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385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D.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答案】C

【解析】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这些出土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都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铁制农具并未得到普遍使用,该表述绝对;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该表述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如表是我国从汉至隋江南稻作农业的相关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史料

出处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

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史记平准书》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地理志》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

《晋书地理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隋书地理志》

A.农业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B.江南农业耕作方式粗放

C.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史书记载,在我国从汉至隋江南稻作农业的相关记载中,江南耕作方式一直是“火耕水耨”,这是一种较粗放的耕作方式,选项B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江南生态情况,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南北经济变化情况,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结论,选项C排除;D与题干无关,排除。

3.“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海上丝路繁荣

B.遣唐使节来华

C.张骞出使西域

D.朝贡贸易推行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市舶是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

亦指海外贸易。

所以“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遣唐使节来华不是海上贸易;C选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无关;D选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不是市舶贸易。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徙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

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

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

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

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

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洋货”“火柴”“洋布”都是西方工业制成品。

依据材料中“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西方商品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较大,中国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始于《南京条约》,材料并未体现关税问题;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被商品经济所取代;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市场的被动开放或主动开放。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下图是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令人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

该图可以视为

A.图像史料

B.文字史料

C.历史概念

D.历史结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和图片中的信息“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可判断,A项正确;据材料“晚清画报”可判断,不是文字史料,B项错误;据材料“描绘了女性在新式照明灯下尝试台球游戏的场景”可知,它不是历史概念,C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画报中的《明眸皓腕》,----令人看出上海的社会生活”,它不是历史结论,D项错误。

7.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32年”、“抗敌火柴”、“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勇反击,“一·二八”事变全面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进行营销之前已经出现,不是新的营销方式;C选项错误,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期民族火柴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图片中“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9.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的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故选D。

10.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A正确。

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排除C。

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

11.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分析合理的是

A.促使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B.加速了法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C.导致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刺激了法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依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法国货币的含银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含银量不断下降说明货币价值下降,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B项。

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并未成为殖民霸主,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商业革命的影响,而材料表述的是价格革命,排除;D项依据所学知识此时期法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加原因是法国的对外侵略扩张,排除。

12.新航路开辟后,为争做世界霸主,英国采取的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参与贸易竞争的政策是

A.圈地运动或"羊吃人运动"

B."重商主义"政策

C.对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

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政府的政策,为了争做世界霸主,英国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参与世界殖民霸权,故B项正确;圈地运动或"羊吃人运动"是工业革命之前获取劳动力和市场的手段,A错误;对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不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政策,C错误;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不符合材料中“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信息,D错误。

13.马克思曾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是

A.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

B.正当贸易所获取的利润

C.积极鼓励农业发展

D.西欧国家间的早期商业战争

【答案】A

【解析】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它在国内主要表现为将农民和土地分开,英国圈地运动是代表;在国外主要表现在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16世纪的奴隶贸易是代表,故选A。

BD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排除;重农与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14.1664年,英国每季度进口的棉布总量达到100万件,占进口总额的73%,20年后这一比例达到83%。

为此,英国议会不得不在1700~1721年间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

这一举措

A.阻碍了英国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海外的殖民掠夺

C.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17世纪后期英国大量的进口棉布,对英国本土的纺织业形成冲击,因此英国政府采取强制性举措禁止进口印度棉布,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到了18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故D正确;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是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的棉布,与出口贸易无关,排除A;这一举措只是禁止外国棉织品在英国销售,与海外殖民掠夺无关,故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故C错误。

15.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B.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C.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D.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所以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工业革命成效显著,故选择B选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830年时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尚未确立,故排除C选项;19世纪仍有被压迫民族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局势并不平稳,且“国际局势平稳发展”也不是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背景,故排除D选项。

16.“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B.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一批身份低微的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跻身于上流社会,这是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扩张,故C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项错误。

17.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B.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C.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D.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70—1913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原料,工业制成品数量大大增加,世界贸易规模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A项正确。

B项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

C项,此时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排除。

D项,由于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差异扩大,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性,排除。

18.下表为1874—1900年英、美、法、德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统计表。

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74—1890年

1.7

5.2

2.1

3.5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A.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

B.资本主义世界多中心格局已形成

C.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

D.英美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渐趋下降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英法两国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美德两国,导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地位急剧变化。

故答案为C项。

A项,美德两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不能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增速开始放缓,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只是历史一种趋势至今尚未形成,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英美依旧处于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排除。

19.列宁曾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苏维埃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工业国有化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结合所学可知,为此,苏维埃采取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与列宁无关;C选项错误,苏联工业国有化开始于1917年,变工业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与利用资本主义进行发展的特征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21.1928年到1940年,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棉织物增幅为49.09%、谷物增幅为30.48%。

这组数据表明苏联

A.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D.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苏联钢产量增幅达330.8%、煤炭增幅达367.25%”看到代表重工业表现的钢和煤的增幅都是三倍以上,很明显是苏联优先发展了重工业,故答案我D。

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制度问题,A错误。

从材料很容易发现重工业增长达到3倍多,而轻工业和谷物增幅较小,说明不是协调发展,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工业方面内容,C错误。

2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B.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的过激行为

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D.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可知,农民短期内大量屠宰牲畜导致全国牲畜锐减,进而引发苏联1932-1933年饥荒。

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时间,其原因是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故答案为D项;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很小,排除A项;B项涉及的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C项说法与苏联短期饥荒无必然联系,排除。

23.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的68%,1933年的85%,贸易额总值持续下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内战导致经济的下滑

B.中国商品价格失去竞争优势

C.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日本侵华破坏中国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天津1931~1934年对外贸易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早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此时资本主义正经历经济大危机,必然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1934年国共内战主要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与天津对外贸易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商品竞争力较强,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日本尚未全面侵华,排除。

24.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这表明

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

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短时间内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繁荣”,股票价格高涨,结合材料时间“1929年夏季”,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故答案为D项。

当时钢铁工业并非属于新型工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垄断组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消费市场的状况,排除C项。

25.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

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缓和社会矛盾

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D.缓解失业压力

【答案】C

【解析】

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特点,不是深远影响。

B.缓和社会矛盾是其影响,但是不是深远影响。

C.以工代赈是让失业者获得一份工作,能够自食其力,这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

这与其他的影响相比较是最深远的。

D.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种暂时的影响,不是深远的影响。

故选:

C。

26.下边材料说明

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是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应用,说明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结论,B选项排除。

材料与货币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

27.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

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也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

从这一过程可看出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B.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C.国家干预经济方式新发展

D.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为调整经济发展,调高利率,进而,其他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与发展,也调整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这说明国家调控经济在方式和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B选项错误,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并不能说明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日、德、英、法四国也抛售美元”可知,美国与英法等国存在矛盾,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下图能够反映的经济现象主要是

A.资本家丧失企业控制权

B.经营者革命的应运而生

C.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

D.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答案】C

【解析】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在美国的股票持有者呈现出分散的趋势,这表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是资本家并没有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工人获得的只是少数的股票,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资本的社会化,没有体现出经营方式的改变,也不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故BD项排除。

29.美国人迈克尔・赫德森曾经指出:

“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美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从二战后的史实来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B.肯尼迪迫使赫鲁晓夫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

C.《中美友好通商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