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53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05年,太湖流域人口453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流域内分布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8个大城市,城镇化率达73%。

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21221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1.6%;

人均生产总值达4.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全流域财政收入6609.1亿元,约占全国的22.1%;

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

流域总耕地面积2213万亩,人均耕地近0.5亩,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5.7%。

(二)产业结构

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状况

2005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生产总值1188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61.3%和35.0%,见表1.1-2。

表1.1-2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产业结构情况

治理范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江苏省部分(亿元)

208.6

5324.0

2857.1

8389.7

产业结构(%)

2.5

63.5

34.0

100.0

浙江省部分(亿元)

213.0

1784.5

1296.8

3294.3

6.5

54.2

39.3

上海市部分(亿元)

12.6

187.4

200.0

产业结构

总计(亿元)

434.2

7295.9

4153.9

11884.0

3.7

61.3

35.0

100.0

太湖流域涉及的各市2005年、2006年产业结构比例,见表1.1-3。

2、工业结构现状

据江苏、浙江两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综合治理区内共有工业企业20.95万家,其中江苏10.40万家、浙江10.55万家。

工业总产值为24395亿元,其中江苏15144亿元,浙江9251亿元。

表1.1-3太湖流域各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

城市名称

2005年

2006年

镇江

4.4:

60.6:

4.1:

60.4:

35.5

常州

4.3:

61.1:

34.6

3.8:

61.0:

35.2

无锡

1.6:

59.7:

38.7

苏州

2.0:

66.8:

31.2

1.9:

65.4:

32.7

嘉兴

7.1:

58.9:

34.0

6.5:

60.0:

33.5

湖州

8.6:

57.2:

34.2

杭州

5.0:

50.9:

44.1

4.5:

50.6:

44.9

上海

0.9:

48.9:

50.2

48.5:

50.6

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共计5.57万家,其中江苏2.46万家、浙江3.11万家。

六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总产值6149亿元,其中江苏3937亿元,浙江2212亿元,分别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26%和24%,见表1.1-4。

(三)交通

太湖流域交通发达,沪宁、沪杭铁路和沪宁、沪杭、宁杭、沿江等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流域快速交通网络;

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航运;

内河航运网络通航里程达1.2万公里,内通三省市、外联长江。

表1.1-4太湖流域六大重点污染行业情况

行业

企业数

(个)

占省工业企业总数比例(%)

产值

(亿元)

占省工业总产值比例(%)

纺织业

13075

12.57

1476

9.75

造纸及纸制品业

2506

2.41

232

1.5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08

0.39

266

1.7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7264

6.98

1421

9.38

医药制造业

602

0.58

200

1.32

化学纤维制造业

789

0.76

342

2.26

江苏合计

24644

24

3937

26

21515

20.40

1100

11.89

2523

2.39

176

1.90

115

0.11

59

0.64

5975

5.66

468

5.06

477

0.45

146

1.58

461

0.44

263

2.84

浙江合计

31066

29

2212

第二节水环境状况

一、污染源现状

根据地方上报污染物排放数据汇总,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14亿立方米。

其中:

江苏省25.55亿立方米,占77.1%;

浙江省7.47亿立方米,占22.6%;

上海市1150万立方米,占0.3%,见表1.2-1。

表1.2-1200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废污水量统计(万方/年)

行政分区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江苏

179404

76119

255523

浙江

35965

38710

74675

143

1007

1150

总计

215512

115836

331348

2005年,COD、氨氮、总磷、总氮排放总量分别为85.03万吨、9.18万吨、1.04万吨、14.16万吨,见表1.2-2及空间分布图。

表1.2-22005年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吨/年)

分类

COD

NH3-N

TP

TN

工业

205726

26365

416

35066

城镇生活

144643

12295

1546

16353

农村面源

235608

25560

3826

46742

小计

585977

64220

5788

98161

58881

4865

92

6417

49960

7818

1144

10308

142233

12847

2707

23992

251074

25530

3943

40717

119

18

23

6969

551

165

733

6182

1469

454

1953

13270

2038

619

2709

综合治理区

264726

31248

508

41506

201572

20664

2855

27394

384023

39876

6987

72687

850321

91788

10350

141587

注:

农村面源污染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位于农村的小型企业。

二、水质状况

(一)水质现状

1、太湖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总磷除东部沿岸区为Ⅲ类外,其余湖体均为Ⅳ类或Ⅴ类;

总氮除东部沿岸区为Ⅴ类外,其余湖体均为劣Ⅴ类,见表1.2-3。

表1.2-32005年太湖各湖区水质类别评价结果(毫克/升)

