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7043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docx

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

(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

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B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3.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项有误。

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

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

(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

《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

具体技巧有:

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

(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

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案】

(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

(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

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动衬静。

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

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

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

故答案为:

⑴秋蝉、柳树

⑵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

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 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

(1)重阳节

(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①同: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

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②不同:

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

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⑴重阳节

⑵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节气的理解,考生在平时注意对24节气稍加感知,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的是作者心情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抒情的语句,结合诗人的处境,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

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

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

⑴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⑵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________》的第一章,诗中“________”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

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步出夏门行;观

⑵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

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

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

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⑴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⑵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 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

(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