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055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2.docx

高三地理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2

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1浙江名校第一次联考]下图为街头艺人在南京的主要集聚点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南京街头艺人主要集聚在(  )

A.住宅区B.商业区C.文教区D.工业区

2.南京街头艺人集聚点选择主要考虑(  )

A.市场B.地价

C.自然环境D.旅游资源

[2021陕西部分学校第一次联考]近20年来,我国内陆某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

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越繁荣。

下表是2000—2015年该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表。

据此完成3—5题。

层级

2000年

城镇化率(%)

2015年

城镇化率(%)

2000—2015年

城镇人口年

均增长率(%)

全省

27.1

48.1

3.9

省会

53.7

71.6

3.8

地级市辖区

40.6

57.9

2.7

县域(研究

区内76个)

16.7

37.5

4.6

3.近20年来,该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  )

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

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地级市辖区相比)县域(  )

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

③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5.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  )

A.增加城镇住房供给量B.降低城市入户门槛

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D.多元发展本地产业

[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图,图中数码分别表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商业区。

据此完成6—7题。

6.①②③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

B.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C.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D.轻工业区、商业区、重工业区

7.②功能区布局的环境优势是(  )

A.对水环境影响小B.对住宅区影响小

C.环境承载力较强D.交通运输方便

[2020河北邢台三测]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9.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D.长江中游城市群

[2021河南南阳一中二测](新角度:

农田融入城市)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社区农业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

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参与,维护成本低

11.农田融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原始的农业环境

B.增强城市自我服务的能力

C.提供居民劳动的场所

D.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1湖南郴州第一次质量检测]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形态受居民通勤条件、工业产业类型、居民环保意识等要素的影响。

位于江淮地区的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强度在1979—2017年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变过程。

下图示意Y市1979—2017年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形态演化。

据此完成1—3题。

1.Y市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模式在1979—2017年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2.在电动助力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通勤工具、通勤距离显著增加的阶段,其对应的居住—工业空间关联模式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3.在丙模式中,布局在工业空间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甘蔗制糖厂 B.水泥厂

C.高端服装厂 D.有色金属冶炼厂

[2021江西宜春五校联考](新情境:

“城市蜂窝化”)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人口减少时期,但其城市用地规模仍然在扩大,造成某些缺乏经济活力的城市内部随机产生大量的小块空地、空房,我国学者将该现象称为“城市蜂窝化”。

我国也有部分城镇出现了该现象,若不加以重视将来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城市结构问题。

据此完成4—6题。

4.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城市蜂窝化”的原因主要是(  )

①人口密度下降 ②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 ③国际人口迁出 ④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城市蜂窝化”现象可能会(  )

A.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B.吸引郊区人口向市中心迁移

C.加速城市人口老龄化

D.促使相同类型土地利用分散

6.目前我国较易出现“城市蜂窝化”的区域是(  )

A.东部大城市B.东部中小城镇

C.西部大城市D.西部中小城镇

  全域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城市(中心城镇)发展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乡村振兴以生态建设为依托。

全域城市化依托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和制度变革来实现,主要在发达地区推行实施。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我国适宜推行全域城市化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浙江B.黑龙江C.云南D.西藏

8.推行全域城市化能够(  )

A.快速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B.提高乡村的工业化水平

C.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D.解决城市土地供应不足问题

[2020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新角度: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下图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间布局,图中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

据此完成9—11题。

9.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  )

A.土地利用率较低

B.基础设施更完善

C.绿地面积比重大

D.公共活动空间小

10.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环境,其主要原因是(  )

A.邻里隔离B.道路分级

C.人口较少D.居住分散

11.目前我国正倡导住区开放。

胡同街区启示我国兴建开放型住宅小区时应注意(  )

A.增加绿地面积

B.增加步行道路

C.构建私密空间

D.完善安保设施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2.[2021山东中学大联考,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公园是指供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游憩、娱乐和健身的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共绿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越发重视。

近年来,我国长江沿线某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增加,但等级参差不齐,中低等级公园在新老城区均有分布,老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较少的问题突出。

下图示意该城市各等级城市公园在不同经济实力区的分布。

(1)描述该市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

(4分)

(2)说明城市公园对附近居民的益处。

(4分)

(3)有市民建议,中低等级公园应尽快改造成高等级公园。

你是否赞同此建议?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13.[2020山东统考,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苍山脚下、洱海湖畔的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曾先后作为“南诏国”的王都。

