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5753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docx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XX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

第3章5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学案5 准确判断,赏出效果——表达技巧赏析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表达技巧赏析与情感把握是高考古诗鉴赏考查的两大重点。

对于表达技巧,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在构建其知识体系。

而在做题实践中,技巧判断不准、效果表述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绝不能轻易退缩,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原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的动态运用,在“判断”与“效果”两大环节上多下功夫,提高我们的应试能力和鉴赏水平。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

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

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 边

  [唐]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在已构建的古诗表达技巧知识体系中,你认为哪一部分建得最牢固,哪一部分最薄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具体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时,你最擅长判断哪种技巧?

为什么?

在答这类技巧赏析题过程中,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打算如何解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原词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批语

  学生甲①将表现手法判断为“虚实结合”是不对的。

前一句为实写,正确;后一句写“梦”,好像有“虚”,但它的意思是“客梦”禁不住“篷背雨”的敲打而醒来,这是实写。

而且,把“篷背雨”理解为“梦中之雨”更是置前后语境于不顾,是想当然的理解。

  ②答“衬托”手法也是错的。

“衬托”是以次衬主,从这两句所写的景象看不出有明显的主次关系。

从后面的解析文字看,该考生好像理解为“烘托”了。

  最后得分:

0分。

  学生乙①答“拟人”是错误的。

“帆”张开是描写帆的通常用语,未有拟人。

把“背”理解为“背负”,篷在“背负”着雨,把雨挡在了外面,似乎当“拟人”也能讲得通,但此处“背”非动词,而是名词,指船篷背部。

  ②该点是从写景角度作出判断的,也是不正确的。

“帆初张”,肯定是“视”“动”,但“篷背雨”就不一定是“听”,因为“客梦”被“雨”惊醒,“梦”中无从听雨,醒来可见“雨”。

至于把“梦不禁”理解为“静”,实在匪夷所思。

作为动静结合的景象,皆是客观的、实在的景象,不是一实一虚的。

  最后得分:

0分。

  学生丙①该点判断得准确,先析景再说情的分析路子较规范;只是在说所要表达的“情”上不够准确,该“情”是羁旅思乡之情。

  ②“对比手法”判断对了,但没有进一步“分析”用什么与什么作对比,而且“手法”的“效果”与该两句及全词的意境根本不一致。

  最后得分:

2分。

  总批语该题是考查表达技巧的常规题型,答题要有“手法”“分析”“效果”三项内容。

而从众多考生答案看,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判断不准。

判断不准的根本原因是读不懂句意。

该词为羁旅词,全词写途中所见之景。

而所选两句的词意为:

在江边苇风的吹拂下,别人归家的帆刚刚张开,而自己客居之梦受不住篷背雨的敲打而惊醒。

这样一来,“别人”与“自己”两相对比,再加上“苇边风”“篷背雨”的景物描写,这种羁旅思乡之情更为浓重。

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句意,只是任意肢解、曲解,怎能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

看来,准确判断表达技巧的使用,不只是建立在对各种技巧特征的准确理解之上,更要建立在对词句乃至全篇意思的准确理解之上。

  满分

  答案对比和借景抒情。

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

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

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原诗见“自学在前”第3题]

  现场答案批语

  学生甲该答案对尾联“虚写”及“联系全文看”的对比手法判断较准。

其表达效果写得不错,只是在说“效果”上要点不全。

  最后得分:

3分。

  学生乙该答案同学生甲的答案差不多,说“效果”要点不足。

其原因在于对“全文”内容把握不全面。

  最后得分:

3分。

  总批语赏析某句某联,这是近几年高考常见题型。

像该道赏析题,最大看点不只是在对手法的准确判断上,因为它还是容易看出的,更是在“表达效果”的赏析上,而“效果”是赏析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考生对该题的表达效果为什么说不全呢?

主要原因是未注意“联系全文”。

“全文”在这里一是指尾联的上文,即前三联:

首联写战士的艰苦生活,颔联写气候环境的恶劣,颈联写战事的惨烈。

把这三层内容与尾联内容一联系、一比较,“效果”不全都出来了吗?

