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5730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5金色的鱼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金色的鱼钩.docx

《15金色的鱼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金色的鱼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金色的鱼钩.docx

15金色的鱼钩

15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案一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1课时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

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

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

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

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

……我怎么向党汇报?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钓鱼不吃鱼忠于革命

鼓励病号喝鱼汤舍己为人

教案二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1课时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

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案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

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

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

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

还含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

2.解词:

回味严峻瞻仰闪烁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3.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

(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

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

说说段落起止和为什么这样划分?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

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

四、教师范读课文

1.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

我忍不住读一读.大家听好.看好.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

2.师范读(入情入境)

五、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

(四十多天)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

(四天:

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

2.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三个病号的,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

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

六、重点赏析,领悟情感

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

(1)出示:

(3-4自然段)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

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饥饿威胁着我们。

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跟缝衣针,烧红了,变成个钓鱼钩。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跟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提问:

老班长想出什么办法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钓鱼)“到处”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找野菜,挖草跟也很不容易).老班长“整夜整夜合不拢眼”说明了什么?

(担心病号)齐读3-4自然段.

2.出示:

(第8自然段)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

走近前一看,啊!

我不由得呆住了。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长,你怎么……”

提问:

老班长为什么不喝鱼汤而吃草根和鱼骨头?

从“皱紧眉头”“硬咽”体会到什么?

(吃草根和鱼骨头有多么困难)“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从这句体会到了什么?

(心里万分痛苦)我当时怎么想呢?

(围绕着老班长坚强、舍己为人的品德想)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世界.

3.出示:

(第21自然段)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

“你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着草地。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

小梁,你不要太脆弱了!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提问:

老班长为什么要命令“我们”喝鱼汤?

为什么“我”端起碗有千斤重?

“千斤重”含义是什么?

老班长看到战士们不吃鱼汤时他皱起了眉头.心里是怎么想的?

老班长看见“我们”吃完了.脸上的皱纹舒展了.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我”沉重的心情和老班长欣慰的心情.

4.出示:

(第28-30自然段)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

别浪费东西。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

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吧!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

”我几乎要哭出来了“不,你们吃吧。

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看,你们都瘦得……提问:

老班长临终前是怎样做的.怎样说话的?

师:

为了三个生病的战士.老班长耗尽了自己全部生命.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啊!

而这几个小战士却只能眼睁睁看到老班长牺牲,真是悲痛欲绝。

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老班长对战士的牵挂.关爱.战士们悲痛欲绝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

2.我为什么要小心地把鱼钩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3.理解:

“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记录老班长的英雄事迹,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可以看到老班长像金子一样的品质,才使他闪闪发光……学生能围绕主题作答即可)

4.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吧?

八、教学结束:

思考

1.老班长有哪些品质?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内心世界)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因此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我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最后,我虚拟了一个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场景,请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讲解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如,“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鱼钩,曾挽救了三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