在羊苴咩城西侧有个“水碓村”(水碓即水磨),曾是加工大米的地方。

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流量数据见下表。

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流量统计表

城镇

年径流量

(108m3)

枯季流量

(m3/s)

洪峰流量

(m3/s)

太和城

阳南溪

0.091

0.145

14.35

葶溟溪

0.095

0.192

15.00

总 计

0.186

0.337

29.35

羊苴咩城

白鹤溪

0.096

0.079

26.10

中和溪

0.071

0.054

17.30

梅 溪

0.064

0.108

15.00

桃 溪

0.090

0.465

21.00

总 计

0.321

0.706

79.40

大厘城

万花溪

0.711

0.367

31.00

总 计

0.711

0.367

31.00

数据来源:

《大理市供排水志》

(1)分析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便于防卫的条件。

(4分)

(2)分析与羊苴咩城相比,溪流对太和城、大厘城的不利影响。

(4分)

(3)指出“水碓村”选址在羊苴咩城西侧的有利条件。

(4分)

答案

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1.B 根据生活实际判断,街头艺人主要通过表演获得观众赠送而获得收益,所以主要集聚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图中显示街头艺人集聚次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鼓楼、新街口、夫子庙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这些地区为城市商业区,B正确。

2.A 街头艺人主要通过表演获得观众赠送而获得收益,所以主要集聚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人员多,观众多,获得的收益就多,所以主要考虑市场。

故选A。

3.C 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说明异地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该省县域人口,进而促进该省县域城镇化发展,①错,②对;农村留守儿童为了获得较好的教育条件,往往向当地城镇迁移,农村留守的老人进城主要是帮助照看儿童和改善生活的需要,④对;乡镇一般比较偏僻,远离客源地,旅游业相对落后,③错,故选C。

4.B 近20年来,该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说明当地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①错;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县域城镇化率较低,说明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②对;县域城镇化率低,城镇人口少,住房价格相对较低,吸引农村人口迁入,③对;青壮年人口迁出,当地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④错。

故选B。

5.D 当地县域城镇化率低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发展经济是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多元发展本地产业,吸引本地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可减少人口外流,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D对;增加住房供给量并不能增加人们的收入,更不会提高人们购买住房的能力,A错;降低城市入户门槛,大量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会导致过度城市化,B错;当地县域城镇化率低,老龄化问题较严重,需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但这并不是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C错。

6.B ③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多个住宅区之间,应为商业区;①靠近住宅区,且靠近机场或高速公路,为商业区的可能性极小,应为轻工业区;②占地面积广,且位于河流下游,靠近港口,应为重工业区,故B对。

7.C 由上题可知,②功能区为重工业区,环境优势可以排除A,B项;交通运输方便不是环境优势,故D错误;重工业有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由于该地区靠近海洋和河流,环境承载力比较强,故C正确。

8.D 读图可知,从图示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到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再到多中心组合城市群,核心城市逐渐增多,核心城市的腹地范围相互重叠,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单一辐射程度逐渐降低,故选D。

9.A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

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故选A。

10.D 农田景观较为单一,公园具有观赏功能,景观丰富,A错;农田主要功能为种植农作物,部分地区的农田是旱地,不包含水域,B错;与公园相比,农田在种植农作物时会施用化肥、农药等,有一定的污染,C错;农田主要由当地居民进行维护,而公园由政府园林部门专人进行维护,故农田的维护成本低于公园,D对。

11.B 城市农田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绿化理念,并不属于原始的农业环境,A错;农田虽然需要人们通过劳动去维护,但其不是为了让居民劳动而存在的,C错;城市土地即使不建设农田也可以变成其他用地方式,土地并不会被浪费,D错;由于城市农田的存在,其出产的蔬菜、水果等产品可以直接供应给城市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服务,B对。

1.B 甲、乙模式阶段,甲模式居住空间和工业空间相对分离,目的是减弱工业区对居民区的影响,也说明此阶段的工业应是一些污染相对较重的企业,而乙模式部分工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存在重叠,说明乙模式比甲模式的居住—工业空间关联度高。

结合材料“1979—2017年经历了强—弱—强的演变过程”可知,乙模式早于甲模式,排除A、C;后在甲模式的基础上,居住空间内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丁模式),排除D。

选B。

2.D 在电动助力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通勤工具、通勤距离显著增加的阶段,居住空间与工业空间的距离较大,应该是丁模式阶段。

