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314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docx

届四川省天府大联考高中高三综合检测四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2018年11月18日

高中2016级毕业班综合能力检测(四)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论人,有一个重要的词叫气象。

所谓气象,简而言之,由内在之“气”显现的外在之“象”,即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所呈现的一种特有的人格形象。

对气象集中开始探讨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吕祖谦编写的《近思录》是对北宋理学的一个分类选集,该书总共十四卷,最后一卷即名为“圣贤气象”。

为什么理学家如此重视气象?

钱穆先生的解释十分肯綮:

“中国儒学最要是在如何做人。

……儒家则修齐治平主要在做一圣贤。

……学圣贤,非可依其时依其位学其行事,如知学其气象,则庶可有入德之门,亦可期成德之方矣。

……此为有宋理学家一绝大新发明。

这样是为了成为符合儒家理想的人。

首先以气象来比喻儒家圣贤的是程颢:

“仲尼,元气也;颜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杀尽见。

仲尼,无所不包;颜子示‘不违如愚’之学于后世,有自然之和气,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则露其才,盖亦时然而已。

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观其言,皆可以见之矣。

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

孔子尽是明快人,颜子尽岂弟,孟子尽雄辩。

”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孔子、孟子、颜渊三人的人格,另一方面,又对这种比喻加以理论的阐释,作为儒家圣贤的孔、孟、颜各自的人格特征得以生动形象地阐释。

北宋理学家都很重视静观。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去窗前张得茂盛的草,他回答说:

“与自家意思一般。

”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从天的观点观照事物,对事物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宋儒认为这是圣人气象。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审美态度,与邵雍的态度很相近。

邵雍认为不应该“以己观物”,而应该“以物观物”,即从事物本身的角度去观照事物,从中体悟万物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意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直接将之引入了美学中。

程颢说: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这是谈理的诗,强调的是要超越现实的纷纭杂乱,进入到一种空明澄澈的心境中,这是养成圣贤气象的基本工夫,理学称之为“涵养”。

涵养到一定阶段,就能凝神定虑,静与天通,随处体验,鸢飞鱼跃,莫不是天理之显现,诚如张载所说:

“定,然后始有光明。

”这同样极具美学意蕴,因为审美需要一个空明澄澈的心境,瑞士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强调的就是审美需要从日常的认识、实用的心理中超越出来,只有如此,才能观照到美。

用康德的话来说,这就是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对于理学而言,工夫与境界是两个最核心的范畴,通过心性修养的工夫,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成就作为圣贤的大我气象,这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境界不仅是道德的,也可以是审美的。

理学的境界最重要的特点有二:

一是诉诸内心体验,二是追求天人合一。

很明显,这二者也是审美境界的特点。

以前文所引的朱熹论“曾点气象”的那段话为例,诚如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所指出的,朱熹所论虽然是着眼于道德境界,但如果我们注意到在回答问题之前,曾点一直在鼓瑟,他体验到的是“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气象与美学大我之境》,有删改)

1.下列对“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象是一种特有的人格形象,它源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之气,而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

现出来。

B.气象之说在宋代开始集中研讨,宋代理学家期望通过学习仿宋圣贤的气象来找到人德之

门,从而成为符合儒家理想的人。

C.气象往往就是人的“大我”,即去除“人欲”后剩下的“天理”,是个人与天下民众共通的

一些精神气质。

D.气象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表现出他的审美体验,理学家强调通过心形修养来

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学家之所以重视儒家气象,是因为他们认为学做圣贤,不是学习、模仿他们的为人处世,

而是学习圣贤的人格,学习圣贤的大我。

B.程颐两兄弟的气象产生了两个成语。

程颐是如坐春风,指他和气、温暖;程颢是程门立雪,

指他刚毅分明,让人敬畏有加。

C.儒家特别推崇曾点气象,是因为他描述的人生理想远离了“人欲”,表现出一种与天地万

物相融的大我气象。

D.周敦颐之所以不除去窗前的草,既显示出很高的道德水平,对万物富有同情心,同时也是

一种审美态度,可理解为物我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先贤的人格气象有所不同,孔子是无所不包,有如天地;颜回归自然、温暖,有如和

风祥云;孟子至大至刚,有如泰山巨崖。

B.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沧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一种强烈的历史

责任感,充分体现了理学家的大我观。

C.“万物静观皆自得,同时佳兴与人同”所强调的就是进入空明澄澈的心境,涵养自我,从

而修养心性,养习圣贤气象。

D.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大的人生境界,它一方面诉诸内心体验,另一方

面追求天人合一,其实质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_________________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

