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130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docx

高二历史导学案康熙帝

高二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导学案之三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一、课表要求

1.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

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3.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二、学法指导

1.教学中突出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活动,可以围绕巩固统一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两个主题来归纳。

2.关于康熙帝巩固措施的作用,可以结合秦始皇活动来进行比较,彰显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之功和康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之功。

3.对本单元涉及的三个帝王作类型的归纳,以便对古代中国政治家有一个宏观共性的认识。

三、知识结构

少年皇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人物评价

(少年继位、智除鳌拜)(巩固统一、维护主权)(功过方面)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

(一)阅读下列一组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继位时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1.圈占土地

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

圈地议自此始。

……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

……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

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

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

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

是为旗退地亩。

──柯劭忞等《清史稿》

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

“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

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

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

【解读】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

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

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

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

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

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

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

顺天府和直隶。

2.智除鳌拜

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①。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诏曰:

“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

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②其死,籍没③拘禁。

”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

余坐谴黜。

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④。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

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⑤,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⑥俱实,诏谓:

“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⑦籍没。

”──《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

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

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

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注释】①掊:

击,击破。

絷:

抓获。

②贷:

免除。

③籍没:

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

④坐:

获罪,定罪。

⑤悛:

改,悔改。

⑥鞫:

审问,审查。

⑦褫职:

剥夺职位。

3.康熙勤政

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

“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①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之诮②,年兹在兹③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

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

“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

毫厘不差。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

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

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

深夜。

②诮:

讽刺。

③年兹在兹:

每年都是这样。

(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

1.平定三藩之乱

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

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

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

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本”。

权子母①,斥其羡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③者。

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

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④。

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

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

材料二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

……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

……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

……西藏达赖喇嘛奏言:

“三桂若穷蹙⑤请降,可宥⑥其一死;倘竟鸱张⑦,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三臣源曰:

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

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

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解读】材料一说明:

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

材料二、三说明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比较讲究策略,对耿精忠和尚可喜拉拢,对吴三桂坚决打击,分化了三藩之间的联盟。

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

③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

④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

【注释】①权子母:

指发行货币。

②羡:

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

③无籍:

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

④自擅:

自己安排。

⑤穷蹙:

走投无路。

⑥宥:

宽容,饶恕。

⑦鸱:

一种凶猛的鸟;倘竟鸱张,意思是万一吴三桂势力强大,不容易对付。

2.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①,可资中国之润②,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

倘不讨凭台湾,匪特③赋税缺减,民困日蹇④,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

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弁兵冒死穷民以为逃逋之窟,遗害叵测,似非长久之计。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先是,刘国轩⑤贻书总督姚启圣请如琉球诸国例⑥,称臣入贡,启圣以闻,上不许,趋令施琅进兵。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

“……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

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且此地原为红毛⑦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

……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

”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六○《施琅传》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康熙帝要收复台湾的原因与决心:

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不允许分裂。

②保证东南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可靠的财政支持。

维护东南稳定,并减少军费开支。

③保证东南社会及驻守军队的稳定。

④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注释】①薮:

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②资:

资助,有利于。

中国:

中原等内陆地区。

润:

滋润,这里指经济发展,财赋增加。

③匪特:

不仅。

④蹇:

困顿。

⑤刘国轩:

当时台湾军事上的负责人。

⑥琉球诸国例:

琉球,今属于日本统治,当时是清政府的属国。

⑦红毛:

指荷兰,后泛指西方国家。

3.镇压噶尔丹叛乱

材料一康熙中……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旋取青海和硕特车臣汗女,而袭杀车臣汗,兼有四卫拉特,复南摧回部城郭诸国,尽下之,威令之卫藏①。

则有思北并喀尔喀②,乃自伊犁东徙帐阿尔泰山,并使杜尔伯特部屯田,且耕且牧,以峙其食。

……噶尔丹既兼有回部、青海、漠北,则益骄蹇,不奉命。

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

二十九年,以追喀尔喀为名,选锐东犯。

五月,及乌尔会河。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

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城。

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

自晡③至暮,驼毙……阵断为二。

步骑争先陷阵……翌日,遣西藏剌麻济隆来军乞和。

奏闻,诏:

“速进兵,毋堕贼计。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

材料二三十四年,噶尔丹果率骑三万入寇……明年,上复牙亲征……贼奔驰五昼夜,中途欲拒战于拖诺山,而众奔不能止……适我西路兵邀之于昭莫多……诱贼之昭莫多……天明收军,斩数千级,获马驼、牛羊、庐帐、器械无算。

……噶尔丹以数骑遁。

三十六年春二月,驾复渡黄河,幸宁夏,命马思哈、费扬古两路进兵,噶尔丹使子塞卜胜巴珠征粮于哈密,为回人禽献。

……左右亲信……闻大兵将至,先后望风款附,密乡道大兵深入。

……噶尔丹进退无地,不知所计……自知人畔天亡,旦夕比就俘,遂仰药死。

……于是自阿尔泰山以东皆隶版图,拓喀尔喀西境千余里。

【解读】以上材料表明:

①噶尔丹对回部的征服,不利于清朝对南疆地区的统治。

②噶尔丹在北方的分裂活动,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注释】①卫藏:

今中亚地带。

②喀尔喀:

游牧在今外蒙的蒙古部落的一支。

③晡:

下午三点到五点。

4.尊重儒学

材料一(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祭酒王士祯请修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及饬督抚查明南监板①,令学臣收贮儒学尊经阁,从之。

……乾清宫进讲毕,上问理学之名,始于宋否?

