100

技术性质

2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运用

2

20

30

30

20

100

水泥

组成及其特性

3

50

0

50

0

100

技术要求

5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运用

4

20

30

30

20

100

水泥混凝土

组成材料

5

50

0

50

0

100

技术性质

8

20

30

30

20

100

配合比计算与调整

6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4

20

30

30

20

100

建筑砂浆

组成材料

1

50

0

50

0

100

技术性质

2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2

20

30

30

20

100

墙体材料

技术要求

3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2

20

30

30

20

100

建筑钢材

分类

1

50

0

50

0

100

技术性质

8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5

20

30

30

20

100

建筑功能性材料

技术要求

6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4

20

30

30

20

100

建筑装饰材料

技术要求

6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4

20

30

30

20

100

电气材料

技术要求

2

20

30

30

20

100

评价与应用

2

20

30

30

20

100

课外学习

5

50

0

50

0

100

总计

29.3

20.7

36.2

13.8

100%

说明:

(1)平时考核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以通过作业、测验、教学竞赛等方式考评;

(2)项目自评由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情况,对照项目自我评价表进行测评,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抽查学生自评情况;

(3)项目实施由小组长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考查个人独立完成项目情况来评价,教师负责督促检查;

(4)小组评价由项目学习小组集体评议后由小组长汇总评定,有问题时由教师裁定。

 

课程标准制订人:

审核:

执行起始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