同时,“全文”也是指全诗的主旨情感。

这一联在表达全诗的主旨情感上有何效果呢,想一想便能想出来。

  满分

  答案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之情。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如何准确判断表达技巧

  准确判断古诗的表达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涉及古诗鉴赏的方方面面。

当然,最基础的工作是构建一套有关它的知识网络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读懂内容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对于古诗鉴赏来说尤其如此,对于判断所用的技巧最为必要。

判断不准,不是你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而是对所给语言材料未读懂,或未读准。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中的第1题的三个现场答案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要做到读懂、读准,除要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外,最重要的是对所给材料的细读问题。

这里,尤其要找出写作对象及其行为特征,再把各部分内容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流动的生活图景。

如《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那两句,写作对象有:

归帆、苇边风、客梦、雨。

其行为特征是:

归帆初张,苇边风吹着,客梦醒了,雨在下着。

合起来就是:

在苇边风的吹拂下,别人归家的帆已张开;而“我”在雨点敲打中醒来,而且还要冒雨前行;人归“我”行,风雨交加。

读到这一层次,所用技巧便一目了然了。

  因此,对技巧的准确判断,说到底是“读”的功夫与能力。

  切准角度

  读懂了内容,我们还要善于对所给语言材料切准几个判断角度:

  从写作对象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间的组合。

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判断。

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

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好多常用技巧来。

  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

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

如词、句、联的判断,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

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

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

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审准题意

  表达技巧赏析题的题干总在规定着赏析的角度、技巧的数量、答题的步骤,不少考生判断不准,问题有时也出在审题不准上。

如要求你答修辞手法,你却答成了表现手法;要你答一个,你却答成了两个等。

这一点在《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中有详细讲解,此处不再赘述。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渡瓜洲[注]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 瓜洲:

长江岸边渡口。

  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偶。

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切,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

  ②比喻。

“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

  ③比拟。

“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题罗浮①

  葛长庚②

  满洞苔钱③,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

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

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注 ①罗浮:

据传说,浮山原为蓬莱岛的一阜,唐尧时,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称“罗浮”。

②葛长庚:

南宋道士,能诗赋,长于书画,晚年隐居著述。

③苔钱:

因苍苔形圆如钱,故名。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罗浮山的自然风光?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

把形圆如钱的苍苔直接称为“苔钱”。

  ②想象。

面对满洞风烟,词人想象是苔钱“买断风烟”,其实洞中的风烟并非人为买断,而是以此形容洞中风烟之多,似乎别处的风烟都专聚于此。

  ③视听结合。

看到的是洞中风烟迷蒙,苍苔遍布,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听到的是声声猿啼。

视听结合,客观地描绘了罗浮山清寒的自然风光。

[答“互文”“排比”也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

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赋予鱼鸟人的性情,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②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③,不待相孙弘④。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 ①作者当时在长安,闻好友刘蕡客死异乡,写下此诗。

②言:

指刘蕡应试所作的对策。

③迁:

升迁。

贾谊:

贾谊曾被贬长沙,后汉文帝召他回京问政。

④孙弘:

即公孙弘,才学卓越,汉武帝时一度免归,后受重用,官至丞相。

  比较分析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颈联是直接描写自己的痛哭情状。

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死不复生,诗人惟有捶胸痛哭。

②尾联是借景抒情。

去年送别好友的地方,春寒料峭,大雪满地,阴冷的氛围烘托着诗人的悲凄心情,传达出对好友的无尽的追忆和哀思。

  特别提醒: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

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

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二、如何赏出效果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

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

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

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试以句子为例。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

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

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

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可以适当地套用一下“效果套路”

  赏析表达效果本无什么答题套路,只要能把效果说准、说全、说清楚即可。

有时适当地套用一下套路,能使表述更流畅,答案更规范。

这个套路有两个要点,一是两种语言表述大致形式:

  a.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象

  技巧自身效果 诗歌自身效果

  b.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使这种情感更加哀婉动人

  诗歌自身效果 技巧自身效果

  二是注意“效果术语”的精当使用。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境。

“谷静风声彻”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

“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之浓厚。

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 题

  吕思诚

  典①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蹰。

  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②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注 ①典:

典当。

②些子:

一些,某些。

  赏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使用了象征手法,“严霜”“烈日”“春风”既实指自然环境,也象征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艰难生活的淡然,对严酷社会的蔑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