张玉书奏:

“道理具在人心,宋儒讲辨加详耳。

”上曰:

“日用常行,无非此理,自有理学名目,彼此辩论,朕见言行不符者甚多矣,终日讲理学,而所行全与其言背谬,岂得谓之理学乎?

若口虽不讲,而行事自然切合,此即真理。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

行三跪九拜之礼。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二

材料三玄烨在位六十一年,虽外讨内绥,兵势甚盛,然亦知汉族之不可以武志也。

乃用儒术以束缚之。

计其政策有六:

一、崇祀孔子。

亲往释奠,并饬国子监讲录程朱性理之学以风示汉民。

一、举博学鸿词科,以网罗明季遗民及奇才杰士。

一、开馆编《会典》、《字典》、《明史》、《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书,俾士人奉为准则。

一、巡游江南,召试名士,藉以觇察民心。

一、开千岁宴,诏天下不论满汉官民,凡年过六十五者,皆得与宴赋诗,以示满汉一体。

一、采鄂尔泰奏议,取士复用八股,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

自是以后,汉族始安,帝业始固。

说者谓满清之命脉,全在于康熙一朝能以儒术笼络天下之人心者,非虚语也。

──[民国]《清朝兴亡史》第三十一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

【解读】《清朝兴亡史》是民国初年的一部关于清朝兴亡的野史著作,该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叙述了清朝兴亡过程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与事件

以上材料说明:

①康熙帝利用博学鸿儒吸收了大量硕儒名士,并尽量笼络,极力推崇,使得很多名士逐渐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敌视。

②康熙帝鼓励学术的发展,并且坚持学习,比较精通经书义理。

③康熙帝对汉族尊奉的孔子像拜跪,说明他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消除满汉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对清朝有敌视态度的明末遗老对之态度发生转变。

④康熙帝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缓和了民族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注释】①南监:

明代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5.对蒙古的管理

材料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上驻多罗诺尔①。

喀尔喀来朝。

……戊子,复召土谢图汗、哲卜尊丹巴、策旺扎布、车臣汗及喀尔喀诸部济农、伟征、诺颜、阿玉锡诸大台吉三十五人赐宴。

谕曰:

“朕欲熟识尔等,故复飨宴。

赐之冠服。

”……以车臣汗之叔扎萨克济农纳穆扎尔前劝车臣汗领十万众归顺,身为之倡,请照四十九旗一例,殊为可嘉,许照旧扎萨克,去其济农之号,封为郡王。

馀各封爵有差。

传谕喀尔喀曰:

“尔等困穷至极,互相偷夺,朕已拯救爱养。

今与四十九旗一体编设各处扎萨克,管辖稽察,其各遵守。

如再妄行,则国法治之矣。

”……庚寅,上按阅喀尔喀营寨,赉②牛羊及其穷困者。

辛卯,遣官往编喀尔喀佐领,予之游牧。

乌珠穆秦台吉车根等以降附厄鲁特,按实罪之。

──《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

材料二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

材料三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

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③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节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解读】以上材料涉及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与认识。

①材料一涉及清朝对蒙古管理中的重大事件多伦会盟。

这次会盟根治了喀尔喀的内乱,重新实现了团结,确立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将这一广大领土置于清朝的直接控制之下,从而真正实现了统一。

这不仅有利于对噶尔丹的继续斗争,也为清朝的长治久安,为疆土的统一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②长城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长城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长城如一道藩篱,把中国隔为南北两部分,即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隔离开来。

由此而形成内外分治的传统的政治观念,不能不影响到中国真正的全面统一。

同时,这也限制了内地和边疆的交往交流。

康熙帝突破了因长城而形成的政治地理的传统观念,除内外之分的界限,视为一体;破除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华夷”之限,实现“要荒总一家”的政治理想。

康熙帝认识到,不能通过防御来解决全部问题,关键是要对蒙古控制有道,所以康熙帝的国家观念突破以往以长城为限的狭隘观念,把大统一发展到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将其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注释】①多罗诺尔:

今内蒙古多伦。

②赉:

赐给。

③太祖:

指努尔哈赤。

6.《尼布楚条约》

中国①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俄罗斯国……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定条款如左②: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一带土地及诸川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

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之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中俄尼布楚条约》拉丁文译本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中俄两国政府由于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而各自得到了利益。

中国方面,虽然在领土问题上作了较大的让步,但是促使俄军撤出了雅克萨,收复了长期被俄国霸占的国土,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和俄国订约停战,清政府也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叛乱势力,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俄国方面撤出了雅克萨和其他侵略据点,但却使清政府承认对尼布楚及其以西地区的占领,因而极大地巩固了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

【注释】①中国:

称中国而不称大清,主要是在法律上有继承性,符合国际法惯例。

②如左:

如下,古代书写由上及下,由右及左。

7.开启“康乾盛世

材料一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①,普被恩泽。

除将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②,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

各该督抚,无须实心奉行,体朕轸民生至意③。

材料二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见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康熙帝宣布新生人口,永不加赋,具有划时代意义,无论对农民还是其他劳动者都是一次解放。

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②康熙帝宣布三年之内,全国普遍免钱粮一次,总数达3200多万两,超过了此前全国年景最好的年收入。

这说明国库充足,政府财政宽裕。

以上两件大事,反映了康熙后期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可以标志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代。

五、人物解读

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六、课后练习提升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

你怎样理解“(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答案:

(1)史实:

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不同: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理解:

功:

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

德:

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3)贡献:

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

理解:

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

(西方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蕴藏着危机。

(4)趋势: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七、本课困惑记录——记下你的疑惑并及时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