湖区名称

高锰酸盐指数

浓度

水质类别

五里湖

6.3

0.14

5.6

劣Ⅴ

梅梁湖

6

4.7

西部沿岸区

0.1

3.8

湖心区

4.4

0.06

2.2

东部沿岸区

4.5

0.05

1.7

2、河流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流域12个省界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占66.7%,见表1.2-4;

在28个环湖河流监测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占42.8%,见表1.2-5。

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COD。

梁溪河、直湖港、武进港、京杭运河、丹金溧漕河等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表1.2-4太湖流域省界水质类别统计

断面类别

个数

比例(%)

4

33.3

2

16.7

50

表1.2-5太湖流域环湖河流断面统计

5

17.9

11

39.3

7.1

10

35.7

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流域26个主要地表水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4个监测点达不到水质要求,超标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氨氮、石油类及大肠菌群等。

有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其中6个分布在嘉兴市、1个在苏州市。

(二)水质变化情况

1、太湖水质变化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太湖平均水体水质由以Ⅱ类水为主下降到以Ⅲ类水为主;

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全湖平均水质下降为劣Ⅴ类。

从1997~2006年监测数据看:

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00年高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

氨氮2000年低于其他年份,2000~2003年急剧上升。

2004~2006年,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仅呈小幅波动,见图1.2-1至图1.2-4。

图1.2-1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

图1.2-2太湖湖体氨氮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

图1.2-3太湖湖体总磷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

图1.2-4太湖湖体总氮年均值变化图(毫克/升)

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已由10年前的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升至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见表1.2-6。

中度富营养化面积2005年比1998年增加近1600平方公里。

表1.2-62005年太湖富营养化评价

湖区

评价面积(km2)

评分值

富营养化程度

5.8

68

中度

124

竺山湖

56.7

70

贡湖

147

61

1029

65

187.8

66

南部沿岸区

363

268

轻度

东太湖

156.7

54

全太湖

2338

63

2、环太湖河流水质变化情况

1998~2006年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平均浓度均为劣Ⅴ类,常州河流入湖水质最差,无锡次之,苏州、湖州河流入湖水质较好,见表1.2-7。

直湖港、武进港、漕桥河、太滆运河、陈东河、南溪等河流入湖水质最差,带入太湖的污染物量较大,是今后治污重点区域。

表1.2-7环太湖地区河流入湖水质多年平均浓度值(毫克/升)

地区

8.05

6.93

4.30

4.51

0.270

0.196

0.114

0.136

5.68

5.75

2.57

3.05

从近年环太湖地区河流水质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均呈恶化趋势;

无锡地区河流总磷浓度略有下降,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相对稳定,年际间略有波动;

苏州和湖州地区河流各项水质指标在年际间略有波动,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基本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总氮有恶化趋势。

根据1998~2006年环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入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

高锰酸盐指数5.66万吨,总磷0.16万吨,总氮3.93万吨;

出湖各项污染物量多年平均值为:

高锰酸盐指数3.61万吨,总磷0.048万吨,总氮1.26万吨。

3、水生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叶绿素a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太湖叶绿素a含量逐年上升,月均值范围为每升1.64~216微克,年均值范围为每升8~36.6微克,10年间全湖均值增长了137%,且近年有加速增长的趋势。

从1998年至今的监测情况看,夏季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250万~1亿个之间。

其中梅梁湖相对较多,每升水中藻类数量在450万~2亿个之间。

藻类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2-5所示。

图1.2-51998-2006年夏季太湖藻类数量变化趋势

(三)各省、市水质变化情况

1、江苏省

从1998年5月起,在主要出入湖河流和行政交界河流设立了71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2005年,断面调整至66个。

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8。

表1.2-8太湖流域江苏省水质变化情况

年份

断面数

断面水质类别(个)

所占百分比(%)

II、III

IV

V、劣V

1998

71

13

32

18.3

36.6

45.1

1999

72

9

33

30

12.5

45.8

41.7

2000

37

42.3

52.1

2001

34

20.0

27.7

52.3

2002

15

45

9.1

22.7

68.2

2003

14

21.5

57.0

2004

17

38

15.4

26.2

58.4

2005

8

20

12.1

30.3

57.6

2、浙江省

从1998年5月起,在杭嘉湖地区东西苕溪、泗安溪、运河和杭嘉湖河网设立了42个监测点进行定期跟踪监测,2001年增加至44个断面。

各年度断面水质类别个数及比例见表1.2-9。

表1.2-9太湖流域浙江省部分水质变化情况

42

12

22

28.6

19.0

52.4

19

45.2

11.9

44

16

36.4

13.6

50.0

18.2

45.4

21

29.5

47.8

7

31.8

15.9

3、上海市

综合治理区内主要河流有太浦河、急水港、拦路港、大蒸港等。

监测数据显示,2001~2004年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但从2004年起污染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第三节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