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

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

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

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

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

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

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

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

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

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

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

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

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

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

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

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

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

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

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

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

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

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

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

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对了。

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

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

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

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

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

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

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

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

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

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

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

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

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

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

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

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

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永不再来了。

(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近乎白描的笔触点染、勾勒小镇旁小屋的景象,即真实又给人很大的想象空

间,富有想象空间的景象使主人公魂牵梦绕,而现实缩减的单调景象则导致他最终失望

离开。

B.小说的空间局限于小镇一甌,故事的时间则拉长到二十年,期中有主人公的许多内心感

受,如此布局,情节相对集中,但又不至于平淡、单薄。

C.前后对比、呼应是小说情节设计和行文构思上的突出特点,这里有主人公的内心体验及

其两位女子认知的对比、呼应,还有环境上的对比、呼应。

D.小说中的妇女挥手致意,曾给火车司机以勇敢、从容、坦率、热情、美丽、不朽,始终

如一等美好的感受,这里不能说没有真实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想象。

5.请简要分析概况主人公退休后来到小镇半天里的心理变化。

(6分)

6.关于小说的题目,有翻译者用“小镇”,有的用“远和近”,你觉得哪个好?

请阐述你的理由。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材料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规划》作为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必将能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被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吸引并投身其中,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

  目前,2800多万农民从事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以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共享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层出不穷,让农民就业有了多样选择,农业农村发展也在逐步走向现代化。

《规划》中多次提到了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仅要求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还要求各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这必将促使一批又一批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人投入到新产业新业态中,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

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740万,返乡农民工占72.5%。

目前,有2.8亿农民外出打工,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作用不言而喻,体现了农村对城市的支持。

他们既可以在城市安家置业,也可以返乡创业就业,用他们开阔的眼界、先进的技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从昔日的“南飞雁”到今日的“还巢凤”。

(改编自《央视网》)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

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仍有8亿农村户籍人口(含2.86亿农民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3432元,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296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达到2.71∶1。

因此,要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农业必须强起来,农民必须富起来,乡村必须美起来。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市是基本规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当前我国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乡村不可能也不应该衰败。

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乡村景象凋敝,生态环境破坏,老龄化、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等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进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具体来说,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五个方面: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现代农村须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质量优异、效益良好、竞争力强、协调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产业化层级有待提升。

我国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深度加工不足,例如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上,精深加工和再加工率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整体效益低下。

根据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美国甚至达到5∶1,但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导致我国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很难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产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受条件所限,难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化、国际化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附图二),但农业科技人员总数量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万名农民中仅拥有2.81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远低于日本的5人、美国的7.2人、德国的13.5人的水平。

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大约为5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远低于日本和德国的80%。

另外,我国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70%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乡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

与此同时,农业基础资源浪费严重却一直存在。

此外,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农村有效制度供给不足页是限制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和谐问题。

图二

(节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材料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见图三)。

顶层设计后关键是落实。

要办好这件大事,需要党委和政府部门积极作为,同样需要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尤其是企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特长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既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舞台。

在“三农”领域,阿里巴巴一直有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农村淘宝项目已覆盖全国30个省域,约1000个县,有6万名乡村服务人员。

很多的淘宝村、淘宝镇,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乡村的面貌。

  众所周知,乡村要振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振兴乡村经济。

要让农民能够依靠土地致富,要让农民种田种地有利可图,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只有当农民也可以成为体面的职业,留守的乡村才能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只不过,仅仅依靠传统老办法,振兴乡村经济作用相当有限;更为贴近市场的现代企业,能让乡村走出闭塞,认识新生的事物,把握时代的脉搏。

比如,阿里巴巴未来5年,准备投入10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拟从电商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生态脱贫、女性脱贫等五个方面重点推进。

——或是短板,或是重点,有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节选自《湖北日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顺应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现状,还是解决农村的

现实问题,乡村振兴都是眼下需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工作。

B.产业兴旺是农村的经济基础,而农业产业化又是产业兴旺的关键,农村产业化不仅直接推

动产业化兴旺,对生态宜居等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C.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制约了农业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尽管我们有大的进步,但农业科技进

步贡献率、机械化率、科技人员比例等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D.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层级不高,科技化程度不足,资源环境问题

突出,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以及制度限制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农村十八大以来,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贫困率在减

少,农民的收入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

B.现今,农业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在从事新产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不少农

民工返乡创业,但在产业层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C.乡村要振兴,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交通、网络、通讯、医疗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建设,农

业产业的布局和升级要适应现代经济体系的发展。

D.中央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农村振兴谋划了战略蓝图,提出到

本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

9.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请根据文本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曹姓。

年十五,犷猂无赖,名已在捕中。

走之盱眙,困甚,挟稗官一册,非所习也,耳剽久,妄以其意抵掌盱眙市,则已倾其市人。

好博,所得亦缘手尽。

有老人,日为醵百钱,从寄食。

久之,过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

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

“嘻!