选D。

3.C 丙模式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基本无污染的工业,该阶段工业可以布局在居民区的周边。

选C。

4.A 由材料可知,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是在进入人口减少时期,即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时出现的“城市蜂窝化”,①正确。

旧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城市内部可能出现小块空地、空房,②正确。

发达国家以国际人口迁入为主,③错误。

“城市蜂窝化”属于城市结构问题,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④错误。

5.C “城市蜂窝化”现象将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A错误。

该现象使市中心对郊区人口的吸引力下降,B错误。

该现象使城市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将加速城市人口老龄化,C正确。

随着城市的发展,相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D错误。

6.D 由材料可知,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的区域先要出现人口减少现象。

我国西部中小城镇以人口迁出为主,较易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D正确。

而我国东部大城市、东部中小城镇、西部大城市都以人口迁入为主,不易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A、B、C排除。

7.A 根据材料“主要在发达地区推行实施”可知,选项中浙江省最适宜推行全域城市化,A对。

8.C 根据材料“全域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城市(中心城镇)发展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乡村振兴以生态建设为依托”可知,全域城市化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C对。

9.A 胡同中居住单元看起来多,但由于房屋多为平房,其土地利用率比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低,A对;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建设年代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并且绿地面积比重小,B、C错;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由于房屋楼层多,居住人口多,人均公共活动空间相对较小,D错。

10.B 据图可知,胡同道路有机动车道、步行道和次一级步行道,机动车道相对较少,噪声污染较少,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环境,B对。

胡同的一个院落里通常住有多户人家,A错。

胡同中的居民白天上班工作,晚上主要在房屋中休息,产生的噪声很少,故人口数量对安静的居住环境影响较小,C错。

图示胡同房屋密集,居住并不分散,D错。

11.C 我国目前新建的住宅小区绿地面积比胡同街区多,A错;胡同街区步行道路较多,机动车出入不便,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出行需求,B错;胡同街区公共场所都是开放的,一个院落分为若干居住单元,居住单元是个人的私密空间,这一点启示我们在倡导住区开放的同时注意构建私密空间,C对;目前我国兴建开放型住宅小区的安保设施已比较完善,D错。

12.【解析】 第

(1)问,公园分布特点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城市公园呈现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从微观看,老城区公园较为集中,数量多、等级较高。

(2)问,城市公园对附近居民的益处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

社会效益主要是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生态效益主要是公园内植被具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

第(3)问,赞同和反对都可以,理由充足即可。

赞同的理由主要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两方面分析回答。

反对的理由主要从经济效益(城市化、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呈现中心集聚、外围分散,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2分)老城区公园数量多、等级高。

(2分)

(2)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公园绿地能够吸烟滞尘,提高附近地区的空气质量;能够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提高附近地区气候舒适度。

(任答2点得4分)

(3)赞同:

建设高等级公园可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满足市民向往美好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更大程度上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实际需要;可缓解老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小的问题。

(任答2点得4分)

反对:

该城市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高等级公园分布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论证;中低等级公园数量多,升级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低等级公园面积小,景观质量和交通便捷度差,改造价值不大。

(任答2点得4分)

13.【解析】 

(1)由图可知,三座古城西有高山、东有湖泊,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排水泄洪。

(2)根据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数量和流量分析可知,与羊苴咩城相比,太和城附近的溪流数量较少且流量较小,为城市提供的水资源量少,易产生水资源短缺问题;大厘城附近的溪流仅有一条,且洪水期流量大,容易发生洪水等灾害,威胁城市安全。

(3)“水碓村”选址在羊苴咩城西侧,主要是因为西侧坡度较大,水能资源丰富,且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答案】 

(1)三座古城东部为洱海,洱海面积广大,东西较宽,可作天险防止外敌入侵。

(1分)三座古城西部山地高大,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

(1分)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排水泄洪,防洪形势好。

(2分)

(2)羊苴咩城溪流较多,空间分布均匀,年径流量和洪水期流量适中,便于利用,枯水期流量相对较大,可满足用水需求。

(2分)太和城河流数量较少,流量较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易产生水资源短缺问题。

(1分)大厘城溪流洪水期流量过大,且地势平坦、起伏小,不利于排水泄洪,易发生洪涝灾害。

(1分)

(3)西部地势较高,水质较好;(2分)西部坡度大,水能资源丰富,可为大米加工提供动力。

(2分)

朝着心中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在为他让路。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