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7200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docx

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

2010年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6分)

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单调。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___)(___)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

(1分)

(2)命题老师在摘抄这段文字时,抄错了一个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分)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有一个词语是老师故意抄错的,你能辨识并改正吗?

(2分)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前后内容的照应关系,文段中有两个词语顺序有问题,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默写。

(7分)

(1)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桃花源诗》中有诗云: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记》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泪客中尽,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5)在风云变幻的古战场上,如果没有天时相助,战争的结局就可能改写,正如杜牧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中表明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绿色行动小组举行“诗意绿校园”活动,征集和树有关的诗句,请你回忆我们学过的相关作品,也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仿写。

(2分)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不是所有的伙伴都是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不是所有的放弃都表达懦弱。

4.口语交际。

(2分)

某天放学路上,假如你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给4岁的女儿剥香蕉,并随手把香蕉皮扔在路上。

你捡起香蕉皮走到她们身边,用温和的语气对女孩的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小女孩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探究(共43分)

(一)现代诗歌赏析(4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请根据示例,标出下面诗句的朗读停顿及重音。

(1分)

示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6.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请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进行评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赏析(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分)

8.全词上阕问天,下阕______,归根到底是在_________。

(2分)

9.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课文《核舟记》)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独醒杂志》)

【注】①轴:

画卷。

②物色:

观察。

③逮:

等到。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2分)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

(2)旦而过之,轴必坠地(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泉香而酒洌

B.而竖其左膝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C.以试群猫,莫不然者祭以尉首

D.作鼠一轴,献之县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翻译。

(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6分)

甲乙两段都是介绍古代艺人技艺精湛的文字。

甲文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中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__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技能之精湛。

乙文段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画作的精美,这种写法属于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议论文阅读(11分)

感恩:

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

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

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使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障碍。

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式微;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

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

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

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

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

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

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

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

诚哉斯言!

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

如此,人就异于禽兽,真正成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

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选自《人民日报》文/赵仙泉)

1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演绎出这个观点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3段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2分)

17.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过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

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记叙文阅读(13分)

让我看着你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

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

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

“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

”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

“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

”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

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

“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

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

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

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

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选自《意林》,文/王焕伟有删改)

19.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记叙的要素。

(2分)

时间:

某一天

地点:

“我”工作的医院

人物:

“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0.内容探究。

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语言品析。

简析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写法探究。

本文在刻画“我”的母亲和男孩的母亲这两个人物形象上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试举一例具体说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情感体验。

本文中的“我”的母亲有哪些美好品德?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共7分)

班级开展“我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请你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下面的活动。

24.活动一:

拟写开场白(2分)

语文科代表、才女黄晶同学首先说了几句文采飞扬的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活动二:

名著内容探究(2分)

小作家刘梦同学要回答下面一道抽签题: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

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活动三:

阅读感言交流(3分)

多才多艺的郑嘉尧同学畅谈了他阅读《骆驼祥子》的阅读感言:

初读《骆驼祥子》,觉得没什么;再读,看到了祥子挣扎的痛苦,看到了他走向堕落的无奈。

我的理解在加深,对祥子的同情和怜悯也在加深。

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一把。

现在轮到刘博祥同学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27.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横线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如:

任性、自卑、孤独、偷懒、害怕困难、迷恋网络、受人关注、拥有笑容……

 

2010年全国中考语文原创精品模拟巡展试题七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

(1)嶙峋

(2)副幅(3)“单调”改为“寂寞”(4)第1句中的“修剪”与“栽种”互换

2.

(1)霜重鼓寒声不起

(2)安得广厦千万间(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孤帆天际看(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示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就像不是所有的对手都是敌人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表示顽强

4.示例:

对妈妈说:

阿姨,这是您不小心扔到地上的东西对女孩说:

小朋友,妈妈一定告诉过你,果皮应该放到果皮箱里,对不对呀?

二、阅读与探究(共43分)

(一)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6.提示:

可结合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执著的爱来谈。

7.这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是疮痍的祖国,对之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也是对这首诗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二)8.问月问人生9.A

(三)10.

(1)弯曲

(2)早晨

11.D1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13.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大苏泛赤壁人物姿态、神情逼真猫的反应侧面烘托

(四)14.主要观点:

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作者首先从反面入手,列举现象,然后联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阐释,虽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但是只要走进了文本,就会体悟到这一观点的独特之处。

15.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

16.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17.提示:

成长的道路,充满亲情、友情,充满关爱、扶持,充满教育、帮助,我们要有回馈之心、感恩之心。

这样,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才能春色长驻,风光无限!

18.开放性试题,如果自己做了感恩的事,就写实际做了的即可;如果没有做感恩的事,那么就把准备做的事写下来。

可以是对家庭长辈的,可以是对老师的,还可以是对社会的。

事例略。

(五)19.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0.捐献眼角膜。

21.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2.对比写法。

如:

男孩的母亲开始是“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后来含泪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23.

(1)爱孩子:

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2)坚强: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3)豁达:

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4)追求完美:

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5)善良:

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三、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共7分)

24.示例: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我读经典名著”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去吧!

25.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

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

26.示例:

以前听过有关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总觉得他离我的生活十分遥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本书时,我的看法渐渐改变了:

尽管我与他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须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

所以我要将保尔那种积极乐观、不向困难屈服的进取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激励我不断前进。

四、写作(50分)

27.提示:

注意题目中的“不再”二字,这里暗示了写作时要有个对比度,虽然要着重写现在的“我”变得怎么样了,但要在文章中巧妙地交代以前的“我”是怎么样的,是什么使“我”转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