一、事件发生过程

2007年4月底,太湖梅梁湖蓝藻水华大规模集中暴发,比往年提前了近1个月。

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5月6日梅梁湖小湾里水厂水源地叶绿素a含量达到每升259微克,位于贡湖湾和梅梁湖交界的贡湖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139微克,贡湖湾锡东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53微克,叶绿素a在太湖西北部湖湾全部超过每升40微克的蓝藻暴发临界值。

到5月中旬,梅梁湖等湖湾的蓝藻进一步聚集,分布范围扩大,程度加重。

5月28日,据无锡市报告,贡湖水厂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氨氮指标上升到每升12.7毫克以上,溶解氧下降到接近零,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恶臭,引发了供水危机。

5月29日,水利部启动应急预案,增加“引江济太”的流量至每秒240立方米,促进太湖水体流动。

同时,建设部组织专家紧急进行自来水除臭研究,采取应急措施。

省市政府组织紧急调运大量饮用水,保证了饮水供应。

无锡市采取人工打捞蓝藻、人工增雨等措施改善水源地水质。

通过应急措施,6月1日自来水厂出水基本达标,6月6日全面恢复正常供水。

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污染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蓝藻几乎年年不同程度暴发。

每年春末至秋初间,梅梁湖中的藻类数量在每升450万~2亿个之间,超出了自来水对高藻水的处理工艺标准,对自来水的供应屡屡产生影响。

长期以来,太湖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蓝藻大规模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气象、水温等条件成熟,蓝藻随时可能暴发。

但是在2007年以前,从未发生过水质黑臭现象。

这次蓝藻暴发引起的生态灾害,既有2007年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雨偏少等易暴发蓝藻的气候因素,也有出现严重缺氧的污水团因素,最终导致水质黑臭,形成供水危机。

从目前掌握的基本情况和认知程度来看,导致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的内因是蓝藻暴发,诱因是污水团,根本原因是长期污染。

这次供水危机充分表明太湖水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必须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对太湖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

从“九五”计划期开始,国家把太湖流域治理列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有关部门会同地方分别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

“九五”期间,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投资129.5亿元,完成100亿元;

“十五”期间计划投资220.1亿元,完成168.7亿元。

一、治污措施及成效

(一)“九五”期间治污工作

《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确定“九五”期间治理的重点为城镇污水处理。

规划要求建设96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54个。

截至2000年底,已完成或部分完成29个项目,建成规模日处理污水量118.7万立方米,其中江苏26个,日处理污水量75.2万立方米;

浙江3个,日处理污水量43.5万立方米。

(二)“十五”期间治污工作

《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增加了治理措施、加大了治理力度,共安排了255个项目。

到2005年底,已完成项目220个,在建项目35个,见表1.4-1。

表1.4-1“十五”期间太湖治污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项目类型

计划项目(个)

已完成项目比例(%)

在建项目比例(%)

计划投资(亿元)

完成投资(亿元)

完成比例

(%)

城镇污水处理厂

93

83.9

16.1

107.3

107.1

99.8

城镇垃圾处置

76.9

23.1

12.6

13.2

103.4

工业点源治理

87

97.7

2.3

1.1

1.4

122.7

湖滨带及生态修复

75.0

25

20.8

6.6

31.5

河湖清淤工程

57.1

42.9

39.8

15.5

39.0

生态示范工程

85.7

14.3

23.0

15.0

65.2

饮用水源地保护

83.3

14.0

45.0

特殊行业防治

100

0.9

2.0

219.6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58.8

41.2

0.6

1.8

301.7

按行政区汇总

江苏省

89

132.3

90.2

68.0

浙江省

75

79

84.8

77.2

91.0

上海市

100.0

3

1.5

255

86.3

13.7

220.1

168.9

76.7

(三)治理成效

1、污染源得到一定程度控制

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治理,两省一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太湖局部水体中一些污染物指标稳定或有所好转。

近10年,太湖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但主要污染物COD的排放量仅增加了一倍,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指标在“十五”期间基本保持稳定。

2、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监控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达到97%。

江苏省列入“十五”计划的62项工业污染源的除磷脱氮工程已全部完成;

出台了纺织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千家印染企业基本做到达标排放;

关停了3500多家重污染企业;

完成了738家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

重点水污染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

浙江省列入“十五”计划的7家工业企业的除磷任务和18家企业的脱氮任务已全部完成。

3、城镇生活污染源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2006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86座,日处理能力共558.8万立方米,见表1.4-2。

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的进水浓度COD为350~600毫克/升、氨氮11~55毫克/升、总磷2~7毫克/升;

出水浓度为COD低于70毫克/升、氨氮7~15毫克/升、总磷0.3~2毫克/升,出水水质总体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

表1.4-2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区污水处理厂分布情况

行政区

城市污水处理

建制镇污水处理厂

座数

规模

(万m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