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205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

《岳阳楼记》导学案

主备人:

刘治军初审人:

终审人: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 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能熟练朗诵,试背)

二、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唐宋文举要》,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解释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

降职,远调   

2、增其旧制  增:

扩展    制:

规模

3、前人之述备矣 备:

完全详尽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5、连月不开 开:

放晴

6、则有去国怀乡 去:

离开     国:

国都京城

7、沙鸥翔集  集:

群鸟停息在树上

8、而或长烟一空  一:

全            

9、把酒临风 把:

持,执    临:

迎着,对着      

 10、不以己悲  以:

因为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如果没有归:

归依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这样       

四、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五、一词多义

1、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夫环而攻之   语气词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极  南极潇湘  直到     

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          

4、或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六、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合作探究: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安下了根。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气象万千。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唐贤今人诗赋。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去国还乡……感极而悲者矣”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以上两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进”在朝廷做官,“退”处在僻远的江湖间

(13)“古仁人”指: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骚人”指:

诗人,它出自战国时期屈原写的《离骚》。

  

(14) 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5) 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C.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8分)

(1)山岳潜形潜:

——

(2)薄暮冥冥薄:

——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用原文语句填空。

(8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

(8分).

物,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

其实,悲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2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2)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做官)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8分)

9.“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分)

二、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12分)

 

《小石潭记》导学案

主备人:

刘治军初审人:

终审人: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五.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顺序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一段:

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二段:

写潭水和游鱼。

三段:

写潭溪与岸势。

四段:

写作者的感受。

五段:

记同游者。

六.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你能找出一处吗?

七.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朗读并背诵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教师可提示学生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

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2.第

(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

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

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

定点特写。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

曲折蜿蜒、岸势:

参差不齐。

比喻。

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空竹、水声、小潭以及潭边的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潭水和游鱼。

表现潭水清澈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

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溪身、岸势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F、G)(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b是,c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醉翁亭记》导学案

主备人:

刘治军初审人:

终审人: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章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四、知识卡

1.关于“记”这种文体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

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

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

2.醉翁亭的由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山肴()

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

林hè()wèi()然水声chánchán()()

tuí()然岩穴mínɡ()huì()明变化yǔ()lǚ()提携ɡōnɡ()chóu()交错宴hān()之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得之心而寓之酒:

(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佳木秀而繁阴:

(9)伛偻提携:

(10)觥筹交错:

(11)颓然乎期间:

(12)阴翳:

(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14)太守自谓也:

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等关系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

(1)泉香而酒冽:

(2)杂然而前陈者:

(3)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整体感知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2.“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综观全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

 

[课堂探究]

一、阅读第1段,探究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由到,由到,由到。

体现这一顺序的景物依次是→→→

2.出自这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

二、阅读第2、3段,探究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

①春天:

②夏天:

③秋天:

④冬天:

★2.第3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①,②,③,④。

这四层的核心内容是。

★★★3.第3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第4段,探究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

★★2.这段文字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既表达了作者的快乐心情,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中考试题选编: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4)觥筹交错()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

作者抓住了甲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分)

答: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2分)

答: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

6、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分)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

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3分)

[提升训练]丰乐亭记(节选)(15分)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安此丰年之乐 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往,暮而归

C.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4分)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译: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译: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2分)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

(不超过5个字)。

(2分)

《满井游记》导学案

主备人:

刘治军初审人:

终审人: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欣赏文章的写作技法,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

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

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

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三、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四、知识卡片:

“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

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

1.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砂走砾()廿()二日

百步辄()返偕()数友脱笼之鹄()倩()女

靧()面浅鬣()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呷()浪之鳞曝()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天稍和()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

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课堂探究]

一、翻译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品评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