吾今氏柳矣!

”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虽甚卑贱,必折节下之;即通显,敖弄无所诎。

与人谈,初不甚谐谑,徐举一往事相酬答,淡辞雅对,一座倾靡。

当是时,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者万家。

大司马吴桥范公,以本兵开府,名好士;相国何文瑞,阖门避造请。

两家引生为上客。

客有谓生者曰:

“方海内无事,生所谈,皆豪猾大侠、草泽亡命。

吾等闻之,笑谓必无是,乃公故善诞耳;孰图今日不幸竟亲见之乎!

”生闻其语慨然。

属与吴人张燕筑、沈公宪俱。

张、沈以歌,生以谈。

三人者,酒酣,悲吟击节,意凄怆伤怀。

凡北人流离在南者,闻之无不流涕。

未几而有左兵之事。

左兵者,宁南伯良玉军。

噪而南,寻奉诏守楚,驻皖城待发。

守皖者,杜将军弘域,于生为故人。

宁南尝奏酒,思得一异客,杜既已泄之矣。

会两人用军事不相中,念非生莫可解者,乃檄生至。

进之,左以为此天下辩士,欲以观其能,帐下用长刀遮客,引就席,坐客咸震慑失次。

生拜讫,索酒,诙啁谐笑,旁若无人者。

左大惊,自以为得生晚也。

居数日,左沉吟不乐,熟视生曰:

“生揣我何念?

”生曰:

“得毋以亡卒入皖而杜将军不法治之乎?

”左曰:

“然。

”生曰:

“此非有君侯令,杜将军不敢以专也。

生请衔命矣。

”驰一骑入杜将军军中,斩数人,乃定。

左幕府多儒生,所为文檄,不甚中窾会。

生故不知书,口画便宜辄合。

左起卒伍,少孤贫,与母相失,请貤封,不能得其姓,泪承睫不止。

生曰:

“君侯不闻天子赐姓事乎?

此吾说书中故实也。

”大喜,立具奏。

左武人,即以为知古今、识大体矣。

阮司马怀宁,生旧识也,与左郄而新用事。

生还南中,请左曰:

“见阮云何?

”左无文书,即令口报阮,以捐弃故嫌,图国事于司马也。

生归,对如宁南旨,且约结还报。

及闻坂矶筑城,则顿足曰:

“此示西备,疑必起矣!

”后果如其虑焉。

初,生从武昌归,以客将新道军所来,朝贵皆倾动;顾自安旧节,起居故人无所改。

逮江上之变,生所携及留军中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

或问之,曰:

“吾在盱眙市上时,夜寒藉束藁卧,屝履踵决,行雨雪中,窃不自料以至于此。

今虽复落,尚足为生,且有吾技在,宁渠忧贫乎?

”乃复来吴中,每被酒,常为人说故宁南时事,则欷歔洒泣。

既在军中久,其所谈益习,而无聊不平之气无所用,益发之于书,故晚节尤进云。

(节选自《吴梅村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B.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C.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D.后二十年/金陵有善谈论/柳生衣冠怀之/辐辏门车常接毂所到/坐中皆惊/有识之者曰/此固向年过江时休树下者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已倾其市人倾:

让.....折服

B.属与吴人张燕筑属:

通“嘱”

C.对如宁南旨如:

按照

D.逮江上之变逮:

及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敬亭,原本不姓柳。

因为行为不轨被追捕,逃到盱眙,生计艰难,常说书谋生,一日

过江揽柳感慨,乃更姓为柳。

B.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

少年时仅凭耳听心习,便名动世人,经世事变幻和人生起伏后,

晚年技艺更为精纯。

C.柳敬亭重情重义。

无论贫贱显贵,均一体相待,仕途通达后也不以势骄人,更可贵的不

管个人遭际如何,均忧心国事。

D.柳敬亭既有辩才,又有见识。

故而他能窥知他人心意,也能做到替人排难解纷,还能预

判天下大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等闻之,笑谓必无是,乃公故善诞耳;孰图今日不幸竟亲见之乎!

(5分)

(2)会两人用军事不相中,念非生莫可解者,乃檄生至。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9分)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歌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

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

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总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

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成沙铁未清)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